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19704400000026

第26章 区域比较(12)

伴随着武校而来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武术表演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林武术以寺院民间表演的形式,先后进入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市场,迈出了少林武术演艺产业国际化的步伐。1995年,少林武术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并进行了西欧巡回演出;1996年,少林武术在英国皇家剧院演出。2000年以来,少林武术表演艺术化、产业化的成分越来越浓,武术演艺市场迅速扩大,逐步发展到东亚、东南亚、东欧、西欧、北美、澳洲等地,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表演区域的扩大,登封市武术演艺团体规模不断壮大,数量由2002年的23个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72个,增长3倍以上;2007年演出人员规模达到2800人,与2002年相比超出4倍。2005年,各类武术体(馆)校,为中外游客表演少林武术8000余场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创收700多万元。而2007年仅上半年,登封市所有演艺团体就已累计演出2500场,超过2005年全年的演出量,实现经济效益2300万元。

少林的武侠文化不仅自身产生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少林功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根据门票统计资料显示,从1974到1978年少林游客总共20万左右。到1982年一年少林寺的游客就达到了70多万人次,1984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260万人次,20世纪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而少林景区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就高达1.2亿元一年。迅猛发展的武术产业,每年给登封创造的社会综合效益已达20亿元,武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已占10%左右。以武术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登封经济的支柱产业,收入占该市GDP的1/3。同时,少林武术的品牌效应和文化推介功能成为登封吸引外来投资的强力胶,通过举办历届少林武术节和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登封共引进资金50多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经贸总成交额达100多亿元。

少林寺紧扣其核心产品禅宗和武学,通过商业驱动文化,通过诸如舞剧、武僧巡演、功夫大赛、音乐大典等形式,把一个个产品做成了系列化的产业。

与《少林寺》相对应,几年后有了一部电影《武当》,遗憾的是《武当》却没有给武当派一个傲视同侪的机会。然而这并不妨碍同为名门大派的武当发展武侠产业。1987年武当就举办了首届武术擂台赛,影响巨大,来访者达21万人。后来武当山又举办了“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研讨活动,武当武术一时名震江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仅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就有武校18家,学员近万人。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武校或倒闭,或搬走。至2007年十堰市仅有9家武校,在校学员不足2000人;规模最大的武校中,学员仅有400余人,最少的只有几个人。由此而产生的产业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操作团队与政府联合操控,武当产业化的道路并不顺利,1996年武当山文物部门擅自将遇真宫使用权租给“陈逵影视武术学校”,结果2003年一场大火毁了遇真宫。2002年武当山管理处与太和武馆签订了《武当山元和观租赁合同》,租用期限为5年,后来为了给来访道人,尤其是海外道人居住,武当山复真观被修成了三星级宾馆。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武当开始整合资源,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也在现代化产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2003年组建了中国武当功夫艺术团,出访东南亚、西欧各国,先后在香港举办的“武当武术”活动中做专场演出、在澳门庆回归三周年的《武当风》中做专场演出、在台湾的武当武术文化交流中做巡回演出,并参加了中国“功夫之星”启动仪式。

2004年,武当将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中的“武当青冥剑法”引入武当山表演;同时联合隆中景区,实行强强联手促销之路。2005年,武当统一整顿武校收费,创造良好的武校教育环境;举办首届武当山赵堡太极联友大会;启用武当山旅游多媒体咨询系统;创作舞台剧《太极武当》;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前往我国台北参加两岸道教音乐会。

2006年投资8000万重修玉龙宫……这些在使武当武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2007年,湖北省武当山全年游客人数突破百万人次,达102万人次。2009年第一季度武当山共接待游客28.8万人次,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69%。尤其是在3月份的观音诞辰日、三月三等重大节日,武当山日均接待游客都在万人以上,3月游客人数也创武当山历年来单月最高。

2006年,武当特区还与加拿大武当文化国际总会签约,以武当功夫艺术团为班底,打造大型舞台剧《道行天下》,在赴加拿大演出后,继续到西欧巡回演出,这也使武当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国际大旅游接轨的产业链条。

二、少林、武当武侠文化产业落差之原因探析

自古以来,“武当拳,少林腿”、“武当剑,少林棍”,少林、武当,一南一北,一柔一刚,称雄武林,然而21世纪以来,少林挟拳脚棍棒刚烈迅疾之威,笑傲江湖,将曾与之江湖地位相当的武当,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原因何在呢?

1.门派由来

少林寺是中外闻名的中华武术发源地,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而少林武术是我国最早的武术流派之一。相传少林武术为北齐的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少林寺僧几个世纪艰苦实践的经验结晶,世代相传,令人神往,诱人钦敬,驰名中外,也就慢慢有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武当山创立,故称武当派。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张三丰,在武当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势”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张因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术。然而在为数众多的武侠小说、影视剧中,却有这样一种提法:张三丰本是少林弟子,因触犯寺规而被逐出师门,后在武当山创立武当派,于是就有了“武当武术源于少林”的说法。对于这些传说,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它却给了大众一个潜在的意识:少林强于武当。

2.掌门人思想

“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少林寺第30代方丈释永信在《禅露集》这样说。这也正是少林寺的战略思想———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且与时俱进。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才使少林寺的“历史性格”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隋唐末期,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嘉靖,少林僧兵抗击倭寇;抗日战争,少林和尚参战抗敌;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少林寺派出僧人救护队远赴四川灾区救援,主动承担入世和救世的责任;和平时期,少林寺方丈秉承了少林人主动入世的精神,将少林寺带入了“功夫经济”的大潮中,使少林寺从一处破败的小庙发展成了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大寺院。

然而人们提到少林寺,第一印象就是少林功夫。释永信说:“这部电影《少林寺》就像为少林寺做了一个大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所代表的少林寺产品太单一,甚至是表面的。释永信并不甘心将武术仅停留在“术”上,他还提出了武术禅的概念,“我要把少林文化上升到‘学’的高度,像‘东方学’一样成为一门‘显学’”。为此,永信方丈和清华、北大、人大等几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这样,可以把少林寺文化得到很好的发掘和传播。

诚然,如果把少林寺看做一个产品,仅仅停留在表象,将无法达到消费群的拓展。

因此,需要打破常规框架,极大地发掘其内涵,形成少林武学、佛学文化的产业化。正是在这种运作理念的指引下,释永信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操作。1996年,在众多企业还不清楚互联网的时候,少林寺就建了网站。现在,释永信几乎拥有所有的现代通讯设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时尚手机(据说,他短信发得很好)。他说,“互联网快速发展,少林寺如果不能利用好这种新的交流方式,将会离世界越来越远。”

接着释永信又主持打造了中国第一家数字化寺院,全球招收少林弟子,网上公布少林绝学;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的演出及公众活动营销包括武僧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少林武术”、传统武术节的“少林归宗大典”、红十字会募捐、护生放生、少林基金会等;同时,少林寺还创办《禅露》杂志,并与各大院校联合,倡导与“红学”同等地位的“少林学”。少林寺开始慢慢走出单一的武术而走向多元产业化,于是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为释永信拍摄的电视片《新少林方丈》就被译为《新少林CEO》。

2003年,释永信又把中国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搬到了少林寺古老大殿藏经阁;2005年,少林寺网站推出“武林秘籍”、“少林药局”;2006年,释永信一次促成美国500个武术爱好者朝拜少林寺,并在3月份促成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少林寺;2008年和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官员签订“托管”协议。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释永信做到了。这些与时俱进的做法,一次又一次把少林寺带到世界舆论的前沿,少林寺品牌更是水涨船高。

此外,作为少林寺这一举世闻名的功夫圣地的方丈,释永信事实上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是少林寺15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外,他还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这些职务可以使释永信更多地参与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自身品牌度,也可以借势推广少林品牌。

相比之下,武当就沉静了许多。武当道人一直唯恐山不高,唯恐山不深,武当掌门游玄德说,武当的活动向来本着“纯宗教、纯武术、纯学术”的宗旨,所以武当派几乎没有搞过商业化的活动,武当派功夫的传授仍本着“宁可失传、不可乱传”的原则。武当派掌门人游玄德道长曾坦承,他还不会上网。有趣的是,在2002年由武当发起,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在四川乐山进行的切磋中,一向沉静的武当掌门游玄德向外界公布说,武当派已经传承下了金针指和降龙十八转掌,这也许是武当面对商业化社会无奈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