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19704400000041

第41章 文化传媒(14)

3.市场化

市场化是指电视节应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凡是没有办节整体效益的事坚决不做,同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以谋求办节的最大经济利益。

综观世界上较为完善的国际电视节,有评奖型国际电视节和市场型国际电视节两类,其代表为戛纳国际电视节目市场(即戛纳电视节)、美国全国电视节目市场(NATPE)、美国艾美奖电视节目评选、意大利国际广播电视节、加拿大班夫电视节、瑞士金玫瑰电视节和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等。这些电视节借助各国人文地理环境、良好的市场运作手段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商贸活动和评奖活动,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运作机构。而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开办之初,根据当时中国电视业的特点,借鉴国外电视节的经验,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以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白玉兰”奖和“金熊猫”奖)、国际电视学术研讨会、国际电视节目市场和国际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框架,确定了从艺术到市场的整体布局。如借助第13届上海电视节这个平台,组委会的影视节目交易额高达9亿人民币,而第九届四川电视节各项交易活动意向性协议金额亦达8.9亿元人民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办节的市场化还意味着办节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树立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

2005年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各项活动的经营实行以独立经济核算为主体的经济目标责任制,并鼓励各活动承办部门增收节支,量入为出,勤俭办会。而在第九届电视节期间,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首次推出最新的商务展览形式———酒店商务展览模式,降低参会机构的参展成本,提高参展资金的使用率,将节省的展台搭建费用投入到活动举办、广告宣传、节目推广等活动中。同时集展览、会议、洽谈、住宿为一体,各项活动集中举行,增加了买卖双方见面的几率,提高了参会者的时间利用率。前面提到的主题内容的专业化,其实也是一种市场化的表现,既节约了办节成本,又集中体现了电视节本身的主体价值。

三、“两节”的差异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办节效益的差异呢?我们这里将从承办单位的实力和节庆活动运作两大方面来分析。

(一)承办单位实力比较

节庆活动的效益与节庆承办单位本身的实力密切相关,承办单位是否具有承办大型节庆活动的实力是节庆活动能否成功举办的前提,这在承办国家级电视节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承办单位本身的资金、人力资源等无力承担节庆活动的花费,那么节庆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海电视节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视台(后整合为上海文广集团)承办,四川电视节由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后更名为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四川电视台(后为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承办。由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后更名为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主要负责宏观上的领导,具体运作细节则由上海文广集团和四川电视台(后为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实施,因此,我们主要比较上海电视台(后为上海文广集团)和四川电视台(后为四川广播电视集团)的实力差异。

上海电视台于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1973年10月起全部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是中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继中央电视台之后第二家播送彩色节目的电视台。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上海电视台曾经创造出许多个第一:第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第一个介绍国际时事的杂志型专栏节目、第一条商品广告、第一个英语新闻节目、第一个成建制的外语台(IBS)、第一批电视节目制片人等等。其中,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上海电视台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电视台,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就是由上海电视台播出的。2001年上海文广集团宣告成立,是以文化广播影视为主业的新闻文化集团,兼营旅游、宾馆、演出、会展等相关产业。文广集团旗下的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名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下属的另一骨干单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一家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于一体的多媒体集团。集团成立第二年(2002年)总资产即达1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77亿元,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仅次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排名国内传统媒体第二。2005年,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被中国传媒产业年会评选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传媒机构”第一位。主营业务均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这就为上海电视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后盾。2009年10月,上海文广集团拆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迈出中国电视业改革的关键一步———国内首家广电体系传媒集团实现“整体制播分离”。改制后的上海文广集团被各方看好,可以想象,未来的上海电视节将更加惹人注目。

四川电视节的发展与其承办单位四川电视台的命运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四川电视台在全国辉煌一时。其中1983年到1985年,中央电视台采用四川电视台提供的新闻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到1989年四年间,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数量一直稳定在前五名。当时,四川电视台的纪实类节目、儿童剧、电视剧在全国也颇有影响,曾经创作出不少优秀电视剧:《长江第一漂》、《长征号今夜起飞》、《长城向南延伸》等“三长”,《死水微澜》、《南行记》等,涌现过一批全国叫得响的主创人员:潘小扬、马龙骧、欧阳奋强、唐毓椿、毛卫宁、黄铁军等。国家电视节之所以选定由四川举办,可以说不仅仅是为了东西部之间的平衡,更是因为四川电视台的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始,四川电视改革严重滞后,整体缺乏长期、系统、科学的规划,主导意识保守模糊,使四川电视在整个中国电视体系中逐渐沉默,曾经辉煌的四川电视风光不再。进入21世纪后,各大电视台陆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四川电视台却由于各种原因,改革一直滞后,以至于一再错失了改革的良机。由此也导致了四川电视节的长期一蹶不振,连续七届届届亏损。为节约成本甚至一度取消了“金熊猫”奖的评选。与湖南电广传媒曾花1000万元买断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永久承办权、主动办节的锐意进取意识相反,四川电视节却长期被视为四川广播电视局和四川电视台的沉重负担。这种情况直到陈华执掌四川广电集团帅印和四川电视台“故事化频道”定位确立以后才有所改变。

2003年12月26日,四川省广播电视集团成立。2005年夏初,“四川广电”易帅,陈华出任四川广电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四川电视台台长。当年夏末即推出“新政”,四川广电集团宣告,作为一个省级强势传播平台,四川广电集团正在着力推行影响力革命,打造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传媒集团。2006年是四川广电集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四川广电集团成功变脸,推广故事化频道群的差异化定位使四川电视台频道面貌焕然一新。四川广电集团在这一年里全面推行机制改革、节目创新。通过内部体制改革,使四川广电在较短时间里,有效提高了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川卫视一跃成为中国收视涨幅最快的一匹黑马。据央视索福瑞显示的2006年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中,四川卫视收视率从2005年同期第20名提升到第7名,跻身全国前十强。增长速度之快,位居全国之首。和四川广电集团的发展脚步相一致,四川电视节从2005年第八届起始有起色。第八届四川电视节转变“圈内人”办节的思路,注重大众的参与性,首次实现办节收益盈余。

(二)节庆活动运作比较

承办单位实力如何只是保证节庆活动成功的第一步,而节庆的最终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则要依靠节庆活动的运作。

1.宣传策略

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作为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当地人民政府主办的规模较大的活动之一,涉及面广,筹备期长,要求高,影响大,自然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宣传推广方面,双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由于宣传策略不同,也导致了宣传效果的差异。

上海电视节的宣传一是侧重打明星牌,吸引媒体关注,聚集受众眼球。无论是参加电视节评奖的各路明星、邀请的嘉宾、评委以及开幕式主持人的选择,还是特意为之举办的明星见面会、相应的文艺晚会,都是星光熠熠,耀眼夺目。如第十四届电视节上,就有张国立、刘佩琦、蒋雯丽、刘佳、徐熙媛、萧蔷、徐若瑄、佘诗曼、邓萃雯等数十位国内外明星陆续出现在影视交易市场和各台晚会上。200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两节合并”(2007年又分开举办),原因之一虽有希望利用电视节的市场交易来推动电影节交易,为不景气的电影节带来人气,但双节明星相叠,电视节亦受益匪浅。

每一届电视节和电影节有哪些国际级巨星将会参加,不但是记者们关心的话题,更为受众所津津乐道。明星效应带动了上海电视节成为各大媒体的重头报道,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又使上海电视节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二是利用上海媒体播放电视节参赛节目,扩大电视节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第一届电视节期间,组织者以平等的节目交换形式,获得了参加国家的电视剧17部(集)、文化专题片16部、风光专题片25部的播映权,由上海电视台向其收视范围的1亿观众进行播放,在中国电视观众中引起了震动。这是中国第一次集中一周时间,由一个电视台播放近20个国家的电视节目,这无疑向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通过电视开始认识电视节。以后的每届电视节,向所在地区播放参展电视节目都是电视节组委会为观众精心烹制的一道大餐。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期间,电视节四大晚会和一批电视电影、纪录片通过东方卫视向海内外播出,这意味着2007年上海电视节电视节目展播打破上海地域限制,让海内外观众都能一睹上海电视节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