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假如两个人在互相交往之前就算计着如何利用对方换取利益,没有真诚作为前提,他们是很难在友谊这条路上并肩行走下去的。没有了利益矛盾,才能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讲笑诉哭,他们可能一个星期才见上一面,或一年才见上一面,甚至更久,但彼此心中都牵挂着对方,时刻记着自己有那么一个朋友。
【专访总结】
朋友在人的交际圈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同时也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而且要用“淡水”来滋养这份友谊,这样,这朵花才能娇艳无比。
专访五十五:友情要保有弹簧距离
【引子】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庄子·在宥》低贱然而不可不听任的,是万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随顺的,是百姓;不显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论;距离遥远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义;亲近然而不可不扩展的,是仁爱;细末的小节不可不累积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于一气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道;神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神妙却不去帮助,成就了无暇的修养却不受拘束,行动出于道却不是事先有所考虑,符合仁的要求却并不有所依赖,接近了道义却不积不留,应合礼仪却不回避,接触琐事却不推迟,同于法度而不肆行妄为,依靠百姓而不随意役使,遵循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轻率离弃。
【专访】
庄子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是在讲仁义、道义,但其实生活中不仅仅仁义、道义是这样,友情同样也是如此。友情就像弹簧,保持适度的距离、适度的拉伸和压缩,才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所以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也要时刻注意着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伤害了朋友,或是被朋友所伤害。
亲密并非无间,注意把握好友谊的度。
庄子认为,人与人可以相亲相爱,但请不要互相依赖,彼此之间留一段距离才能将这份得来不易的情感维持。
朋友之间必然会有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和依赖,这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过分,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朋友间关系恶化乃至破裂。
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朋友的帮助只不过是基于你们的友情而已。因此,对朋友过分地控制和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
如果你事事游移不定,老是向朋友询问,就会使你受到朋友某些错误的意见的影响。为此,你应该立刻决定,摆脱对朋友的依赖。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画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同样会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不祥的种子。
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可超越本分,更不可过分依赖,这是交友起码的原则。
那么,与朋友相交,怎样才算是合适的距离呢?要避免哪些伤害朋友感情的做法呢?
(1)不要拿爱情的标准来衡量友谊
你不要希望你的朋友像妻子一样专属于你,爱情是越专一就越甜蜜,友谊则不一样。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友谊本来就是很多人的事,朋友多了苦恼会少,朋友少了苦恼会多,你应该看到这一点。你是这样,你的朋友也是这样。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细微得几乎模糊不清的界线。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极其令人不满,他们往往无法区分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是双方的。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朋友之间却可以做到,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2)与朋友该淡则淡,该浓则浓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莫不是处世的学问,而距离就在淡与浓之间,就看你如何去把握了。与朋友该淡则淡,该浓则浓,这才是交友的真谛。
何谓“浓淡相宜”?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3)好友亲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恃关系密切而无所顾忌
有个人家里出了一点麻烦,可他并不想让别人介入这件事。有个朋友一次到他家去,感觉气氛不对头,于是就不断问:“怎么回事?你家出什么事了?”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不堪忍受!搞得朋友很厌烦。
朋友相交,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亲密过度,就可能发生质变,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过密的关系一旦破裂,裂缝就会越来越大,好友势必会成冤家仇敌。
而现实生活中,牢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以密友相称的人为了证明和朋友关系的亲密,把当众指责朋友、揭露朋友短处看做是一种证明的手段,往往导致友人的不满。“朋友的形象是你们共同的旗帜,不论关系多么亲密,请你不要砍伐它”。
有些人自以为朋友和自己心心相印,说什么他都不会计较,就对他当面诉说你对他本人的不满。也许你的朋友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度,而很有可能记恨在心伺机暗中布设圈套陷害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认真思考一下这样做的后果,看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否感到你的行为过于轻率,是否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友谊。如果你发现对方心胸比较狭窄,必须认真考虑对方有没有实施报复行为的可能性。
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矛盾。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适当”,也就是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达不到亲近对方的效果,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难以挤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两人的关系等级会逐渐递减。
【专访总结】
距离并不是情感的隔阂,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让友谊获得新鲜的空气。交友时,要把握好交往过程中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要考虑到双方彼此间的关系、客观环境的因素,给对方一定的空间。
专访五十六:朋友交往掌握好分寸
【引子】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庄子·人间世》猛兽临死时什么声音都叫得出来,气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发伤人害命的恶念。大凡过分苛责,必会产生不好的念头来应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假如做了些什么而他自己却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谁还能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结果!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的,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
【专访】
用镜子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再好不过了。在朋友相处中,如果你对他人坦诚相待;那么他人对你也会坦诚相待,你对他人不信任,总是疑神疑鬼,同样,他人也会这样对你。所以,你想要他人怎样对待你,那么,你就需要怎样对待他人。所以,不要过分苛刻别人,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对方也一样会用相同的办法来对付你。因此,记住,与朋友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勉强他人成功,过度的要求反而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弄巧成拙。
庄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保持宽容的态度,原谅自己,但对他人所犯下的错误却总是紧追不放,非要追究出一个所以然来。这种处事的方式是不对的。
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以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断绝所有的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这话不到半年,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这位朋友因讲过重话,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留下七分自己赏。”有些人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但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时刻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这并不是不诚实,也不是狡猾,而是说话本来就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也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最机智的做法。
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因此,古语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凡事都要留有后路,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宜留后路,以便需要时能够退身。”人生多变化,好花不长开,好景不常在。开车,你要有备用钥匙;银行里应有一些存款;与人相争,话不宜说太绝。总之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留下一个可回旋的空间。
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时候,应该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内心站在对方的位置去试想:“如果是他这样对待我,我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我会不会感到难过,我会不会为此生气。”
有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而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非常荒僻的小村庄。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慢慢地亮过来。这时,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僧人听后很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道:“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那位村民十分肯定地告诉他。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提着灯,他自己又看不见道路,他甚至都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觉得荒谬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面前。百思不解的僧人忍不住走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很肯定地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接着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回答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但那盲人却坚决地说道:“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更加不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时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我还被两个不留心的人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很自豪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个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恍然大悟。
凡事想到别人的辛劳与付出,想到别人的困难与窘境,想到别人的期盼与等待,然后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搭把手,为别人做嫁衣时,就是在为自己的成功铺路。
【专访总结】
如果我们真诚地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一样会真诚地对待我们,所以,很多的时候,不要总是在个人的得失方面计较太多,要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专访五十七:朋友之间不要以利益来计算
【引子】
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山木》假国人逃亡,(有一个叫)林回(的人)丢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负初生的婴儿逃命。有的人说:“因为价值吗?初生的婴儿值钱太少了;因为省力吗?初生的婴儿拖累太多了。丢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负初生婴儿而逃命,为什么?”林回说:“那只与利益相吻合,这是与天道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