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你不妨在沮丧时转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多看一些自己所拥有的,从不利的事情中发现有利,这样你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幸福和欢乐。如何在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是生活中的智慧;如何在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更多的有利,是大智慧。
庄子认为,一个拥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修为有成之人;否则,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走路,而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世界,当然,也就很难拥有醒悟的时候。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守护自己的心灵,懂得感悟自己的心,这样才能拥有像庄子一样达观的人生。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本是一杯平淡的茶水,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品味出其中的甘甜与芳醇。有的人品出了它清淡而幽雅的味道,生活中始终抿着嘴微笑。有的人却不甘臣服于这种平淡,大口大口尝试着各种浓烈而辛辣的酒,或沉醉于一时的快意,或大口大口地呕吐,然而这种大起大落必然伤身。
【专访总结】
生活中的烦扰很多时候都将我们的内心给占领了,生活的琐事、工作的烦恼、学业上的忧心、爱情上的不解、经济上的困顿……很多很多的事情将我们的内心全部占领,而使得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忘记了倾听一下自己的心灵,进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生活是心灵的修炼场,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将自己的心灵守护好,这样,我们才能谈得上潇洒的境界。
专访八:用平常心享受非常事
【引子】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专访】
世人都应学取平常心,这是一个大智慧。平常心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在失去的时候达到与万物的统一。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呢?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当你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想一次就穿过,越是难以穿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因为我们过重的目的性而导致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相反,如果你以平常心来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在常人看来很困难的事情,禅宗师傅们最爱在你这里反而能顺其自然地解决好。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为人处世应该有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
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事情,如果一味地愤世嫉俗,这样只会给自己平添无谓的痛苦,既然这样,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很简单,就是心随你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受尘世外物所干扰,这种心态就如同李嘉诚所说的“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就是一种平常心。
很多人往往会因急功近利而出现浮躁、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这就是人的一种躁动。作为一个大智慧的人,你需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如同范仲淹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往往将名利看淡,将成功看淡,而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淡然心态,所以,他们成功了。
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行走,坦途与坎坷往往会相伴而生的。而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句话说“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在自己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但我们的心态却没有注定,它需要我们自身来调整。平常心是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平衡人过激或者过柔的心性,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确,一个人如果想要战胜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那么,就需要拥有平常心,如果没有这种心态,那么,人就很难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相反,如果拥有平常心,就能让我们对现实拥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能对世事有一种超然的理解,这是一种明智和平和,是一种从容与平静。
【专访总结】
雨果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慢慢体悟,如果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一切的苦难或者不如意都会在我们面前变得充满朝气,有如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般,而如果我们缺少这份平常心,那么,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景色,此刻,在我们的面前也有如寒冷的冰窟一样,让人心中除了凉之外,其他一切都感觉不到。
专访九:人为外物所动,只是浅薄
【引子】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庄子·田子方》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哪!”
【专访】
一个人在人世间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对于外界的掌声和鲜花,要等闲视之,对其中的坎坷、泥泞和挫折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超脱于现实,无求于生活,一切就都会自然而然。大喜大悲,率性而为,此乃性情中人,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得活泼起来。
那么,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官爵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其实,庄子对官位的态度也就如同他在上文中所举出的例子一样,即使被任命做了官也不要显示荣耀,而罢了官也不要感到沮丧。但世人为什么没有庄子对待官位的这种心态呢?为什么世人总是将官位看做是极力争取的一项荣耀呢?而在丢掉官位后又感到无比痛苦呢?原因就在于世人没有从庄子的角度认识到官位原本就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并没有哪个官位属于谁的说法,最根本的就是需要世人拥有一颗纯净的心,不为外物所动。
在庄子的思想中,官位俸禄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对待这些,我们应当顺其自然,而不应当将自己的心刻意定位在这里,刻意去追求,这样往往就会让人感到很累,因为官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就能得到的,同时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就能回避的。人应当对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追寻事物来去的自然法则规律,来之不必推却,去之也不必忧伤,这样人就不会被外物所动,这样,世界就会平和很多。
而生活当中的人却与庄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他们对身外之物看得很重。
生活中很多人对外界的一切东西都有着极其苛求的态度。
有些人在学习上的苛求,有些人在工作中的苛求,有些人在感情上的苛求,还有些人在生活细节上的苛求……
当然,“苛求”有利也有弊,比如有些人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即使可能未能达到先前预定的目标,却也能坦然处之。而有些人往往把“苛求”逼向钻牛角尖的程度,往往把事情想得太美好,过多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一直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客观地认识事情,一旦事情的发展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就变得消极,易走极端,甚至摧残自己的人生。
正如有位作家所说的:“这世界并不完美,它生成就是如此,而我们却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由这世界诞生,先天就带来了它所具有的好处,也带来了它天然的缺点。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要以一种宽大平和的生活态度去面对。”
如果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能够及时地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地面对生活,他们得到的将更多,生活也会更愉快。
【专访总结】
中国有句俗话说:“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面对外物的诱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