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20005200000026

第26章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汇率战争史(6)

由于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老路,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意味着本国老百姓不可能拥有大量储蓄,自然无法满足投资的需要,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又决定了泰铢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注定泰国无法自己主动走出困境。所以,当时的泰国面临的出路只有一条,借助外资。不过这就意味着泰国必须迎合国外资本的口味,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这时,国外资本尤其是热钱大量涌入泰国。可惜的是,本来泰国吸引外资主要是想借助外资的力量投资实体经济,长期为本国经济增长服务,但事与愿违,由于盯住制度与高利率政策的结合,使投机性资本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所以此时大量涌入的国外资本,以短期资本为主,主要投向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投机性较强的地方,灾难也就在这些地方潜伏着,等待一个机会。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当美国的利率上升,也会导致美元升值,这些在外汇市场上逐利的短期资本就会换回美元,抛售当地货币。而泰铢的危机也尽在于此,泰国希望通过引进外资走出目前的困境,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是一次教科书般的引狼入室。上文已经分析了美国和东南亚之间已经发生变化的微妙关系,出于美元霸权和美国利益的需求,结果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很快地,国际外汇投机资金在一股无形力量的驱使下,再度对泰铢发起了冲击。他们就像一支军队,号令统一,大量抛空泰铢,企图迫使泰国货币贬值,以从中牟取巨额利润。下面就让我们以这支部队的统帅——索罗斯为主线,看一下这次汇率战争的全景吧: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在狙击英镑的战役中就向世人展示了敏锐嗅觉的索罗斯认为,这不是个简单通告,而是个信号,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深层次问题的暗示。索罗斯和手下的量子基金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始率先发难。

猝不及防、先发制人也是索罗斯发动金融战役一贯的战术特点,他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同时,以量子基金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在美国金融财团强大的连环围攻下,泰铢开始抵挡不住,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跃至1美元兑26.70铢。此时,泰国中央银行开始入市干预,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一场反围剿行动,意在打垮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放弃对泰铢的猎杀行动。

这是一次绝地反击,成败在此一举。此次泰国策划了三管齐下的反击策略,第一步,泰国中央银行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铢;第二步,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索罗斯大军;第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000~1500厘。几个杀招一出,效果明显,致使泰铢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这次的短兵相接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挨了当头一棒。泰铢的地位暂时保住了。看上去,是泰国政府占了上风。此时,如果是其他对手,可能在泰国虎的奋力搏杀下放弃这次猎杀,代价太大,赌注太大,很多人都不敢去承担这样的风险。可是,这次泰国政府面对的是有备而来的索罗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财团,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这点儿暂时性的失血算不得什么。

索罗斯被称作“金融大鳄”绝非浪得虚名,作为资深金融刺客,凭其直觉,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好比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如果自己能挺住,泰国人就只能落荒而逃。况且,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量子基金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是比较轻微的。由于在之前已经对泰国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索罗斯认为,他已经赢定了。对于泰国而言,最初的胜利只不过是大难临头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伤不了他的元气,也挽救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命运。

经过短暂的休整,索罗斯和他手下的金融杀手便恢复了元气,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号令三军,重振旗鼓,下令套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大军的规模,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刹那间,东南亚金融市场上狼烟再起,硝烟弥漫,对抗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国上下一片混乱,战局错综复杂。为了阻止资本外流,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不过,泰国虎在三板斧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再做任何实质的反击了,政府的动员鼓舞在狂暴的攻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政府被迫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泰国政府此举,实际宣告了失败命运的最终到来。

在耗尽了所有的外汇储备之后,除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就只有放弃固定汇率,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了。果不其然,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就暴跌近20%,而到了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至此,泰国金融市场完全陷入混乱,仰仗外资的企业纷纷破产。面对不断继续下滑的泰铢,一觉醒来发现财富缩水1/5的泰国人开始到银行疯狂挤兑,然后购买能买到的一切商品。泰国银行业在这次挤兑风潮中损失惨重,大量银行倒闭,经济陷入大萧条。这场仗打下来,泰国人人“闻索色变”,索罗斯肆意宰杀泰国经济的行为,实在惨不忍睹,初战告捷的索罗斯,裹挟在泰国战场上满载而归的战利品,矛头直指东南亚其他国家。此时,其金融实力更加强大,运用“杠杆原理”,索罗斯可以调动十倍于本金的财力,面对外汇储备空虚、财政赤字严重的东南亚小国,此时的“金融大鳄”已不屑于使用什么诡计,而是选择直接强攻,以硬碰硬的方式攻城略地。而刚刚见识了索罗斯肆意宰杀泰国的血腥场面后,东南亚各国更是斗志全无,无谓的抵抗没过多久,便一败涂地。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各国股市崩盘,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惨不忍睹。这次的进攻基本没有遇到太多抵抗,由于太过顺利,导致索罗斯当年的助手琼斯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还耿耿于怀,“我们在印尼遭受了一些损失,”琼斯谈起第一波战役中唯一的“不完美”时仍有遗憾,“原因是我们高估了政府的承受力,我们的空仓建得有些保守”。

从1997年7月起的半年时间里,索罗斯以及西方的投资基金扫荡了整个东南亚。直接后果就是各国货币贬值30%~50%,其中印尼盾狂贬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股市跌幅达30%~60%。这次给东南亚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至此,事情又回到了老轨道,在美国将日本排挤出救援计划之后,各国政府此时只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在美元霸权下,为了得到贷款走出困境,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美元的经济殖民要求,成为美国的附庸。苛刻的条款,让人难以容忍,在后来遭受重大金融危机的韩国,民众甚至变卖黄金首饰,支持国家拒绝接受援助。笔者在前文中曾经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是要痛的,和贷款一起到来的经济改革计划,实际上正是一剂不得不服的毒药。

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任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所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在国际上推行的政策,恰好与其国内政策追求相反。我们在国内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私有化,然而我们却在国外提倡它;在国内我们反对平衡预算疗法,因为这会限制我们在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在国外,当其他国家陷入衰退时,我们却强迫它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在国内,我们通过破产法来保护债务人,并且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开始,但在国外,我们把破产视为对贷款合同的肆意挑衅;在国内,我们认识到市场的局限性,并不相信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却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推行市场原教旨主义……”

斯蒂格利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正是在参与亚洲金融危机援助计划时发现了这其中的秘密:一个或隐或现、琴瑟相和的华尔街——美国财政部轴心指挥着一切。当美国财政部指导着华尔街金融体系踹开一国市场大门后,华尔街上的金融公司就开始拥有了永远赚不完的钱。他写到,“资本流入时,它们能够赚钱;接着,通过向东道国提供怎样管理资本流动的咨询服务,它们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当这些国家陷入危机后,它们通过重建方面提供的建议,还是能够赚取更多的钱;当泰国等国在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催促下将陷入麻烦的公司拍卖时,它们就以低价购买危机国家的公司;有时它们在购买之后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而是等到经济恢复时,再把这些公司回售给泰国人。因此,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华尔街总是能够赚钱。”在他看来,与危机国签订的协议背后拥挤了太多的利益,“尽管我们对衍生产品和投机资本将带来怎样的不稳定心知肚明,我们迫使外国开放它们的资本市场,让我们的衍生产品和投机资本进入这些市场,因为华尔街想要这样,而且华尔街想要的比它们可能获得的还要多。”

这位有着知识分子起码道德良心的学者还发现,所有的亚洲金融危机受害国在等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手时都接到了同一份清单:首先是私有化,要求受援国将金融业、电信业、公用事业等国家战略产业彻底开放;其次是资本市场自由化,意味着国际资本更加自由地流入和流出;再次是市场定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提出对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老百姓日常必需的产品大幅提价,最终的结果完全可以想象,大量的市民示威甚至暴动,资金四散奔逃,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收购;最后是自由贸易,控制一国市场的机会向外资全面敞开。

顺便提一句,由于说的太多,2000年,在发表了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看法之后,老人家当即被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强制退休”了。当然,事实上赶走斯蒂格利茨的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萨摩斯(LawrenceSummers),由于美国财政部拥有世界银行17%的股份,拥有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免权和一票否决权,在事实上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运作。萨摩斯对斯蒂格利茨厌倦到了无法忍耐的程度,他甚至不愿强制斯蒂格利茨默默地退休,而一定要动用“赶走”(Removal)的极端形式来羞辱斯蒂格利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