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高峰原妙禅师(元)
修行和悟道是长期和永久的事情,我们的人生表演,不论成功与否,终究还是会曲终人散,如梦亦如幻;而佛却是永恒的,需要一辈子去参透和领悟。在参悟的过程中,有师做狮子吼,醍醐灌顶,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棒喝,实际上禅师对还未见性的求佛者的一种启示,直截了当地给惯常思维“当头一棒”,叫你猛然间脱离原来的生活轨道,脱离惯常的思维模式,以达到“豁然开朗”之境。同时,在棒喝之下往往迸出灵光一现的真知灼见。
《六祖坛经》中,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六祖不由分说,拿起禅杖打了神会三下,问他:“我打你,痛不痛。”神会当时还是小孩子,生性顽皮,说:“亦痛亦不痛。”六祖说:“吾亦见亦不见。”神会不明就里,问到:“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六祖说:“意思是我经常见到自己的过错,见不到他人的是非与好恶,所以说见到也没见到。你呢?如果不痛,就如木头石头一样;如果痛,就和凡夫相同,那是因为怨恨心升起的缘故。你前面问的见到与没见到是两种偏见,你的回答痛与不痛,表明你的还没有堪破生灭。你这小子,既没有照见自己的佛性,还敢来捉弄人。”
六祖这番话点醒神会。六祖棒打决不是毫无情由的体罚教育,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高深的问题。
《五灯会元》记载,藻光和尚不远千里前往雪峰拜谒当时大名鼎鼎的义存禅师,当时,义存禅师正在一棵空腹的树洞中打坐,忽觉二十步外有人靠近,便大喝一声:“汝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
藻光直至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方寸未乱,也大声喝道:“我横行几步有何妨?”
义存的“棒喝”把藻光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断了他的前后路,灭了他前进或后退的欲念,截了他的心行流,打开了惯常思维的纠缠与束缚,让他从有念进入无念,在无念中捕获闪念,让他的智慧在瞬间井喷,在原地、在刹那间寻求新的出路。藻光禅师明白义存的深意,在“棒喝”之下进退不得、无路可走。看似无路,柳暗花明,藻光为自己找到出口,“横行几步”。“横行几步”既是藻光和尚在棒喝之下的省悟之语,也为所有被“棒喝”之人找到了一条普遍的出路。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促人猛醒的棒喝。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仿佛天昏地暗,四下茫茫,不知该往何处去,此时的彷徨无助,让人有置身两面都是峭壁的谷底之感。又或者当我们接手一份任务,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门径,蚊子叮铁牛,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候很可能选择沉沦或放弃,随波逐流,并且给自己找一个美丽的借口以逃避生活的挑战。这里的放弃与禅的放下天上地下,这时候,如果有人及时给予你棒喝,或者自己给自己以警醒,人生将是海阔天空。
“横行几步”看似停滞不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勇猛精进。如卧龙伏虎,蓄势待发。就像元代高峰原妙禅师的《插秧歌》所述:
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棒如金刚王宝剑,一棒如摸草寻蛇,一棒如踞地狮子吼,一棒不做一棒用。”禅门教导,注重应材施教,棒喝功夫决不二用。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使其在急遽仓促间不假思索,于当下见性。又如俱胝和尚受教于杭州天龙和尚一指禅,当下大悟之事。竖起一根手指,胜过千言万语。竖指只是一种提示,提示返见自性。指头的妙用不在指本身,而在指头所示的对象。若“寻指而亡月”,则与道相背。
此外,还有打掴、画地、吹耳、竖拂、蹋等。马祖门下普遍施行这种禅机。如石巩慧藏把鼻、南源道明吐舌、百丈卷席、南泉斩猫、西堂斩蛇、怀晖覆鞋、宝彻翘足等等。佛陀是一个善于点化众生的教师。有一天,一位比丘尼看到佛陀的袍子上有个破洞,就要帮他缝补,但佛陀拒绝了,还是穿着这件破袍行走乞食。他走向一位穷困潦倒的妇人所住的破屋,她那么穷,根本无法供养佛陀。这位妇人见到佛陀的破袍子,就以剩下的最后一点线头帮佛陀缝补。最后,这位妇人下一世投生为天界之女王。在另一个故事中,佛陀提醒一位屠夫,杀生会导致恶业,屠夫答道:“我只会这一行,这是我的生计啊。”佛陀就告诉这位屠夫至少在每天日落后、日出前不要杀生。他并不是给这位屠夫在白天杀生的通行证,而是引导他渐渐减少恶性。
在《正见:佛陀的证悟》中,作者介绍完这两个故事后,写道:
“道路本身终究也需要被抛弃,如同你抵达河岸时,就得抛弃舟一般。你抵达时必须要下船。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
棒喝同样若是,如果执著于棒喝和禅机,便只是靠安慰剂麻痹自己,始终徘徊在心门之外,永远无法点燃心灵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