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20006000000005

第5章 基础篇:打好口才基本功,练就一副金口才(4)

3.把握好说话轻重的艺术

人人皆知说话时有一个轻与重的分寸问题,但这个分寸怎样把握呢?要把握好说话轻与重的分寸就必须首先认清说话的对象——听话人的具体情况,如果听话人是一个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一点即通,一点即透。这样的人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击,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若听话人头脑不聪,或悟性太差,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迟迟反省不过来,这就是个“呆鼓”,你若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时半会儿也反应不过来。

所谓“重”就是把话说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谓“轻”则是把话说得隐晦些、浅淡些、客气些、简单些。由此可见,说话的轻与重的确是一门艺术。

(1)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法即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这种方式既可以达到提醒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难堪的场面。

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向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请教。在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来访者问他:“屋子里太热了吗?”罗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太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罗西尼巧妙地用“太多的熟人”的词语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2)借彼说此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借用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不仅通俗易解,还能增强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朝贞观年间,宰相封德彝鉴于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入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甚么意思?”魏征郑重地回答道:“竭泽而渔,虽能一时打到鱼,但明年就无鱼了;焚林而猎,虽能一时捕到兽,但明年就无兽了。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如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地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民?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道:“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赏赐给魏征一口金瓮。

在这段话中,魏征借用借彼说此的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因而成功地劝说唐太宗改变了主意。

(3)正话反说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地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能节省布料:因为吸烟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能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讲吸烟的害处,此处用的是一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说,把原本想说的话的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4)暗藏释说,以柔克刚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能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晦话隐语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击。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活,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得商人自讨没趣。

(5)反唇相讥,让取笑者自取其辱

晋朝刘道真虽然读过书,但由于遭受战祸,流离失所,无以为生,不得不到一条河边当纤夫。刘道真素来嘴不饶人,喜欢嘲笑别人。一天他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艘船上摇橹,便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里划船?”那老妇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

又有一天,刘道真正在草屋里与别人共用一只盘子吃饭,见到一个年长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从草屋前走过,三个人都穿着青衣,就嘲笑他们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望了他一眼,说道:“两猪共一槽。”刘道真无言以对。

在交际场合,遇到某些小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我们可采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还牙。

及时巧妙地抓住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反戈一击,来揭露其丑恶,戏弄其无知,回击恶意的挑衅,以解脱自己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简朴,曾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过路人取笑他:“你脑袋上边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随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安徒生这一答话,就是沿用对方讥笑话的句式来讥笑对方,给人痛快酣畅之感。

②以退为进。

有时在交谈中,表面退缩,实则是为了更有力的反击,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古代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因其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讽道:“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摩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揶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这个故事中晏子的答话就是采用以退为进之法,貌似贬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遣出使楚国,这表面上是“退”,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是“进”,以退为进,绵里藏针,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而受到奚落。

③暗藏锋锐。

在某些场合,将某一固定说法拆开来解释,赋予其新奇意境,能使之化腐为奇,博得喝彩。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记者,有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挑衅性地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恩来总理听了,很自豪地回答说:“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为马路。”那个记者听后哑口无言,一副窘态。周总理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调法,创造了一种新奇的含意,时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点石为金,化拙成巧。既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又巧妙地回击了那个美国记者。真可谓“藏锋处鬼神莫测其奇,露锋时泰山难挡奇锐”。

话里藏话,总体上有两个基本功:一是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恶毒用意,否则便会成为笑柄,被人耍了自己还陪着笑脸。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话说得很艺术,又让听话之人心领神会,明白你话中的锋芒所在。你的敌人发出的旁敲侧击之音,暗含恶毒之意,这是一种无形的霹雳,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万万不可小瞧。对待居心不良者暗算之“飞镖”的上策便是接镖有术,还以颜色。维护自己的名声和面子,是自我保护,立足于世的必备功夫。

4.把握好顺舍逆取的变通之道

逆取,事实上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即隐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并不追求什么,并让对方得到满足,最后才真正让自己得到满足。关于逆取之法,《荀子》中曾这么说道:“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人的逆境大约可分为四种:一是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如何对待逆境也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因此,勇往直前是一种勇气,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在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你的言语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你会吃亏或者败阵。适应性是人类适应周边环境的生存能力,灵活性是人处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现。

许多青少年朋友在情况改变以后还坚持原来的方针,是因为趁着既有的方向,顺势而为要简单得多,所以不愿意立即接受风向改变的事实。因为一旦承认转向,战略也非得跟着改变,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运势,也希望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下去。

二战时期带领英国和法国赢得胜利的丘吉尔和戴高乐,在和平时期的选举中反而落选,就是这个道理。

情况发生逆转和突变时,不知审视环境,加以变通之人,很难察觉到悄悄接近的危险及把握住好时机的新的机会。同时,那些没有经验但能够以冷静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人,是比较能够因情况不同而改变的。

对于处世、说话也是一样,苦与甜中,是你亲手调制的一杯汤。如果你是初入职场磨练、打拼,要想做一个好员工,需要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淘汰陈旧的、正在死亡的观念和技术。只有放弃过去,才能拥有新的工作上所需的各种资源。当然,这里所谓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并非鼓励青少年不断地调换工作;发展的内涵也包括在一个地方提升。许多人在一个地方时间干长了,却无法突破自己,其最大障碍是自我能力的低估,缺乏突破、变通的意识,缺乏对现有环境进行改进的信心和激情。

变通规则并不是打破规则。打破规则是很容易的脱身之道,变通规则要艰难得多,需要在法律、规则、普遍的道德、习俗的约束下发挥创造性。在依据环境进行变通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会盲目地跟在他人身后跑,人则变得世俗起来,为了达到吃好穿好玩好的目的,一旦内心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把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统统抛到脑后。其实,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

变通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其目的和结果在于达成互利和合作,其办法是照顾和迁就他人利益,予人方便;反过来,也就解脱了自己,减少了自己为之付出的成本或代价,予己方便,予己有利。因此,变通不仅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而且也与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吻合。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为常,为用。实行变通,就决不会走极端,决不会非此即彼,总是选择和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和折衷办法。

变通不仅体现了变化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成功的意思。这里的变动不论大小,都意味着要破惯例,违常规,与现实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又是现实所允许的,是一种有别于惯例和常规的特例,因而,是可以行得通的。即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变通,变通,一变就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通又不是对惯例和常规的彻底破坏,而是一种积极的维护。因此,变通是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信条的一种肯定中的否定,一种维护中的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