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惯性的理由在王艳心中上升的时候,王艳突然意识到,女儿的态度是有道理的,而一味忍让的态度不应让孩子接受,为什么不就势给孩子一次机会呢?
王艳调整了一下心态,平静地说:
“去不去参加夏令营是你的权利。如果决定不去,你要负责向有关老师解释清楚,并办好退营的手续,行吗?”
做父母的人都明白,退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谁办夏令营愿意参加者退出呢?况且,这一次是区校两级参与,又已经到了出发前的培训阶段。不料,女儿却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女儿办妥了全部退营手续,1600元钱如数交回。
孩子对自己的权利的意识在幼年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父母肩负着唤醒孩子权利意识的任务,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并且指导孩子“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决定这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权利意识就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就会知道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童真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权利,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
5.尊重并参加孩子的游戏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发泄情绪的需要。孩子发泄情绪的正常途径是游戏,尤其是自发的角色扮演游戏。
(1)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使孩子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他们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融入角色扮演游戏中。例如,一个曾经去医院看过病的孩子,会拿着针筒给布娃娃打针,帮布娃娃治病。
(2)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控制情感、冲突。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把自己从不愉快的情感中解脱出来,并试图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
(3)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常常会扮演反面角色,甚至扮演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角色,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实际上,他们是企图通过游戏增强自信心。
孩子重复玩某一种游戏,肯定是有心理上的深层次原因,家长应学会从孩子的游戏中了解它蕴含的意义,并适时地提供帮助,甚至是应该抽出时间来配合孩子一起做游戏。
从赏识孩子的角度来讲,父母应该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这不仅仅是哄孩子开心,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进行有益的交流,从而打开他们幼小的心扉,更加真实和准确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父母。
但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应该是父母非常开心的事。可是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却往往不愿意和孩子一起游戏;或者想和孩子一起游戏,却不知道该玩些什么。
那么,年轻的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一起快乐的做游戏呢?
(1)一起做角色游戏,帮助孩子学会简单的人际交往方式
角色游戏,是通过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的。在游戏进行时,孩子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按照角色的要求来行事,如“过家家”、“开汽车”、“当小老师”、“当大哥哥”的角色游戏……通过类似的角色游戏,孩子能认识到成人世界的人际关系,了解职业分工,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方式,也能帮助孩子树立起浅显的责任意识。
(2)一起做活动游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活动游戏,能让孩子进行充分的身体活动。如“跳房子”、“跳皮筋”、“丢沙包”、各种球类游戏等。儿童正处在一个各项身体机能快速发育的时期,活动游戏不仅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而且多数活动类的游戏还有对抗性强的特点,能培养儿童的竞争精神,尤其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3)一起做智能游戏,增长孩子的智慧
智能游戏,孩子必须运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等智能才能达到游戏所规定的目的,如魔方、拼图、走迷宫、搭积木等。智能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是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
6.尊重孩子的隐私
一幅四格漫画,配有这样四句话:“你翻看了孩子的书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你也锁住了孩子的心,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
娜娜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作业忘记放进书包里了,于是急忙往家跑。当她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看到妈妈正从自己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娜娜走进房间去拿作业,一推门,愣住了,她看到自己书桌的三个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贺卡乱七八糟地堆在桌子上。
娜娜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
没想到妈妈却比他还生气:“怎么了?我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娜娜也毫不示弱。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娜娜说。
后来,娜娜把书桌上的抽屉都上了锁,就连日记本都换成了带锁的。
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父母破坏了。
赏识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世界”。用赏识和尊重换取孩子的信任,让孩子主动说出他的想法,这才是父母应该努力达到的效果。
刘佳上五年级了,她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一天,她正在房间里写日记,听到有人敲门,“是谁?”
“是妈妈,我可以进来吗?”
“请进!”刘佳一边答应,一边把日记本合起来。
原来是妈妈给她送牛奶来了。“又在写日记啊?”妈妈问道。
“是啊,你可不能偷看哦!”刘佳娇嗔地“警告”妈妈。
“好,妈妈不看。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不光要写日记,还要拿个小锁把日记本锁住,生怕别人偷看了我的日记。”妈妈一边抚摸着刘佳的头发,一边说道。
“那有人偷看过你的日记吗?”刘佳好奇地问妈妈。
“没有,他们看我日记上有锁,就知道我不希望别人看我的日记,也就不看了。想想那时候挺好玩的,一把小锁,仿佛锁住了自己的快乐,呵呵。”妈妈笑着对刘佳说。
“我的日记里也有好多快乐。”刘佳对妈妈说。
“我知道,其实妈妈很希望能分享你的快乐,也包括忧愁。不过妈妈会尊重你的意愿,不会偷看你的日记的!”妈妈真诚地说。
“既然妈妈这么说,我倒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我的日记了。”
就这样,妈妈既尊重了刘佳的意愿和隐私,又得到了刘佳的信任和爱。
赏识和尊重孩子,确实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这是密切亲子关系、获得孩子信任的基础。
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
当你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赏识和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你谈起。
当你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你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你可以说:“孩子,在写什么呢?妈妈可以看看吗?”
当你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应该说:“让妈妈帮你收拾,你看好吗?”
所以家长要记住,只有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才会越近。
我谈到了“冒险”这两个字。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已经应该在他自己的行为当中冒一冒险了,你们应该看着他冒险,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他去冒险,以便使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以便使孩子不要完全由于你们的责任心的影响而形成这样的性格:妈妈说过了,爸爸也说过了,他们什么都知道,一切应该由他们来决定,我将要按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
7.珍视并尊重孩子的朋友
赏识和尊重孩子,应该支持孩子的社会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一种体会: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别亲密,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做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我们的经历说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的童年极为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
(1)赏识朋友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当孩子有了好朋友之后,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朋友,并发现和赏识孩子朋友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可以通过赏识孩子朋友的优点,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主动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
毛毛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的东西总乱扔一气,结果到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后来,他认识邻居家一个叫芊芊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
毛毛的妈妈发现芊芊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也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妈妈问毛毛:“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吗?”
“当然是啊!”毛毛回答妈妈。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学习,你看芊芊多爱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你能做到吗?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会和你做好朋友喽。”
后来,毛毛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自己的东西也收拾得整齐多了。
其实,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2)交朋友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要鼓励孩子和朋友交往,多参与集体生活,并且要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际能力。
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通过“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由谁“当皇帝”、“当大将”、“当解放军”、“当坏蛋”……这是一种简单的机会均等的民主手段,却可以培养孩子们“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思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儿“过家家”的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买菜、做饭、睡觉、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等。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了解了很多社会知识,也锻炼了初步社交能力。
再如,孩子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问题解决与否、解决得合理与否,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学习社会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3)通过朋友培养集体意识
鼓励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可以克服孩子过强的个体意识。朋友之间的群体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让他们遵从群体活动规则,认识到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朋友们的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将会促使孩子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当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应该通过赏识和尊重,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对孩子说:“真高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听说你的朋友很棒,你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听说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见见他,你看可以吗?”
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鼓励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并适时和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并做出选择。
另外,要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或者“真高兴我的孩子有你这样的朋友,你们能来太好了!”而且要鼓励孩子认真接待,让孩子的朋友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支持和赏识。
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
——巴巴拉·伯杰(美国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