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20012100000061

第61章 我一点也不快乐——当孩子得了抑郁症

菲菲今年16岁,在学校是一名优秀的学生,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为她的日后做了各种高期望的设想,比如希望她能考入清华大学,最好是由学校保送。可菲菲心里明白,这样的期望非常渺茫。可是她看了父母充满期待的眼神,她又不忍心让他们的期望破灭,渐渐地她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学习成绩也降下来了。在高二的一次考试中,她的数学成绩竟考了60分,于是老师和父母轮番找她谈话,他们越说她的心里觉得越烦躁。后来,她开始逃学,去网吧,录像厅和电影院。父母知道后就在暗中盯着她,晚上把她关在房间里学习,不许她看电视和接听电话。她对一切感到心灰意冷。她每天都给自己计划一种死亡方式,因为怕疼、怕死得难看,才让计划一次次落空。她想,如果老师和父母再逼她,她一定会死的。因为她觉得学校像座坟墓,埋葬了她所有的快乐。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青少年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后悔,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同时,还会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头痛等。他们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有的人还自暴自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迫害,想独自离家,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以心情低落为主的不良情绪。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孩子抑郁症的高发期主要是进入高中之后,因为此时大多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心理学家公认的危险期或动荡期。

由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具备适当的能力和技巧去面对挫折,因此,抑郁情绪成了这个时期孩子生长和发育的不良情绪,有的表现为心境多变、偏激或突然的情绪摇摆;有的表现为反抗行为,常招致父母和老师的反感;也有的表现为易生气、烦躁和不安、逃学、冒险、吸毒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总之,孩子的抑郁表现千姿百态,有的是成人常见的抑郁反应,也有的是情绪异常。

孩子的抑郁情绪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个体内部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过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认知和评价因素。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极端,常常不能系统、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有抑郁情绪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偏离或歪曲的。第二,归因因素。有抑郁情绪倾向的人对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作归因时,往往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原因是比较稳定的。第三,自主性因素。有抑郁倾向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控制感低,因而自我评价低,这样就导致个人不敢开拓自己的行动范围,行为模式僵化,思维不开阔,其结果是无法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于是进一步强化了消极的自我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父母该怎么办?

对于已经有了抑郁表现的孩子,下列方法有助于父母对孩子抑郁心理的矫治。

教导孩子要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这句至理名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让孩子感到抑郁的,并不总是糟糕的事情,而常常是孩子对事物的消极的认识。因此,当孩子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父母需要冷静、理智地帮助孩子分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是否周到。如果能帮助孩子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用理智控制消极情绪,就可以使消极情绪减弱,并最终消除。

引导孩子转移调节。转移调节就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绪转移到另一方面上,使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时候,父母可以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比如和同学讲讲笑话、打打球或是出去踏青等,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消化他们心里的积郁,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个人闷在自己的世界中,陷入死胡同。

教导孩子学会适当地宣泄。台湾作家罗兰在《罗兰小语》中写道:“情绪的波动对有些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那是由于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不使它们泛滥而淹没了别人,也不任它们淤塞而使自己崩溃。”

由此可以看出,适当宣泄情绪具有积极作用。情绪的宣泄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倾诉、哭泣、高喊、运动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当孩子心中有烦恼和忧愁时,父母要教导孩子可以向老师、同学、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诉说,也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诉;情绪低落时,也可以大哭一场;在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运动,使自己精神振奋。但是,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要伤害到别人和自己。

对孩子适时暗示。暗示是通过语言的刺激来纠正或改变人们的某种行为状态或情绪状态。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暗示来减少或是消除孩子的低落情绪。比如说,当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父母告诉孩子:“忧愁于事无补,还是面对现实吧。”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告诉他们:“新的一天开始了,昨天的忧伤已经过去,你要开开心心地度过今天。”这些都是很好的积极暗示,它们会悄然地改变孩子的心境。

对孩子进行目标激励。当抑郁情绪缠绕着孩子时,孩子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愿想,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时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最好是一个近期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不会感到无事可做。父母应教导孩子在给自己树立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树立自己在近期内能够完成的目标。

如果用上面介绍的五种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的话,父母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朋友或是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让孩子把烦恼和想法说出来,这样会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能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家长还可听听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综合平衡一下,就不难找到方法,然后适时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每当你焦虑、抑郁时,切记以下5个关键步骤,尝试努力一下:

第一步,瞄准那些自然消极的想法,并把它们记下来,别让它们占据你的大脑。

第二步,用更为客观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认知,彻底驳斥那些让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寻烦恼的谬论。一旦开始这些步骤,你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自尊心增强,无价值感就会烟消云散。

第三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表,每天结束后填写回顾、分析日记,既能使你摆脱不愿活动和不想做事的处境,又能给你带来活动后的满足,逐步消除懒怠与内疚。

第四步,学会自我称赞、自我欣赏,坦然对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矫正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改变认知错误现象,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一旦你对周围事物能作客观的分析后,对现实生活就有了正确的领悟。那么,你将置身于一个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中,心情会豁然开朗。尽管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不尽如人意之事,但不会由于一时的认知偏差,造成感情挫伤,失去对生活中美好意境的追求。

20.一切要能重来该多好

出高考后的心理困境曲菲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拿不准该填报什么专业。她想,考师大的话,学杂费都较便宜,而且因为爸妈都是老师,可能工作也比较好找。但是实际上她更喜欢做医生,而且她也很喜欢理工学,特别是化学,将来就算做不成医生,也可以去做药剂师。可是爸爸又建议她考计算机专业,说是现在搞计算机比较吃香。她很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但是她又怕以后会后悔没有听爸妈的。她想起高二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她先是选择了文科,读了一年,又十分后悔,于是才改选理科,重读了一年高二。正因为她以前经常后悔自己做的事,所以她也害怕这次决定会使自己后悔。于是考虑来考虑去,也没个结果。离交表格的日子只有一天了,再没有结果就完了。于是她只好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

结果,她抓到了师范类专业,于是她便犹豫地填完了表。之后的几天,她又是很烦恼,因为她实在不想当教师这种情绪,对她的高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她发挥失常,最后名落孙山。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每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全国高考结束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数以万计的孩子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忧的是不少孩子却成了落榜生。孩子落榜后,心情十分痛苦和复杂,负疚感、自卑感、失败感甚至绝望感都可能一齐袭来。由于孩子心理波动很大,家长或者他人一句看似平淡的语言,都会成为他们采取冲动行为的导火索,有的孩子拿到考试成绩,受不了刺激,或跳楼自杀,或精神分裂,或离家出走,这是每一个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事实。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但尽管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毕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与大学无缘。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落榜,家长该怎么办呢?除了平静面对,当然还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低谷。

父母该怎么办?

应对“名落孙山”失宠心理的孩子

在长期的升学竞争中,家长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学习上、思想上以及生活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服务和关心,特别是那些经过中考的选拔而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父母对他们是宠爱有加,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与父母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考大学的希望种子来培养,关怀备至。为了一致的目标,学生、家长及老师三位一体,携手拼搏。然而,经过高考,有些孩子落榜了。家长失望了,老师失望了。特别是在家里,父母原来给予子女的好吃好喝好睡以及免做家务的一切礼遇也随之消失,甚至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落榜满肚子怨言。面对这种变化,落榜孩子的心理充满了失宠感,无法接受,油然而生的是震惊,不平衡,并进而产生苦闷、失意、沮丧和自卑的心理。

针对落榜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做为他们的父母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抚慰他们人生道路上初次受挫的心灵,并让他们真正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今中外众多的功成名就者在青年时期都曾经历过失败的考验,大可不必一次受挫而丧失自己的斗志。这样一来,绝大多数落榜的孩子那种因“名落孙山”而产生的失宠心理压力将会烟消云散。

应对“甘拜下风”自卑心理的孩子

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然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公布,一夜之间,不少学生突然发现落榜已成为自己生活的现实。高考前的那种与同学平起平坐的平等感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面对那些已成为“天之骄子”的昔日同学,他们深感高不可攀,于是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根据落榜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家长们不要在他们面前过多地谈论那些高考的幸运儿们的得意之事,更不能对他们现在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常言行过多的挑剔,而应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并帮助他们寻找考试失误的原因。鼓励其中的有志者做好明年再考的准备,或者为他们寻找一份适合他们个性特长的工作,让他们在新的学习或工作中找回当年的自信。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内疚心理

在子女长期求学的道路上,几乎所有的父母为了子女们能够“成龙”、“成凤”,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精心为子女设计营养食谱,不分严寒酷暑接送上晚自习的子女,不惜自己节衣缩食,为孩子请家教。家长所做的这一切,对已经成年的高中毕业生们自然十分清楚和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们加倍努力,拼命读书,以期报答父母。然而高考这座“独木桥”虽然拓宽了不少但并不是每位考生都能顺利地跨过去的,对于被挤下桥去的这部分孩子,他们面对家长疲惫的面容,感到十分的内疚,深深感到对不起父母,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不可自拔。

针对落榜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家长应以宽广的胸怀安抚他们,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过分看重结果。更何况在当今中国,同龄青年中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的只能是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总要有人成为落榜者,不是你,那就是他。更何况落榜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错,没有必要过分内疚,父母希望的是他们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因为今后的路还很长,类似的挫折会不可避免,落榜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信心,切不可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从失败走向成功。

人际交往中的孤独心理

在长达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年轻的学子们经过勤奋努力,掌握了比较宽广的书本知识,但也为此而失掉了许多与人交往、了解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身处学校并未感到有何难处。然而一旦落榜,随之而来的是要面对除了家长、老师之外的许多人和事,可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使他们在周围人群中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人交往时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习性,都有别于他人,表现出一种文人不似文人,劳者不像劳者的特性,与周围的人们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这都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孤独心理由此而生。

面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家长要耐心地规劝他们,尽快地做到入乡随俗,放下昔日书生的架子,主动与其他人打成一片,以实际行动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特别是农村学生要彻底丢掉那种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现在回乡务农是屈尊俯就,有如受了莫大委屈的想法。事实上,自七十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届高考落榜者们,他们落榜不落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尊敬。

“路在何方”的困惑心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公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过十几年的升学竞争,那些顺利地挤过“独木桥”而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就意味着前途无量,而被挤下桥的落榜者们,则顿感前途渺茫,个别意志脆弱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从内心深处发出“路在何方”的呐喊。

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尽快让他们明白“条条大道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话说的都很有道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利弊、长短,尽快为自己找到立足点,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这样一来,困惑心理很快会随风而散,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榜生摆脱悲观心理,除家长、亲友、老师的热情关怀外,更主要的是落榜生自己要学会调整心理,从以下方面做起:

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上大学并非唯一的成功之路。据对近年来国内有重大贡献的400名人员调查发现,靠自学成才者占54%,有的大学教授或副教授还是30年前的高考落榜者。诚然,这并不是说上大学无必要,而是说落榜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或刻苦自学,或继续努力过年再考。

对悲观情绪宣泄。落榜者心理压力是由情绪紧张波动造成的,因而恰当的宣泄有缓解精神压力的功效。如果想哭,就放声大哭一场;也可以把高考落榜的痛苦与忧伤压向父母、长辈、知心朋友倾诉,甚至可以当着他们的面痛哭一场,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你也可以独自躲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自言自语,或提笔写信给远方的旧友,把烦恼随信寄走。

转移解脱法。经历落榜的打击后,失败的沮丧,无助和孤独感,都会使人不愿接触外界,闭门思过,终日苦闷不堪。此时不妨主动增加生活情趣,如找个工作、做些家务或发展个人爱好,从情绪消沉的低谷中走出来,让青春焕发活力。

不怕吃苦法。在情绪稍稍稳定之后,以书面的形式列出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可能存在的潜力以及家庭条件、可能拥有的社会资源,然后选择和确定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途径。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学会用自己的高中文化本领参加适当的工作,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先参加工作,再报考成人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