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分清界限
20012200000025

第25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5)

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想

比如,刚刚买回的积木,孩子可能不太会搭。父母可以给予引导,聪明的父母是不会把示意图给孩子看的。父母要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机会。

要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对这些行为,许多父母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研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且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3.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独立的思考需要创造性,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鼓励孩子编故事,并把它记录下来。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在她有关孩子智力发展的著作《如何更聪明》中特别推崇这一方法,她认为,这样做对孩子不仅是一个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推理能力,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命题,告诉他你要给他做秘书,然后完全按照他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加以修饰。这种实践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孩子们会非常愉快地想到“原来我还会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出这样有趣的‘思想’来”。这种对创造、对思考的热爱,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6.8 孩子要学会自我反省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宁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

——拿破仑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中国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

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地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喜欢被表扬而讨厌被批评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父母却应培养孩子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2.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引导孩子预见事情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在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双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4.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列宁8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带着他去阿尼亚姑妈家做客。

列宁当时非常活泼好动,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当时,谁都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列宁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所以也跟着大家说:“不是我!”

但是,列宁的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因为,小时候的列宁太好动。

怎样对待列宁隐瞒真相的过错呢?要不要当场揭穿他呢?列宁的母亲仔细思考一下,她觉得应该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的行为有所认识,同时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并针对孩子的思想状况对儿子进行启发,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于是,母亲没有当场指出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母亲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

果然,母亲的沉默让列宁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一直在作要不要告诉母亲的思想斗争。

终于有一天,临睡前,母亲走到他的跟前,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但还是没有说话。列宁受不了心里的自我谴责,突然失声大哭起来。他大声对母亲说:“我骗了阿尼亚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儿子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儿子说:“你承认了错误就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会给阿尼亚姑妈写信的,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就是在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进行冷处理。同时,父母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沉默、静候的状态,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态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一段时间后,再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5.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有位老师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开学伊始,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于是,熟悉的一幕幕便又重新上演了。一个学生忘了带作业本,理直气壮地说:“都是爸爸不好,是他给我收拾书包的。”于是,这个学生打电话请父母送来。爸爸十万火急地赶到学校,一边把作业匆匆忙忙地递给孩子,一边不好意思地告诉老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没把孩子的作业放到书包里。”

另一个学生的作文马马虎虎,十分潦草,于是请其重抄。这位学生虽有些不情愿,但还是顺从地趴在座位上。妈妈来了,看了看孩子的作文,大发一番感叹:“这孩子都是二年级的时候给耽误了,老师根本就不管字写得好坏,我也没工夫指导他,现在养成习惯了,如何改得了?”孩子听了之后,满脸的惭愧一扫而光。

……

就这样,孩子的种种坏习惯都被父母把责任给承担了。不爱上体育课,父母说孩子体质太弱怕伤风感冒;不完成作业,父母说是昨天家里来客人了,吵吵闹闹孩子没法写;和同学打架斗嘴,父母说小孩子之间别太在乎,我家孩子也挨打了呢;孩子说谎骗父母骗老师,父母说那是怕受到老师批评,怕父母打屁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除了爸爸妈妈爱帮孩子承担责任,爷爷、奶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不是因为父母或者老师怎么了,而是因为父母不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更不知道让孩子自我反省,改掉毛病。

如果孩子在做人、做事、学习和保健这些方面有了良好的习惯,做错了事知道自我反省,那就不会让父母代劳收拾书包,不会把字写得潦草,不会偏科,不会和同学吵架打闹,也不会说谎话骗父母、骗老师。

通过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可以使孩子在做错事能自我反省。这样,只要他错了一次,以后就很少会犯同样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