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分清界限
20012200000028

第28章 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3)

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有时比金钱还要珍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孩子学习效率的高低与他能否合理安排时间有很大关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

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时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但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许多事情的处理。

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著名的德国无机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道夫·冯·拜尔,在他的自传里曾提到自己小时候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是在他10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就高兴地想着父母一定会送他一份大礼物,并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因为德国人对家人的生日是十分重视的。但是,那天早晨起床以后,父亲还是老样子一吃完早饭就伏案苦读,母亲则带着他到外婆家消磨了一整天。

小拜尔就有些不高兴了,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耐心地开导他:“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爸爸还是个大老粗,所以现在他要和你一样努力读书好参加明天的考试呢!妈妈不想因为庆祝你的生日而耽误爸爸的学习,妈妈在为明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而尽心尽力呢。你也要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呀!”这番教诲从此就成为拜尔的座右铭。他认为,“10岁生日时,母亲送给我一份最丰厚的生日礼物!”

2.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这时候,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

时间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问他:“您怎么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给您一点儿时间呀!”

“你看一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

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

12点至13点,阅读、吃午饭。

18点至21点,吃晚饭、谈话、娱乐、回顾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

“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了朋友的谈话,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在孩子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父母必须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中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需用一个小时左右,周末的作业量会多一些。父母应该事先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习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紧迫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时,千万不可以再追加作业,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从而对学习感到厌烦。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的高质量学习,并奖励孩子一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3.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专家指出,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记忆时间:

第一段:早上6至7点,适合记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至10点,适合记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段:下午7至9点,适合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记忆。

第四段:晚上10至11点,适合记忆精确性高、容易出错的知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在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4.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要尽量不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5.给孩子玩的时间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间,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

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

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父母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7.6 让孩子学会自己克服困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优厚的物质环境和父母的保护圈中,没吃过什么苦,也不知道什么是苦;而作为父母的,宁愿自己去经受磨难,也要为孩子铺平道路,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即使在成人看来是很微小的一次失败,对于孩子来讲,可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会使他们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精神疾患。

如果父母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孩子的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这就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在许多国家,吃苦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家庭中,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并拥有这种精神才能出人头地。

那么,父母应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1.告诉孩子:困难并不可怕

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其奋发向上。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还应让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2.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日本,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男孩穿单裤,女孩也只穿短裙,以磨炼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韩国,父母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待上一阵后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不要去帮忙,例如:玩具让他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3.教孩子如何处理困难

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负责;要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尝尝吃苦的滋味;要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不能半途而废;要培养孩子学会调整心理,若困难实在解决不了,该放弃就放弃,不要“一头撞在南墙还不回头”;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有的孩子遇到了较大的挫折,心理出现了较大的障碍,就产生了轻生、自杀的念头和举动。因此,要让孩子学会爱护和珍惜生命,明白自己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个人所有,它不仅是父母给的,也应属于国家和社会,应该爱护它、珍惜它,不可自伤、自残、自尽。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权利和理由不爱护自己的生命,甚至糟蹋自己的生命。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的。父母的责任,就是尽力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经受挫折和挫折后的恢复能力,使他们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7.7 让孩子在自律中学习

再温顺的马,如果它不口渴,就算把它带到河边,也不会主动去喝水。孩子学习也一样,催促孩子学习,强迫孩子上辅导班,若是他自己不想学,即使父母再怎么施压也是没法令其学习成绩提高。学习,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渴望,而不是痛苦。因此,要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自觉自愿地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自律中学习?

1.兴趣是孩子自觉学习的持久动力

有个学生,他小时侯很喜欢听故事,整天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他奶奶一边给他讲故事,一边告诉他:“书里头有很多很多故事,你如果学会了认字,就可以自己看了。”当孩子产生了学习识字的强烈愿望时,奶奶又抓紧各种时机,利用多种方式教他认识字,后来这个学生喜欢看书,每天放学回到家就进书房看书。

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要马上告诉他解决的办法或者答案,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查阅资料,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时,他便会欣喜若狂,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于是就有了自觉学习的动力。

2.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给孩子预备固定的学习地点,固定桌椅的位置不能随意搬动。

这样孩子容易形成专心学习的心理定势,一进入这个环境,脑子就进入学习状态。桌子上不能乱七八糟地堆放东西,不要放玩具、零食,以免干扰孩子学习;只能放课本、作业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书,旁边有一个小书架更好。

(2)房间布置要适合孩子学习。

房间布置应简洁、明快,摆放物品不能太多太杂。墙壁以淡色为好,不要张贴很多东西。有的父母让孩子自己编写格言、警句贴在墙上,这个办法可以借鉴。还应适当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好动,房间就应减少大红大绿、花色斑驳的东西,以免助长其不稳定的情绪;有的孩子过于内向、沉闷,房间的布置则要热烈、活泼一些。

(3)保持安静的环境。

孩子学习时,家人应尽量保持安静,电视机、收音机最好不开,如果在不同的房间,应把门关好,声音调小;说话不应大声,尤其不要吵架。

(4)有共同学习的时间。

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全家人同时学习,有的读书,有的看报,有的写东西,这样的家庭气氛最能促进孩子专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