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起床,不愿刷牙,做了米饭偏要吃面条,天黑了还闹着去公园……你家里的小家伙可能常常这么不合作、不讲道理,气得你七窍生烟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家里不再硝烟滚滚,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快乐呢?
那就试试同孩子一起感受的超级技巧吧!
1.以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2.“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
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一个孩子这样说:“我的算术不好。”如果你告诉他:“是的,你对数字的反应很糟糕。”这样说是没多大帮助的,驳斥他的观点也没有用,或者给他一些肤浅的意见,如“如果你再用功一点,会好一些的”也没有用,这些轻率的好意只会伤害他的自尊,这种直接的教训只会降低他的自信。
你可以用诚挚和理解来回答他说的“我的算术不好”,下面任何一句回答都行:
“算术是一门很难的课程。”
“有些题目很难解答。”
“老师的批评不会让算术变得容易些。”
“算术让人觉得自己很愚蠢。”
“我敢断定你一定希望快点下课。”
“下课时,你会感觉安心的。”
“考试时一定特别难熬。”
“你一定很担心不及格。”
“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怎么想。”
“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对你失望。”
“我们知道有些课目是很难的。”
“我们相信你会尽力的。”
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他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例如:
孩子:我很笨。
父亲(认真地):你真的那么觉得么?你不觉得你很聪明?
孩子:不觉得。
父亲:那么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孩子:嗯。
父亲:在学校里,你一定非常担心时间,担心不及格,担心分数低。当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时,你一定很慌乱,甚至即使知道答案,你也无法正确说出来,你怕你的话听起来很愚蠢,老师会批评你,同学会笑话你。所以,很多时候,你宁愿什么也不说。我想你大概记得你说了什么而大家笑话你的情景,这让你觉得自己很愚蠢,同时也觉得受到了伤害,很生气。(这时,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他的经历。)
父亲:看,孩子!在我眼里,你是优秀的,只是你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这段对话可能并不会使孩子立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可能会在他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无能。他可能会在心里想:如果爸爸理解我,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可能我并不是那么没用。这段谈话产生的亲密可能会让儿子要努力地无愧于父亲对他的信任,最终,他会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优点。
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汤姆,9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亲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他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汤姆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汤姆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汤姆:“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汤姆:“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汤姆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汤姆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个孩子跟我们说:“老师冲我嚷嚷。”我们不必再问更多:“你干了什么事让老师这样对你?如果老师冲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我们甚至不必说:“哦,我很替你难过。”我们需要向他表明,我们理解他的痛楚、他的尴尬和气愤。
我们怎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们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们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时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正确的举动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够听得进别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