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能够掌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把握好交往的必要利益和尺度。尊重别人,不仅仅表现在对待他人彬彬有礼的外在礼仪方面,还表现在能够正视别人的缺点,不窥探别人的隐私。
能够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些被别人随便开玩笑、被别人不屑地提起、被大家都嗤之以鼻的人,必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方面原因就是他对别人也不尊重。那些大家都很敬重的人,除了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之外,他们必然也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懂得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尊重。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他们身上有值得别人尊重的闪光点。我们可以通过评判、观察一个人是否懂得尊重别人,来推断他在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发展前途,但就我们自身而言,也应该适当地给需要尊重的人以必要的尊重,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案例
全世界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在率领公牛队获得两次三连冠后,毅然决定退出篮坛,因为他已经得到世界上篮球运动史中最多的个人光荣纪录与团队纪录,甚至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体坛运动员。
在退休后,他说:“我成功了!因为我比任何人都努力。”
乔丹不只比任何人都努力,在他已经是最顶尖的时候,他还比自己更努力。为了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与纪录,他的练习时间比任何人都长,据说他除了睡觉时间之外,一天只休息两个小时,剩下时间全部练球。
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的鞭策之下,乔丹在不懈地刷新自己的纪录,创造了篮坛的一个个神话。
案例分析
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不断地去努力,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美国,有一个卖汽车的业务员总是在他们公司销售成绩排名第一。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第一名?”他回答说:“因为我每个月都设法比第二名多卖一台车子。”这么简单的一个方法,这样简单的一句回答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成功道理——永远比第一名还要更努力。
成功不需要努力的想法,要尽早放弃。请你努力做一切能帮你成功的事!努力找寻成功的方法,努力阅读与学习资讯,努力采取行动!只要比你的竞争对手还努力,比任何人都努力,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来鼓励自己并坚持不懈,你就一定会成功!
智慧感悟
人无论是否有了成就,总应该有所追求;永远不应该把目前的成就当做自己最大的成就。人在追求中是会进步的,越进步,新的目标就会越高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乐趣也便在这不断的追求之中。
成功是尽力使自己到达更高的目的地。因此,只要我们付出了艰辛,永不满足地攀登,我们的人生便有了无可挑剔的成功。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案例
一个学生跟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特讨厌,总喜欢跟他比,影响了他的学习。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奇异果吗?学生愕然,但还是回答:“不喜欢,但喜欢吃香蕉。”
“你不喜欢吃奇异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奇异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奇异果是奇异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
“你喜欢吃香蕉?”
“对!”
“如果你的好朋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问呗!”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就以为他人也喜欢。”
案例分析
在生活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勉强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是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总是非常认同自己对他的看法,认为它就是那样讨厌的人,可是人家呢,是不是真的像你所想的那样呢?你不喜欢吃奇异果,那奇异果就错了吗?道理是一样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误解、争执,其实就是因为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引起的,大家发生争执时总是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听听对方的意见,总是考虑到自己的困难,而不想想别人的难处,这样总是很难沟通,很难达成谅解,最后失去珍贵的朋友。所以,要想有更多的真诚的好朋友,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智慧感悟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换位思考,往往是因为我们遭遇到苦恼与挫折,惯常的思维使我们无法摆脱困扰,除了造成心理上的伤痕之外,还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要从生活自身的逻辑出发,学会变通进取,换一种立场看问题,从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创造性的变迁。
有一所空房子,有只小鸟总是往窗户的玻璃上撞,旁边就是开着的窗,可以进入房子。时间久了,人们都说,它是只笨鸟,有窗口不进,非要撞玻璃,好像要把玻璃撞碎才进去似的。小鸟每日还是那样,每撞一次,跌落在窗台上,然后再一次撞玻璃……终于有一天,有个人禁不住好奇,拿了一个望远镜,要看看这小鸟和玻璃,惊觉“在小鸟撞的那块玻璃上黏着好多的小虫子”,原来小鸟是在进食。
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他人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谐高效。
您孩子会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吗
案例
新新和小琴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她们两个由于一点小事吵了起来,吵完之后就决定再也不理对方了。
小琴说:“我以后再也不理你了,我要和你绝交。”
“这正是我想对你说的。”新新接着说。
从此以后,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真的都不理对方了。
有一天,小琴的妈妈问小琴:“最近新新怎么不到家里来玩了?以前你们不是总一起上下学的吗?”
“我们两个吵架了,我以后不想再理她了。”小琴说。小琴把那天她俩吵架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向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想了一会,然后对小琴说:“你说我和爸爸好不好?”
“当然好啊!”小琴说。
“那如果我们吵架了,是不是我也不要理他了?”妈妈又说,眼睛看着小琴。
小琴低下了头,嘀咕着说:“那我也没办法了,现在她也不理我了,我想我们不会和好了。”
妈妈说:“能不能和解,关键在你。”小琴不解地看着妈妈。
妈妈接着说:“你可以去找她啊,你对她说‘对不起,我们和好吧。’这样你们就可以和解的。”
“那如果她不理我怎么办?”小琴看着妈妈说。
“只要你先说对不起,她一定也会说对不起的。”妈妈鼓励小琴道。
第二天,小琴按照妈妈说的,去找新新说了对不起,两个人真的又和好了!
案例分析
当你的孩子和别人闹了矛盾,回到家里闷闷不乐,或者满肚子委屈地向你申诉,你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解开心中的疙瘩、端正孩子待人处世的态度、塑造孩子活泼乐观的性格呢?
1.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做人要团结的道理。
面对孩子的苦闷、委屈,不要批评,也不要怜悯。批评会使孩子更加难过,更加困惑;怜悯会使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会使矛盾加深。应该跟平常一样和孩子谈心,可以用一些孩子熟悉的事例,说明团结意义的重大。也可以引导孩子设想工作后和同事不团结、生活中和邻居不和睦,一起相处时的尴尬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再引导孩子回想和同学不团结后,给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使孩子认识到闹矛盾是不好的行为,产生一种改过的心理动力。
2.通过故事或文章让孩子感悟待人处世的态度。
孩子懂得了团结的意义,就要引导孩子怎样搞好团结、如何正确处理当前的矛盾,这是帮助孩子化解矛盾的前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推荐一些有关待人处世的书给孩子看,也可以和孩子谈谈《负荆请罪》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凡事以团结为重,犹如蔺相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领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哲理。更要知道做了错事,要学习廉颇,有错就改,不要因为害怕承认错误时的一时脸红,而造成终身错误。认识到承认错误不是丑事,不承认错误才是真正的羞耻。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宽容别人的心理和有错就改的勇气。
3.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矛盾。
孩子对待人处世的态度有正确的认识以后,再鼓励孩子正确地处理矛盾,如果自己有错,就要勇于改正,如果对方有错,就要学会宽容。为了取得好的和解效果,让孩子想办法学会容纳对方的缺点,又让对方能接受自己的道歉,可以先让孩子多反省自己的不足,多想想对方的优点,把它写下来,并写一写自己认识到矛盾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然后让孩子寻找机会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并把自己所写的认识给对方看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因为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诚心道歉,而对方则因为孩子心诚而容易接受道歉。这样从两个方面着想,从一方入手,打开和解的突破口引导和解,就会取得良好的和解效果。
4.联系老师和对方家长互相配合教育孩子。
从两方面着想、从一方面入手,打开和解突破口效果不错,如果能从两方面着想、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和解则效果更佳。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教育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如果条件允许,要和老师、对方家长互相联系,向他们反映情况,和他们商量如何一起教育孩子和解,三方采取措施,密切配合,共同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
智慧感悟
其实,我们平时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一时冲动与朋友发生矛盾,但等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很后悔,其实那根本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与对方和解,事情就过去了。所以,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开口。因为和朋友吵架就与朋友断交的人,心胸太狭窄了,以后是成不了大事的。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化解朋友之间的矛盾呢?
1.坦然地面对。
误会总要消除,是非终要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发生误会后,先不妨坦然置之,即进行所谓“冷处理”。反之,如果感到自己受了委屈而到处去辩白,则可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让对方加深误会。
2.心胸要宽阔。
如果是对方错怪了自己,也不要怀有怨恨。我们可以做一些“修补工作”,主动说明原因并与对方和好;但是如果我们对误会意气用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
3.寻根溯源。
如果两个人之间只是误会,那么就要头脑冷静地分析误会产生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那么就主动说明,并且改正;如果不是自己的原因,那也不必着急,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4.对症下药。
消除误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可以找产生误会的人平心静气地面谈;或者是找一个中间人,让他替我们作解释。若这些方法仍不能消除误会,我们也可以请老师或让家长出面解释。
您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吗
案例
文文从小就是一个倔强的孩子,但是做事认真严谨,很少犯什么错误,因此,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从来都不会承认。小时候因为这个没少挨揍。但是,每次爸爸妈妈打他的时候,他就倔强地站在那里,任父母亲打,有时,后背被打出条条的血痕,他也不开口承认错误。对于他来说,说出来“对不起”这三个字是那么的艰难。
现在他已经长大了,工作过程中时常遇到一些小的问题。同事丁丁每次在碰到一件不对的事情时,总会顺口说出:“对不起,我错了。”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文文总会愣半天。他原本准备好的一肚子要指责丁丁的话,以及攻击丁丁用来辩解的话都只能咽了回去,并和颜悦色地原谅了他,夸他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虽然工作生活中总有分歧,但是,“对不起”却成了最好的和事佬,彼此不会犯口角。
文文是个聪明的人,在领略了丁丁的高招之后,他就开始想,如果他也经常说“对不起”,那么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问题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张了。于是,文文对着镜子练习: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
有一天,丁丁刚要张口指责文文一件事情时,文文脱口而出:“对不起,我错了。”自然得如同说:嗯,这个菜很好吃。脸上还充满笑意。文文现在总结说:“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对不起’,能让周围的人、工作和生活因为有你而更和谐,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案例分析
估计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因为害怕被妈妈责骂,偷偷地把杯子扔在楼下。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惭愧呢?
其实,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是,如果我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不敢面对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就像一个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我们内心深处,成为一个永远的伤疤。
因此,犯了错误,就不能让错误留在心底,而应该让它浮出水面,我们应该拿出承认错误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