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16个生活技能
20013200000012

第12章 学习提高能力(2)

生活大帮手

做作业看似是一桩小事情,但是不可轻视,小则可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大则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次做作业之前先不要急着动笔,先要动脑,提倡做到“三先”。

1.先复习:做作业前把所学的有关内容先简要地复习一遍,掌握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和重要内容,理清知识体系,在脑海里形成总体印象。这样,在做作业时才能头脑清醒、反应灵敏、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得心应手。若知识不熟悉,做起题来处处碰壁,不是公式想不起来了,就是单位不统一了,或相关内容混淆了,答跑题了。

2.先打草稿:简要复习完所学内容后,再看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做作业要先打草稿,不要直接在作业本上书写。打草稿时,并非要把答案或解题过程写出来。有的内容可在书上找出来,有的内容可以前后整理一下,需要计算的可在练习本上简单地算一下。无论是在心里,还是在练习本上,打草稿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才能把解题步骤考虑周全、结果计算正确、表述完整准确。否则,做题时丢三落四、批改涂抹,做出的作业脏乱难认。

3.先谋篇:考虑好了怎样解答,还不要急于书写,要先布局谋篇。大多数老师都规定了作业的书写格式,书写前要想想老师规定的格式,看如何书写才符合要求、整齐美观。老师没有规定格式的,自己要想方设法排列好,使作业显得既美观,又有创造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文科类大段抄写的内容,不能照抄书本,自己要经过加工换一种书写格式来做。如:书上没有分段的,在作业上分段写;书上没有标上序号的,作业上标上序号等。这样,才能加深记忆,同时也表示自己真正理解了。

知识链接

现代教育理念表示:做作业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任何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比方说作业不一定都要写在纸上,也可以打印出来或以邮件形式上交给老师;做作业不一定要坐在教室或是书桌前,可以坐在公园,也可以坐在床上,只要舒心、惬意就行;做作业不一定要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动作或思想活动。

6.5 静下心来复习

小脑袋里的问题

我应该怎样进行复习?把所有的知识重新再学一遍?

生活小博士

复习不是简单地重现原有的知识,而是整合零散的知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故”便是已学的旧知识,“新”便是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习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

做任何事情,心态最重要。诸葛亮在《戒子篇》中说到:“夫学需静也”,意思是说学习必须静心。学习应该静心,复习更加应该静心。

复习就是再现和回顾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不断地重复。如果任由这种枯燥情绪自我发展,最终占据整个心灵的空间,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试想一下,一个整天被不良情绪包围之中的人,如何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又如何能在重重压力之下有所收获呢?这时就应该冷静下来,可以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来驱散枯燥,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冷静的心情。

复习的时候还有一种很容易出现的不良心态就是急躁,表现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往往落到得不偿失的地步。由于升中考试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内容又非常多,常常有同学“拼”时间。在校时间被各种考试、复习挤得满满的,神经蹦得紧紧的,回到家后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这样不仅事倍功半,还会把身体拖垮。毛主席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同样,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这个时候就得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权衡利弊、妥善安排,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生活大帮手

复习时心态最重要,方法次之,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无本不成木,无源不成河,无课本不成学问,课本是学习的基础。课本中包含了所有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点,胜过所有的参考书目,需要通读几遍直至熟悉。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如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一字不漏地记得清清楚楚,它们是用来解题的有力武器。

知识链接

许多同学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总是以各种各样的试题的形式出现,所以,一些同学复习时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一道接一道地背复习题,或者一道接一道地做题。把该背的题都背了,把该做的题都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剩下的事便是等待考试,考试一过便万事大吉。这种形式的复习特别典型地表现在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毕业考试前的复习以及中考或高考前的复习,大量采用的“题海战术”。这种形式的复习有许多弊端:缺乏计划性,盲目地大量背题、做题而忽视课本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平时复习和积累,带有突击性等。

这种形式的复习,在短期内能够勉强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有时甚至连应付考试的目的也未必达到;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知识的保持,考试过后,为应付考试而记住的知识很快就淡忘了。真正的复习不是单纯地记忆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地理解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为了使复习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把握全局制定复习计划。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计划要全面。要兼顾到所学习的各个学科,不要忽略或放弃任何一门功课的复习。对于较薄弱的学科,在复习时间上要给予更充分的保证。

2.要将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都纳入复习计划,不要忽略平时的复习。

3.在制定单科复习计划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量、自己过去掌握的知识量,统筹分配自己拥有的复习时间。

4.制定复习日程表。这是复习计划的具体体现。日程表可分为单元复习日程表、期中复习日程表和期末复习日程表。日程表要列出每周的、每天的、每一个不同时段要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5.不要与教师的复习计划相矛盾。在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时,首先要考虑与教师的总体复习计划相一致,把教师的计划纳入进去,成为自己复习计划的一部分,使自己的计划与教师的复习安排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6.6 考试作战方针

小脑袋里的问题

像我这种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最讨厌考试了。怎样才能把考试考好,获得理想的分数呢?

生活小博士

考试是一项挑战,不仅仅是挑战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考生心理的考验。考场如沙场,变数太多,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你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吗?

1.考试时突然心慌怎么办?在临场应试中可能会突然出现心悸、心慌、胸闷、记忆困难、思维阻塞等“临场慌”的现象,对此,可先不必急于答题,先做几遍深呼吸来强行调整心率,迫使血液循环趋于稳定正常;或者微闭一下双眼,放松一下,稳定情绪。

2.考试时心里发急怎么办?在拿到卷子后可能会突然着急,答题时心神不定,生怕耽误的时间过多。于是心里越想快,思维与记忆的效率反而越降低,欲速则不达。这里有两个观念性问题:一是考试的目的在于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二是考试的目的在于多拿分,而多拿分又与答题的正确率与数量直接相关,这就有了一个答题的速度与正确性的辩证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确保正确性的前提下,再尽量加速度。

3.考试时遇到自己不会的题怎么办?首先应分析自己不会做的大致原因:是因为自己忘了有关的知识呢?还是题目的条件过于隐蔽,自己难于发现呢?如果是由于自己想不起来某部分的知识,则可通过一些联想手段来帮助自己回忆;如果题目的条件隐藏过深,你又可以通过画面的方式,让其“原形毕露”。倘若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成效的话,你也要善于自我安慰:“我如此尽力都没做出来,说明它对大家来说都是难题。”

4.考试时间不多时仍有许多题目没做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很容易慌乱,常常是做这道题时惦记着那道题,希望能做完所有的题,结果做题目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有个合理的目标和决策。合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情况下,能做多少算多少;倘若这时目标不合理而过高(企图全部做完并做正确),反而连较低的目标(做正确一部分)也实现不了。而合理的决策则在于考生此时选择所做的题目,应该是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和分值较高的,当然还要考虑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把三者综合平衡之后再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方案。

生活大帮手

如果把考试比作是一场战争,你便是勇士,你需要掌握的无外乎是作战技能。狭义的考试技巧是指在应试过程中取得更好成绩的方法,即应试技巧;广义的考试技巧还包括考前的准备。

考前准备包括复习备考、心态调整和准备考试工具。如今的考试一般要求携带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等工具,可以携带手表、直尺、卫生纸、饮用水等物品,严禁携带通讯工具、参考书本等。这里就需要注意,在考试的前一天把钢笔的墨水装满,把铅笔削好,并每种带两支;检查考试时需要携带的证件,如准考证、身份证等;校准手表时间;定好闹钟,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进考场之前上个厕所等。这些都是小事情,如果做得不够细心,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考试状态。

应试技巧包括:合理安排时间和做题顺序;恰当处理考试中的突发事件;巧妙挖掘题目中的隐藏信息,选出正确答案;用排除法提高答题准确率等。

知识链接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个科目,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或称为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3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取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合格的人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举人中的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3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合格者,被成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堂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6.7 如何看待考试分数

小脑袋里的问题

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把成绩从高到低排个队,贴出来给大家看,在开家长会时也会从头到尾把分数报一遍,“高分父母”往往沾沾自喜,“低分父母”往往闷闷不乐。为什么老师和家长都那么看重考试分数呢?

生活小博士

分数作为一个可衡量的数据,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分数也作为一个可供比较的数字,常常用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仅是学生自己,就连老师、家长的心情也会随着分数的起伏而上下波动。人们将考试分数作为优劣的标准、成败的标志,却忽视了它真正代表的含义。

并非考试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分数低的就是坏孩子。因为分数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可否认,考试是检查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分数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准绳,在分数面前,再狡猾的学生也只能俯首帖耳。若是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似懂非懂,答题时就会觉得选项A没错,B也是对的,模棱两可,准确率自然就会下降。若是知识面太窄,遇到生僻的内容当然会手足无措。

2.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考试的分数不能孤立地来看,应该放在一个同等条件的群体中,以相对差异作为评价标准才更有参考价值。小学生的期末成绩和高考成绩不具有可比性,不同试卷的分数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同班、同级、全市统考或全国统考的分数才具有可比性。毫无疑问,考试分数会随着试卷的难易程度而上下波动,这种波动大体上是整体平移,若试题较容易则大家的分数都高,难则都低。

3.考试时的状态。有的考生会怯场,自然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有时候状态极好,超常发挥,那么分数就会偏高。

生活大帮手

正确认识分数,就是既要认识到分数的弊端,又要意识到分数所反映出的积极的信息。

1.分数可以帮助确定知识盲点。一个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除非他是盲人,他不知道那里有个什么样的障碍;同样,一个人不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连续丢分,除非他确实没有掌握。对于没有掌握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最终做到熟能生巧。

2.分数可以帮助确定答题方法。现在的考试题量都比较大,不仅考察考生答题的准确度,还要考察考生答题的速度,所以考试高手常常说:“选择题要确保一分钟之内做完一道题”之类的话。拿不到高分,很多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时间做。与其用10分钟的时间答对一道选择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做出一道简答题,这便是方法。

总之,我们不能紧紧地盯住分数不放,一分跟两分在数值上的差别并不大,但是所反映出来的考试误区却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