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34

第34章 末代封建王朝——清(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2)

这时沙俄政府慌了神,赶忙派使者到北京,同意清政府提出的谈判要求。公元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举行谈判,在中国政府作出让步的情况下,双方正式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我国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

§§§第七节 改土归流运动

清朝在安定东北边疆、巩固内地的统治以后,开始注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从元朝开始,朝廷就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以及湖南、湖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意思就是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建立土司,任命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做土知府或土知州,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被朝廷任命的土官有很多特权,他们不仅职位可以世袭,而且不受朝廷流官的管辖,平时管理本地区事务,朝廷也不加干涉。

这种土司制度在开始的时候起到过一些安定边疆的作用。但到后来,土司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进贡图,很多土司都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和监狱,他们任意向百姓征收赋税,并且不向朝廷纳贡。有时,土司之间为了争夺财物,不断进行械斗。有些与外国邻近的土司,还勾结外国势力侵犯中国内地。

土司制度造成的隐患越来越突出,从明朝时中原统治者就想要改变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但由于那时朝廷忙于剿灭倭寇,对抗后金,始终没有将改土归流的措施推行下去。到了清朝,土司的问题更加严重。有个叫作鄂尔泰的地方巡抚向当时的雍正皇帝上了一本奏折,建议立即实行改土归流,以稳定少数民族边疆地区。

鄂尔泰认为,现在的土司制度有这样几个问题急需解决:首先,土司管辖的区划不合理,不能及时制止土司头目的骚乱;另外,土司对民众管理不当,随意欺压百姓;第三,土司械斗没完没了,影响边疆稳定;第四,部分地区与外国接壤,便利了土司与外国势力勾结。雍正帝听了非常赞同,就批准鄂尔泰在西南地区正式实行改土归流。

鄂尔泰采取了以和平招抚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办法。他先是让土司主动交出土地和印信,并对积极配合的土司给予优待和赏赐,并授予新的官职和土地;如果有抗拒改革甚至发动叛乱的,就坚决出兵剿灭,没收其财产,并把土司及其家属迁到外地。

改革措施推行得非常顺利。朝廷把原来的土司地区一一改设府县,设立军事机构,并清查户口,建筑城池,兴办学校。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不安定因素减少,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了巩固。

§§§第八节 三征噶尔丹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后,康熙帝决定对西北用兵,平定进犯漠南的准噶尔部。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就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它的首领噶尔丹很有野心,他把漠西蒙古的其他部兼并的兼并,挤走的挤走,控制了阿尔泰山地区,又向东进兵,企图占领漠北。

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后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政府保护。噶尔丹以追击北征督运图册(局部)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攻漠南。

康熙帝见噶尔丹这样猖狂,非常气愤,觉得如果任噶尔丹得寸进尺,漠南的内地将不得安宁,便决定征讨噶尔丹。

公元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清军兵分两路,右路军队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左路清军反击,在乌兰布通将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狼狈而逃。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就假意求和,带领剩余的兵士逃回漠北。但噶尔丹并不死心,他暗地里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并扬言从俄国借来6万枪兵,要大举进攻内地。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夹击噶尔丹。噶尔丹一见清军队伍整齐,军旗飘飘,知道无力对抗,就连夜下令拔营逃走。康熙帝一面指挥清军紧紧追击,一面命令东西两路清军火速行军,在半路上截住噶尔丹。两军在昭莫多相遇,清军前后夹击,大败噶尔丹。噶尔丹率十几名骑兵脱逃。

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消灭了噶尔丹的大部分力量。为了北方的安宁,康熙帝原想要噶尔丹归顺,但噶尔丹野心不死,还想找机会南侵。为了彻底解除威胁,公元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西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已经被他的侄子策妄阿布坦趁机占领,并向清政府表示忠顺,得到康熙帝的支持。噶尔丹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了,也纷纷投降。噶尔丹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了。

从此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漠北地区,赐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又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北方的边境安定下来了。

§§§第九节 文字狱

满族人统治了中原后,经常担心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看不起他们,并利用民族意识反抗清朝统治。于是,清朝统治者一边努力学习汉族文字,一边对汉族文人进行防备,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就是从诗词文章中找出一些被认为是影射、攻击清朝统治者的字句,然后进行治罪。不但写文字的作者本人要被治罪,连他的家人、亲友,甚至是刻书、卖书、买书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并且往往被施以很严酷的惩罚。

文字狱在很多朝代都曾经有过,但在清朝最为残酷。康熙时,有个浙江人为了附庸风雅,出资刻了一本《明史》。书中在说到明朝末年的历史时,对努尔哈赤等人直呼姓名,没有避讳,并且还在记载南明活动时,使用了南明的年号。于是,清朝统治者就把这个浙江人斩首,并把与这本书有关联的人全部治罪,被牵连的人达几百个。

后来,又有人检举说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中记载了南明抗清的历史,并且带着同情的口气。康熙帝立即下令将戴名世关进大牢,后又处死。这一案件受牵连的有300多人。

到了雍正皇帝时,文字狱除了镇压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分子外,还成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工具。案件数目增多,吹毛求疵,花样翻新。许多案件并不是单纯由扬州八怪·汪士慎·镜影水月图轴于文字内容而获罪,而是雍正皇帝以文字为借口,打击政治异己。

公元1726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湖南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是“维民所止”。这句话本来是从古书《大学》上摘下来的,但有人却告密说,“维”和“止”两个字正好是“雍正”去了头,是要砍雍正帝的脑袋。查嗣庭马上被捕,被判了死罪。

雍正时期最重大的文字狱就是吕留良案。吕留良是明朝的官员,明朝灭亡后,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他死后,他生前的著作被一个叫曾静的文人见到了。曾静对吕留良的主张非常信服,就想把吕留良的主张付诸实行。曾静听说陕甘总督岳钟琪是汉族,还是岳飞的后代,就派自己的学生张熙去找岳钟琪,劝他起兵反清。哪知岳钟琪根本不想反清,就把这件事奏给了雍正帝。

雍正帝非常生气,把已经死了40多年的吕留良开棺鞭尸,把他的亲朋好友一律处死,犯人的家人也被流放。由于这次案件牵连的人太多,雍正帝害怕激起人们的反抗情绪,就赦免了曾静和张熙。但到了乾隆帝即位时,又把他们两人抓了回来,凌迟处死。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一种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们为了明哲保身,纷纷逃避现实,埋头于整理和考证古籍。

§§§第十节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明末清初的时候,蒙古族分成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分,他们先后臣服了清朝。土尔扈特属于漠西蒙古的一支,他们因为经常与临近的部落发生冲突,就向西迁徙,来到了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但是,这里属于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沙皇经常派军骚扰土尔扈特部,强迫他们宣誓效忠沙皇俄国。土尔扈特部的蒙古牧民不愿宣誓效忠,就与沙俄军队发生冲突。

土尔扈特牧民非常怀念祖国,多次派出使者向清政府上表,进献土特产品,诉说遭受沙俄欺凌的情况。公元1712年,土尔扈特的使节来到北京。康熙帝对远道而来的使节给予热烈欢迎,并派出使团探望土尔扈特。两年后,清朝的使团经过俄国的西伯利亚,来到伏尔加河下游,见到久别了的蒙古同胞,向他们转达了清朝皇帝的问候。

土尔扈特部游牧图公元1771年,沙皇俄国正与土耳其打仗,急需兵员,就强迫土尔扈特的男子到俄国当兵。土尔扈特的百姓忍无可忍,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宣布脱离沙皇俄国的统治。他们杀死了沙俄的官兵,收拾好自己财物,带着自己的家人,向东方进发。沙俄女皇叶卡捷林娜知道土尔扈特发生暴动后,大发雷霆,派出军队围追堵截。土尔扈特挑选出9000名勇士担任后卫,与沙俄军队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全部牺牲。

经过了8个月的艰苦行程,渥巴锡率领大队人马战胜了严寒酷暑和疾病的重重磨难,最终到达了伊犁。土尔扈特的蒙古牧民为了回到祖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出发的时候,男女老幼加在一起共有17万人,但回到伊犁的时候就只剩下7万人了。甚至活着的人,也都个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

乾隆皇帝知道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后,连忙派出清军前去迎接他们,及时地为返回的牧民发放救济品,划定牧地,进行安置。公元1775年,乾隆帝在承德接见了渥巴锡首领,把他封为卓哩克图汗。后来,乾隆帝又在承德命人刻立石碑,并亲自撰写了两篇碑文,以纪念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壮举。

§§§第十一节 康乾盛世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代君主。他执政61年,不但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的文治武功为古今所少见: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两次击败乾清宫雅克萨沙俄军队,三次出征准噶尔,派兵进入西藏,在台湾设立府县,使国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他还十分重视文化,整理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业绩辉煌,但力戒骄奢,节用爱民,推行廉政,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的社会局面。

公元1661年,康熙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生产亟待发展,国家财政也十分困难。为了了解民情,他经常巡视各地,体察民间疾苦。他重视生产,下令停止圈地运动,把在战争中夺得的汉人土地归还给耕种者,称为“更名田”。为了制止黄河泛滥,他亲自来到黄河北岸视察各项重要工程,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黄河水顺势东下,从此不再发生决堤危险。

对于国家的统一与主权的独立,康熙帝有着较为进步的思想。当国外势力想要侵占我国领土时,他坚持我国领土一山一河不可弃的原则,坚决与外国势力进行抗争。对于国内,康熙帝也历来反对分裂割据,不断出兵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康熙帝在位期间,是清代中西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他曾命令南怀仁监造西洋大炮,大大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他还亲自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将欧洲科学在中国推广。

康熙帝去世以后,先后继位的雍正帝、乾隆帝继续励精图治,使清朝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尤其是到了乾隆帝即位以后,他胸怀大志,勇于进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做出了超越他祖父的重大贡献。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政府统一了蒙古准噶尔部和回部,拓疆两万余里,使西北和北方彻底安定。他还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使西部民族地区牢固内附,西藏隶属中央,从而最后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对外关系上,乾隆帝限制英、美等国的侵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间。乾隆帝还先后5次下令免去天下钱粮,国库存银长期保持在6000万以上,成为历史上的罕见。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的精心治理,清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中国以强大的形象屹立于东方。后人就把从康熙到乾隆这130多年的时间称为“康乾盛世”。

§§§第十二节 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清朝满洲正红旗人。他本来只不过是皇帝出行时护轿的一个校尉,但他聪明机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乾隆帝的赏识,被提升为御前侍卫。和珅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用心揣摩乾隆帝的心思,办事处处迎合乾隆帝的心意,有些事还没等乾隆帝张口说,和珅已经将它办好了。乾隆帝年纪大了,喜欢听颂扬的话,和珅就尽挑些顺耳的话说。时间一长,和珅就逐渐成了乾隆帝最信任的人。和珅的官位,也从御前侍卫升到户部侍郎、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成了权倾朝野的人物。后来,乾隆帝还把他最疼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和珅的权势更大了。

和珅手中掌握了大权,就开始想办法搜刮钱财。他不但暗地里贪污受贿,而且还公开地勒索掠夺。有人送礼给和珅,和珅就在乾隆帝面前替这个人美言几句;不肯送礼给他的人,和珅就郎世宁·弘历雪景行乐图想方设法在乾隆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这样一来,朝廷中的官员们都争相向和珅送礼。和珅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有时候连地方官员送给皇帝的礼物,和珅都要事先查看一番,有他喜欢的,他就留下来,然后将他挑剩下的送到宫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