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20019900000018

第18章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爱说(8)

这时妈妈说:“对不起,贝贝!妈妈刚才不应该没有问清楚情况就说你。你现在愿意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贝贝说:“我刚才在楼下遇到丫丫,她也喜欢我的小熊,动手和我抢,结果把小熊弄伤了。”

妈妈温柔地说:“没关系哦,妈妈会给小熊缝针的,它很快就会好起来了。”

贝贝高兴了,亲亲妈妈的脸说:“妈妈,我替小熊谢谢你。”

妈妈的处理方法很好,虽然开始有一点点瑕疵,不过最终是一个完满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的生活里,父母因为要疲于应付各种事件和突发状况,常常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对孩子失去了耐心。但是孩子的委屈不是一件小事情,所以无论父母们怎样的繁忙焦躁都好,都请抽出一点时间让孩子发泄一下委屈的情绪。当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长大的时候,父母们一定会觉得当时抽出的那一点时间真的很值得。

2.做“不讲道理”的父母

例一:被追问的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刚刚学校门口常有外校年纪比较大的学生来欺负他们的暴力事件发生。刚刚挺倒霉,这天放学的时候就被他给遇上了。一个看起来高高大大的男孩子逼着刚刚把身上的零花钱拿出来,刚刚说没有,立刻就被他打了一耳光。

刚刚捂着脸跑回家,一头扑到沙发上痛哭起来。爸爸妈妈正好都在家,听到孩子哭的声音就赶到客厅里,问:“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刚刚并不回答他们,他现在什么也不想说,只想好好地大哭一场。爸爸妈妈看孩子不讲话着急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追问不舍。

爸爸说:“你说呀,到底是怎么了呀?是不是被老师骂了啊?”

看刚刚没反应,妈妈又来了:“讲话啊,怎么了?同学欺负你了?”

爸爸看到了刚刚脸上的红印,大怒:“是哪个混蛋欺负我儿子了?儿子,告诉爸爸,别怕,说说是谁打了你,让爸爸去教训他。”

妈妈一听自己的宝贝儿子挨了打,那还得了,立刻也怒道:“对,儿子别怕,有爸爸妈妈给你撑腰呢。哎呀你别光是哭啊,你说话呀,真是急死人了。”

就在爸爸妈妈吵闹不休的时候,刚刚忽然从沙发上抬起头,带着哭腔大喊道:“你们别吵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下呀!”

爸爸妈妈都愣了。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千万不要这样机关枪似的发问,对孩子逼问不休。面对这样的追问,孩子原本就不好的心情只会变得更加烦躁。他从父母这里得不到任何安慰的力量,而是给他满腔的委屈和不满火上浇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促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成倍地增长,父母不但灭不了“火”,反而让“火”越烧越旺。

例二:“我不需要知道应该怎么做”

灵灵和一个朋友因为误会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摩擦,这个朋友就发动其他的朋友全部不理她。灵灵真是又生气又委屈。

妈妈看出了最近女儿的情绪不佳,就想关心一下,于是问灵灵发生了什么事。灵灵感觉到了妈妈的关心,而且自己的委屈一直憋在心里挺难受的,就想好好的跟妈妈倾诉一下。

灵灵说:“我最近和小迪吵架了……”

妈妈立刻打断灵灵说:“原来是为这事,女儿,人生总免不了要和别人发生摩擦的。你应该和小迪好好谈谈。”

灵灵说:“我还没说完呢,我们是为了一点小误会,她就叫大家都别理我……”

妈妈又打断灵灵说:“既然是为了误会,你就应该好好跟她解释清楚呀。”

灵灵说:“你怎么知道我没跟她解释呀?这件误会是这样的……”

妈妈说:“不管是什么误会都是一样的,你先跟她解释,然后你应该自我检讨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你的错。如果是你的错,你就应该跟你的好朋友道歉,请求她的谅解;如果不是你的错,你就更应该好好想想,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就发动所有的人不理你,这样的人你还应该不应该继续和她做朋友。”

灵灵忽然发了脾气:“够了够了。应该应该,妈妈,我不需要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只是想跟你倾诉一下我的委屈,我的心里话!”

妈妈看着突然生气的女儿,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相信没有一个人在被打断了这么多次以后还有继续说下去的兴趣。妈妈的这种谈话方式是在为女儿舒解心里的压抑吗?事实上,妈妈是在用自己的“道理”来压抑女儿的委屈。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自认为自己的说教能对孩子起到引导和指明方向的作用,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听听他的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孩子就已经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了,父母的一再打断和长篇大论的“人生道理”,只会堵住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通道。

3.反射情感,安抚受屈孩子

例一:一直举着的手

舒舒上幼儿园小班了,在上课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老师提问的情况。因为爸爸妈妈给舒舒说过,要当一个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孩子,这样才能有比较大的进步。

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舒舒,却看见舒舒一脸不高兴地走过来了。

妈妈笑着牵住舒舒的手:“怎么了?我的儿子为什么不高兴呀?”

舒舒撅着嘴说:“今天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妈妈说:“是吗?不过老师是不是也想给别的小朋友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所以才没有叫你呢?”

舒舒说:“才不是呢,那个问题班里的小朋友都回答错了,可是我知道问题的答案,可我一直举着手老师都不叫我。”

妈妈想了想说:“哎呀,一直举着手呀。”

舒舒说:“就是呀,一直举着的呢。”

妈妈说:“哦,那一直举着手老师都不叫你呀?”

舒舒说:“就是嘛。”

妈妈接着说:“那一直举着手老师都不叫,滋味儿确实挺不好受的。”

舒舒这下不停地点头,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不过从他脸上的表情看起来,他已经没有刚才那么不高兴了。

妈妈拉着舒舒的胳膊说:“一直举着的手累啦,揉揉,揉揉。”

舒舒咯咯笑着,好像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发生过的不愉快。

妈妈做了什么这么有效地安抚了孩子受了委屈的心?妈妈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重复了孩子说过的话而已,这就是反射情感的方法。妈妈将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嘴说出了孩子心里潜在的话,从而让孩子的委屈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恢复了平静。

例二:染了墨水的新书包

云云是个善良正直的女孩子,因此她常常对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次,班上一个男孩子欺负另一个女孩子,云云就勇敢地站出来阻止那个男孩子的行为,并且把这件事情向老师做了汇报。这个男孩子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心里很恨云云。

一次课间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忽然从教室外跑进来,跟云云说班主任找她。云云当然就赶快去老师办公室了。不过在老师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是班主任今天根本就没有来上班。云云觉得挺奇怪,就回教室去了。谁知道一回到教室,就看到妈妈才给她买的新书包被丢在了讲台上,上面还有一块大大的墨水渍,而那个男孩子正怪声怪调地在唱:“活该,活该。”

云云摸着新书包,委屈地哭了。

回家云云向爸爸哭诉了这件事。爸爸对云云说:“这样好了,咱们明天也给他准备一瓶墨水,不但泼他的书包,还泼他的衣服,你觉得怎么样?”

云云恨恨地说:“好,看他还敢不敢欺负我。”说完好像平静了许多,做作业去了。

到了晚上,云云该睡觉了,爸爸故意问她说:“女儿,爸爸给你把墨水准备好了,你装到书包里吧。”

云云犹豫了:“这……真的要吗?好像不太好吧。”

爸爸笑了:“我就知道我的女儿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说得不错,如果明天你泼了他墨水,后天他又撕了你的书,这样下去就没完没了了。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懂得这样想,爸爸很欣慰。爸爸觉得你和他好好谈谈,我想,他不会是个蛮不讲理的孩子。”

云云点点头,如释重负地笑了。

爸爸也用了反射情感的方法。他先是站在女儿一边,让女儿尽量发泄心里的愤懑和委屈,然后故意用言语满足了女儿被欺负以后的报复心理。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当情绪平复下来以后,再跟孩子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怎样做比较好这些道理就很容易了。

9 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赏识

在开始谈论这个话题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位伟大发明家的生平。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家,当之无愧的世界发明大王。他不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发明,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颇有建树。爱迪生一生有两千项发明创造,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言喻的。

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1879年,爱迪生创办了“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炽灯上市销售;1890年,爱迪生组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1891年,爱迪生的细灯丝、高真空白炽灯泡获得专利;1892年,汤姆·休斯敦公司与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开始了通用电气在电气领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地位。

说到这里,你能够想象出这样一位卓越的人物曾经在幼年时期被老师斥为“低能儿”,并因他“愚钝糊涂”而被勒令退学了吗?爱迪生8岁上学,仅仅念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赶出了校门。但是他的母亲却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智力有问题。从儿子被赶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她决定自己担任孩子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教会了他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对祖国和人类忠诚。正是因为母亲这样良好的教育方法,才让爱迪生从一个“低能儿”变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这也为他今后做出如此繁多的重大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所有的“笨小孩”们缺少的不是智慧,而只是一双充满期望的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的天赋是埋藏在黑暗深处的宝藏。宝藏是不会自己走到阳光下来的,它们需要一双眼睛发现他们,然后被带到阳光下来闪光。在发掘孩子天赋予智慧的过程中,期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量。作为望子成龙的父母,如果够聪明的话,绝不应该因为某一个期望没有得到实现而去责怪孩子。有天赋的孩子也需要有智慧的父母的赏识。也许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他看起来会比别的孩子“笨”,这多半会令父母感到失望,甚至有不想再去过问孩子的念头。这样做是非常不妥的,因为孩子没有发现自己天赋的能力,他们需要父母做出好的引导。

没有孩子天生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比别的孩子“笨”。后天的培养在这里显得至关重要,而父母正是可以培养和挖掘孩子天赋与创造力的人,父母比任何人都具有这样的优势和权利。因此父母必须明白,只有笨的教育方法,从来就没有“笨小孩”。

1.孩子天赋早知道

卡卡的妈妈一直很苦恼,因为卡卡好像比所有同龄的孩子学走路都要慢。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蹒跚学步的时候,卡卡还是只会四肢着地在地上爬。

妈妈跟爸爸说:“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走路这么慢呢?他是不是比别的孩子都要笨啊?假如孩子的智力真的有什么问题可怎么办呀!”

可是爸爸并不这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爸爸仔细地观察了卡卡平时的行为和动作,惊喜地发现卡卡对各种各样的声音都非常感兴趣。当街上有汽车喇叭声响起的时候,卡卡就会停下正在玩玩具的动作仔细地听;洗衣机洗完衣服时发出的短暂的“叮咚”声也能让他聚精会神。不仅如此,他似乎对声音的记忆力很强。比如当他听到爸爸第二次放给他听的乐曲的时候,他会表现出非常兴奋的样子,并且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爸爸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觉很欣慰,他相信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定会喜欢上音乐。在卡卡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的时候,他果然表现出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音乐天赋。对于老师教的儿歌,他总是可以比别的孩子先学会。等到再大一些爸爸带他去学钢琴的时候,卡卡的天赋更是得到了钢琴老师的赞扬,他们一致认同卡卡是个学音乐的好苗子。

现在妈妈也高兴了,她不再担心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曾经总是学不会走路的孩子现在正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开心地遨游。

孩子拥有的多种天赋是专家也不能测验到的。但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却可以轻易地从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观察到。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欠缺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孩子一定会有另一个方面的天赋表现出来。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就可以早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对他进行培养。

2.不要吝啬赏识

亚亚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领导指挥能力。当院子里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的“头儿”一定是亚亚。亚亚可以很轻松地进行分工和组织,让小朋友们即使只是做一个小小的游戏也显得很有秩序。因为有亚亚在,常常避免了小朋友们因为分歧而造成的矛盾。

亚亚很快上了小学,他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老师的欣赏。在一次班会课上,亚亚被全班同学推选为中队长。亚亚开心极了,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当上中队长了!”

妈妈不以为然地说:“中队长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就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儿嘛。告诉你啊,妈妈小的时候当的可是大队长呢。”

亚亚不服气地说:“可是老师表扬我了,说我的组织能力强。”

妈妈说:“组织能力强有什么用?你看看你在小提琴课上的表现,简直笨死了,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了一个像你这么笨的小孩。”

亚亚不说话了,他觉得很委屈。小提琴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因为妈妈让他去学他才去学的。他不明白,学不好小提琴和自己的组织能力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