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20019900000036

第36章 父母怎么管,孩子才信服(14)

4.委婉的提示

佳佳的表姐因为离校远,所以寄宿在佳佳的家里。本来两个孩子相处得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表妹的一个习惯却给表姐带来了苦恼。

原来佳佳非常喜欢边做作业边听音乐,而佳佳的表姐却比较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做功课。但是因为是寄宿在别人家里,佳佳的表姐不好意思提意见,只好用棉花塞住耳朵来复习功课,但长时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一天放学,两个孩子照样回到家来做功课。佳佳又照自己的习惯打开了音乐,边听边做,很是开心。但是表姐就痛苦了,她实在没有办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这一切都被佳佳的爸爸看在眼里,于是爸爸走到佳佳的房间里对佳佳说:“佳佳,有的人喜欢听着音乐做功课,觉得这样效果好,但是还有一种人,是必须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专心做功课的。”爸爸说完退出了佳佳的房间。

佳佳的房间里传出的声音果然小了点,但过了一会儿又大了起来。爸爸再次走到佳佳的门口,说:“音乐。”

佳佳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关掉了音乐,并且问表姐:“这样可以了吧?”

表姐轻声说:“谢谢。”

很多时候跟孩子协商问题用不着太直接,只要给出一些提示就足够了。孩子能够听懂委婉的提示里包含的警示与友善并存的感情,这比单纯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当他们领会了你话语里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的时候,作为对你友善态度和委婉提示的回报,他们会照着你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5.对年纪较小的孩子不断地重复原话,给出小小提示

天天家的客厅中央铺了一片榻榻米,那是给天天游戏的区域。因为天天的外公外婆和他们住在一起,爸爸妈妈担心如果老人家踩到地上的玩具会不小心跌倒,因此特意给天天规定了这样一片游戏区域。

然而天天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他还太小。于是他在玩耍的时候还是会将玩具弄出游戏区域,散落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天天养成好习惯,每次爸爸妈妈都要求天天自己把玩具拾回去。不过天天并不是每一次都表现得那么合作。

有一次天天在游戏区域搭积木,他玩得很开心,完全忘记了不能把玩具撒到区域以外的规定了。不一会儿,区域附近的地面上就掉落了几块积木。妈妈看见了,于是对天天说:“天天,积木掉了。”

天天没有搭理妈妈,而是继续玩他的积木,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该怎么做。

妈妈很有耐心地说了第二次:“天天,积木掉了。”

天天还是没有答应,妈妈说了第三次:“天天,积木掉了。”

看天天仍然没有反应,妈妈提醒说:“天天,积木可能会让人摔倒。”

这时天天抬起头,他看了看地上的积木,又看了看妈妈,慢慢爬起来,把掉在游戏区域以外的积木拾起来,放在区域以内的地面上。

这种办法适用于比较小的孩子,因为年幼,他们不可能非常迅速地领会父母话语中的含义。假如这是面对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那么他们做出的不理睬的反应就不值得原谅了,因为那是与懵懂无知有区别的,是一种挑衅。但是对于过小的孩子,父母不必这么认真,没必要为了孩子没有立即对自己的指示做出回应而感到恼怒。这时可以耐心点重复自己的话,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做出相应的举动,不妨给一点小小的提示,点明自己的意图,有很多孩子往往需要父母重复多次才会听。

6.大孩子只需要最温和、最迅捷的提示

西西在家里做手工,她在拼一个很美丽的房子模型。模型每个部分的处理工作都是需要花一些工夫的,有的部分甚至要花很长时间。在完工后,西西没有把裁纸刀合上,刀刃很锋利,很容易伤到人。

爸爸看到了,对西西说:“西西,你应该把刀刃合上,不然你一不小心就会弄伤自己的。”

西西看了爸爸一眼说:“别逗了,怎么可能。”

爸爸走开了,但是对女儿表现出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连这样一件小事也不合作。这时妈妈在厨房听到了父女俩的对话,从厨房走出来对爸爸笑了笑,然后对西西说:“西西,裁纸刀。”

西西没有答话,但是却立刻做出了反应———她拿起裁纸刀,把刀刃合上了。

爸爸这下更加惊异了,但是过了一会儿,他露出了若有所思的微笑。

对于比较大的孩子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给出的提示需要与年龄相符,就像对比较大的孩子来说,裁纸刀会伤人是个常识。他们所以没有及时合上刀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常识,而是因为他觉得手头上的事情更重要,或者是想小小地偷一下懒。如果父母因为需要他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而将这个常识再次告诉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他的智力受到了挑战,往往就会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因此,这种时候只要给他们最温和、最迅捷的提示就够了,直接点明需要他们要做的事,他们就会立刻去做。

7.名词和动词的区别

安安的妈妈和皑皑的妈妈是老同学,碰巧两家又是邻居。当两个妈妈要去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通常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这天两个妈妈又相约带孩子一起去参加同学聚会。

聚会中来了很多人,这时小孩子在过道上跑来跑去就显得非常麻烦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乖待在自己的座位上,但是似乎孩子们并不愿意听父母的话。这时整个大厅里响起了一片声音,大家都对自己的孩子说:“坐下。”

但是孩子们跑得更欢了,显然他们并不喜欢父母在这样的场合对自己发出命令。皑皑的妈妈也同样对皑皑说:“坐下。”

但皑皑并不情愿,他嘟哝着说:“不嘛,我不想坐嘛。”

不过安安的妈妈就没有这样,她对安安和蔼地说:“安安,你的座位。”

安安看了看自己的座位,想了想,走回了自己的位置坐好了。

很奇怪吗?虽然发出的是同样的指令,但是为什么其中一种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这就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当简单用一个动词来要求孩子的时候,这个动词往往代表的是一种命令,动词本身就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而名词呢?代表一种提示。提示通常都比命令更容易奏效。就像皑皑的妈妈说:“坐下。”这个动词带着不容调和的命令性质,孩子很反感。而安安的妈妈说:“你的座位。”因为这个指示不是特别的明确,安安需要有个思索的时间,当她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座位上来的时候,她的热情相对会从“在过道里乱跑”这件事情上抽离,她会想“座位怎么了?”再联系到周围的环境,她就会明白妈妈是要求她坐到座位上,这时她就会照做了。

15 改正孩子“小毛病”不妨用一点暗示———修正

所有的父母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孩子的许多问题:哭泣、愤怒、尖叫、打人、咆哮、欺骗、骂人等;每一个父母都渴望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面对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各种“毛病”,你会怎么办?爸爸妈妈们请收起你们的叹息、摇头、愤怒和打骂。孩子优秀只是教育方法更优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1.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卡卡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吸手指,他一天差不多要吸上十次。妈妈也曾经在卡卡一把手指放进嘴里的时候就呵斥他,或者是把他的手从嘴里打出来。不过效果总不是那么好。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对卡卡说:“儿子,我觉得你是个大人了,不过你却总喜欢做像小婴儿一样的动作,有时候还是当着你的小朋友哦,你觉得很有趣吗?”

卡卡不说话,显然也不觉得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不过是自己无法控制。

妈妈看着他的样子,又说:“我觉得你差不多一天要吸十次手指,不过我替你想了个办法,从明天开始你只可以吸八次,怎么样?”

卡卡爽快地答应了。自从妈妈这样说,他似乎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第二天他果然只吸了八次。妈妈又说:“儿子,从明天开始,只吸六次。”

就这样,一个星期后,卡卡基本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虽然他有时还是会控制不住地犯一两次。不过再过了一个星期,卡卡已经不再吸手指了。

改毛病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改掉坏习惯也不可能是一句批评一句呵斥可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有的坏习惯也令孩子很困扰,这时他们需要父母的从旁协助,给他们一点时间,用“减法”一点点把坏习惯变成零。

2.做道选择题

妈妈带小苇到肯德基玩,回家的时间到了,但是小苇却拒绝从游戏的设施里出来。他跟妈妈僵持了很久,妈妈的耐心渐渐没有了。妈妈抓住小苇的手,想把他从滑梯上的小房子里抱出来,结果小苇大哭起来。旁边的人看着这母子俩,妈妈觉得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