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跟诸子百家学养生
20021100000013

第13章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12)

以季节而言,由于季节间的气候变化幅度大,故对人的生理病理影响也大。如夏季炎热,机体当此阳盛之时,腠理疏松开泄,则易于汗出,即使感受风寒而致病,辛温发散之品亦不宜过用,以免伤津耗气或助热生变。至于寒冬时节,人体阴盛而阳气内敛,腠理致密,同是感受风寒,则辛温发表之剂用之无碍;但此时若病热证,则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损伤阳气。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用寒凉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寒凉;用温热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温热。又如暑多挟湿,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湿;秋天干燥,则宜轻宣润燥等。

以月令而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并据此而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治疗原则。即提示治疗疾病时须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这在针灸及妇科的月经病治疗中较为常用。

以昼夜而言,日夜阴阳之气比例不同,人亦应之。因而某些病证,如阴虚的午后潮热,湿温的身热不扬而午后加重,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等,也具有日夜的时相特征,亦当考虑在不同的时间实施治疗。针灸中的“子午流注针法”即是根据不同时辰而有取经与取穴的相对特异性,是择时治疗的最好体现。

§§§第二节农家思想与中医学养生

【民以食为天】

天,是在大字上加一横,意为压倒一切的意思,而我国民间早有“民以食为天”一说,可以说,吃饭问题是国计民生中最大的事情。

关于“民以食为天”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相传,秦朝末年,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书生,此人学识渊博,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后被封为广野君。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一座敖山,山上有一座秦时建立的小城,城内有一个专门储存粮食的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强攻下,刘邦想要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便询问郦食其的意见,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的不利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最后大获胜利。

【亦药亦膳——药膳】

将药字与膳字连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

寓医于食

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就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古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贼(原文已不可辨认)骨丸,由茜草、乌贼、麻雀蛋、鲍鱼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为成熟。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中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中医药膳的特点

注重整体,辨证施食。这正是中医药膳的总体特点。

所谓“注重整体”、“辨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

药膳尽管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对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服后不但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此外,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但是有些患者,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因此,药膳“良药可口”、服食方便的优点便突显出来。中医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良药也不必苦口,成为中医药膳的优点和追求之一。

【吃“好”也有大学问】

对于人类来说,正确的饮食更关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需于食;不知食疗不足以全生。”可见进食是生存之必需。食物是增强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的关键。

同样是“吃”,各有不同。以前是怎样吃饱,现在是如何吃好。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饱的基础上还要求吃好、吃得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正确的饮食方法,让食物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三餐吃好很重要

一日三餐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是解馋,还保证了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那么一日三餐怎么吃呢?首先要掌握大原则:保持三餐均衡;不要随便对付每一餐;不要让身体处于饥饿状态。

首先,早餐对身体极其重要,经过一夜的消耗,体内的血糖水平已经很低了,此时新陈代谢也比较缓慢。早餐就是为了提高血糖水平,恢复旺盛的新陈代谢,同时恢复旺盛的精力,因为大脑运作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血糖提供的。血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不仅能够迅速为身体提供能量,使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同时也能减低我们的饥饿感——血液中充分的糖能使我们不再感到饥饿。

所以早餐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很好的选择,谷物、蔬菜水果、豆类、肉类以及坚果中的碳水化合物,都可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能量。每天早起一杯蜂蜜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血糖是最直接的能量提供者,很容易被消耗殆尽。1~2小时后,血糖水平就会下降,身体就会出现能量匮乏的状况,便容易产生倦怠感。

但是如果早餐中含有蛋白质,就可以维持一个上午的血糖水平不下降。肉类(包含蛋类)、坚果、奶及奶制品,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另外,作为一天的第一顿饭,提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促进肠胃的蠕动,同时产生饱和感。因此,丰富的纤维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蔬菜、水果以及豆类能够提供足够的纤维素。

其次,午餐。因为中午和下午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多的时候,所以午餐也需要摄取更多的能量以满足身体所需,因此午餐应该是能量摄取最多的一餐。另外,充足的午餐也是避免饥饿,避免晚餐吃得太多的一种好方法。因为是能量摄取最多的一餐,所以午餐的要求是均衡,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

午餐更要求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补充各种营养元素。新鲜的蔬菜、瘦肉类是很好的选择,肉类最好用脂肪含量少的瘦肉、去皮的鸡肉、鱼虾肉。当然,午餐的时候也要吃谷物和油类(最好是橄榄油、菜子油等植物油)。注意烹调的方式不要用油炸、油煎或者烧烤,最好用清炖、清蒸、水煮、凉拌等烹调方式。油炒的时候不要放太多的油,可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菜子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代替动物油。

另外,烹调不要用太长时间,以减少营养元素的流失。午餐的进食一般不作很严格的限制,一般建议八成饱即可。

最后,晚餐。因为晚上消耗较少,特别是睡眠中消耗能量很低,所以晚餐只需较少热量。新鲜的蔬菜水果是很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含糖和油脂不多的食物。

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但是应尽量避开含糖量大的蔬菜水果,如龙眼、甜瓜、甜薯等;选择新鲜的鱼虾、去皮的鸡肉(或其他禽肉),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消化比较慢,可以防止第二天早上过于饥饿);尽量避免过量进食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添加糖的食品、饮料、糖类,含糖量大的蔬菜水果等(血糖在消耗不掉的时候会转化为脂肪进而储存);尽量避免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添加油脂的食品、烘烤的食品、脂肪含量高的肉类、油脂含量高的菜、坚果等;同时,晚餐也不要超过八成饱。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大文豪郭沫若享年85岁。他之所以能够长寿,与讲究饮食的多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郭老不讲求大滋大补,力求日常饮食多样化。主食以大米为主,兼吃杂粮。他的食谱时常替换,如面条、馄饨、炒面、发糕、烧饼、豆包、麦粥等。他尤其喜欢在发糕里掺加一定数量的玉米面,夏令则食用绿豆稀饭,将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

医学研究证实,饮食无度,尤其长期大量荤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而诱发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瘤等现代“文明病”。这里所说的带点糠的米又叫标准米,虽然看上去不如精白米好看,却更富有营养价值。每粒谷子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最外的一层为谷皮,主要成分是粗纤维,往里一层是很薄的谷膜,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再往里是谷体,粮食的淀粉主要集中在这里,谷体的一端是胚芽,体积虽然小却含有钙、铁、维生素、烟酸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经过适当加工的标准米,仅去掉了一部分由粗纤维组成的谷皮,既使粮食的味道可口,又不会破坏其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而加工次数比较多的精白米,谷皮、谷膜、谷胚都受到了破坏,反而失去了大部分的营养物质,所以日常食用的米,以带点糠的标准米为好。这也可延伸出去,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粗粮,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营养全面,对健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