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跟诸子百家学养生
20021100000030

第30章 男女老少药膳饮食(5)

5.勤用脑

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的生理状态为物质基础的。大脑老化是一个不间断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坚持读、写、绘画和各种思维活动,是保持大脑活力的有效措施。经常思考问题,可使大脑皮层中主管思考领域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使思维活动更加敏锐灵活。

6.游山玩水,益寿延年

祖国大好河山,绚丽多姿,无不向人诉说着人间风景的壮丽和秀美。如果我们寻三五志同道合者,利用双休或节假日,跋山涉水,融入大自然,宠辱皆忘,物我合一,其乐陶陶,哪里还有烦恼可言?在游山玩水中,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使人头脑清醒,还可以沐浴阳光,舒通经脉,增进健康。

人若要身体健康长寿,不过早衰老,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体魄健,脏器无损;二是精神爽,情志舒畅。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员曾调查研究表明,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比那些从来不旅游的人死亡率可能要小21%,患冠心病致死的可能性要小32%。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宴济元子在99岁时能登上华山,101岁时还游览了云南丽江虎跳峡,103岁登上了长城写生作画,在106岁的时候仍然面色红润,自己炒菜浇花。还有很多画家和摄影家老寿星一生与旅游相伴,到深山、草原、旅游名胜之地绘画、摄影。

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人的五脏六腑、肌肤血脉等形体的功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游览山川的同时,高山、流水、瀑布、松涛、花香、鸟语……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解脱闹市之扰,使人情趣倍增,乐以忘忧。

综合来看,游山玩水的确是一项很有益于养生的活动。“宣和遗老凋零尽”,就在于他们缺少像陆游那样具有一股“看尽吴山看蜀山”的豪情壮志和实际的锻炼。

§§§第四节中医文化之于少儿健康——少年强则中国强

古人把小儿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对儿科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醒医生及家长在小儿的喂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给予恰当的重视。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他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儿童健康。

一、儿童的中医特征

1.关于儿童的界定

“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这是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所界定,儿童年龄范围的划分是具有争议的,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儿童是指多大的人?社会和人们公认的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

儿童是“稚阴稚阳”之体:

因为小儿脏腑娇嫩且蕴含蓬勃生机,因此小儿食不能太过。有些家长生怕孩子长不高,就不管孩子能否承受,喂养过度,有些孩子晚上一瓶牛奶不够就喝两瓶,结果吃成了“小胖墩”。这就隐藏了日后生病的基础,要知道小苗施肥浓度不可过高,也不可过量,否则会“烧坏”的。饮食亦不可过于寒凉,小儿既为“纯阳之体”,就不可过于伤害其旺盛的阳气,海鲜、柿子、桃李这类食物太过伤阳,特别是有些小儿食冰镇饮料过量,一方面过量的饮料糖分,易导致肥胖,另一方面也因伤了脾胃阳气,水湿内停,导致日后“喝水也胖”。

治疗方面:

小儿稚嫩,就容易生病,生病就易于变化,当然也易于修复。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患病易伤脾胃,故治疗尤宜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药物,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损伤阳气。

生病后的营养问题,当然也不可忽视。生病后脾胃虚弱,因此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更不可多食,尤其是发热及肠胃疾病,荤食尤应减少。“多食则遗,食肉则复”,发热后如果多食易使发热不易退,多食肉类易使发热复发。

2.什么是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

“幼科之鼻祖”——钱乙,根据他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右腮赤者为肺热,目内无光者为肾虚,等等。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3.儿童基本体质特征及生理状况

关于小儿生理特点,古代医家论述甚多,可归纳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方面,理论上创立了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此外,小儿五脏功能生理特点,还表现为“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当然,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

二、儿童各时期生长发育与生活方式

儿童各时期生长和发育随年龄的变化而不同,需要家长认真学习,仔细观察。

生长和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演进。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形态和功能的不断成熟、完善,反映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1.胎儿期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

胎儿在孕育期间,寄生于母体之内,与其母借胎盘、脐带相连,依靠母体的气血供养,在胞宫内生长发育,因而与母体休戚相关。胎儿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孕母的调摄,我国自古称之为养胎、护胎和胎教。

胎儿尚未成熟,如草木未萌,嫩芽易伤。尤其在妊娠早期2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妊娠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成长,功能也趋成熟;妊娠晚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后两个阶段胎儿若受到伤害,易造成早产。先天之本,一生之基,做好胎儿期保健,使胎儿形神咸备,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会为儿童出生后的健康发育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国际上还将孕期满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生(产)期。围生期小儿死亡率高,重视优生优育,必须抓好围生期保健。

2.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开始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新生儿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内外环境的突然变化,机体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但是,新生儿的脏腑功能未曾健全,精神发育未曾成熟,处于稚嫩状态,机体调节功能不足,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故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一时期的保健护理工作也就特别重要。

3.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婴儿已经初步适应了外界环境,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生长发育特别迅速。1周岁时,小儿的体重增长到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到出生时的1.5倍。由于生长迅速,机体对水谷营养的需求特别旺盛,而婴儿脾胃未充,运化力弱,因而需要重视乳食喂养,预防脾胃病发生。同时,婴儿肺脏娇嫩,表卫未固,来自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未能健全,御邪能力弱,造成时行疾病和肺系疾病的发病机会大为增加,必须加强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工作。

4.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幼儿期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是在体格发育方面。此期小儿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扩大,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力发育比较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同时,感邪患病的机会也较前增加。小儿的饮食已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乳牙渐次长齐,在脾胃功能逐渐增强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5.学龄前期

3周岁后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学龄前期的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趋于完善。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增强体质、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早期教育等。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对在这一阶段仍然经常发病未愈的患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疳证、厌食等,应抓紧调治,以免将这些疾病迁延至学龄期。

6.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1岁,男13岁)称学龄期。学龄期一般处于小学学习阶段,此期小儿在体格方面仍稳步增长,乳牙依次换上恒牙,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此期儿童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增强,能适应正规的学习生活。此期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其健康成长。这一时期儿童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但肾病综合征、哮喘、过敏性紫癜、风湿热和类风湿病等疾病好发于这个时期,预防工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

7.青春期

青春期的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青春期开始阶段仍属于儿童范围。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男孩精气溢泻,体格生长也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高增长显著,心理变化也较大。近几年来,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三、儿童适宜食物及饮食禁忌

1.儿童适宜食物

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粳米、籼米、紫米、小麦面粉、燕麦、绿豆、赤小豆、黑豆、豆腐及其他豆制品等。

肉蛋奶的选择:

猪瘦肉、排骨、牛肉、鸡肉、鸭肉、猪肝、鲫鱼、带鱼、黄鳝、泥鳅、虾、虾皮、鸡蛋、牛肉等。

蔬菜的选择:

胡萝卜、土豆、菠菜、大白菜、青椒、南瓜、黄瓜、豆芽、海带、黑木耳、红薯、番茄、青菜等。

水果的选择:

苹果、香蕉、橘子、西瓜、桃子、哈密瓜、芒果、火龙果等。

2.儿童饮食禁忌

忌暴饮暴食,忌吃饭的时候看书和说笑;

忌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忌多吃过甜过凉的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

少喝碳酸性饮料;

少吃含有防腐剂、甜味剂的零食。

四、中医儿科的常用方药

六味地黄丸——钱乙首创,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组成),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做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猪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演化而来。

痘疹初起用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耳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五、陈氏养子十法

南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书中对于小儿护养问题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

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所论的“养子十法”,除“少洗浴”颇有争议外,其他方法均较科学,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