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哲学的创始人。1876年起,先后在莱比锡、柏林和维也纳大学攻读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晚年遭纳粹势利逼迫,境况窘迫,于忧郁中去世。其一生思想多变,但其目标则是要使哲学建立在严密科学的基础上,即哲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前提以求其彻底性,其概念和论证必须明晰可证以求其严密性。
瞌睡虫的职业选择
1859年4月8日,胡塞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普罗斯尼茨。童年时的胡塞尔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十分的淘气,在冬天他胡塞尔常常做的一种游戏,就是梦幻般地追逐阳光照射下的烟雾,那烟雾是从房子对面的玻璃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他还和别的小孩子打赌,他敢在高高的大墙上奔跑,那个时候他会感到很骄傲,觉得自己跑起来像个强壮的小马。但是,胡塞尔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据他的一个同学回忆,胡塞尔是一个瞌睡虫,在课堂上能够很快地睡着,其他同学只好不断地把他推醒,当老师向他提问时,他总是睡眼惺忪地站起来,打着哈欠。由于平时上课不认真,在每个学期末,为了能够升级,他不得不拼命地补习落下的功课。他的成绩总是落在其他同学后面,只有数学例外,尽管老师对大家要求很严格,但他总能够取得最好的成绩。胡塞尔的学习成绩表明,他属于智力开发比较慢的那种类型。
根据当时学校的习惯,学生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天资发展的情况,每两年给学生做一次将来职业建议的鉴定。在五年级和六年级期间,学校给胡塞尔的建议是“司法”,然而两年后,胡塞尔得到的职业建议是“哲学”。一个当年的同学回忆说:“胡塞尔在7年级时对我们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他说他将来要研究天文学。我们大伙对他这个志向很难相信。”快要毕业的时候,胡塞尔知道了老师对他所作出的评语:“胡塞尔在毕业考试中很难通过,这几年来,他一直使我们感到很为难。”也许是受到了刺激,胡塞尔开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复习,早晨5点钟就起床,补习所有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在以前他几乎没有看过的,而且他还必须独自通过所有各门课程的口试。胡塞尔考试的最终结果出乎老师们的意料,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校长在给校监事的报告中以自豪的口气写到: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胡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期间,一次胡塞尔偶然得到了一架由蔡斯工厂生产的望远镜,他对这架望远镜进行了十分仔细的“检查”,在镜片上他发现了一个污点。随后,他把这架望远镜寄回给耶拿的蔡斯公司。胡塞尔很快收到了当时蔡斯公司经理阿贝教授的回信,信中应诺胡塞尔将来可以进入蔡斯的研究所工作,因为胡塞尔在那架望远镜上发现的污点没有被蔡斯工厂的任何一个检验人员发现过,阿贝教授相信胡塞尔“肯定有远大的前程”。胡塞尔的哲学生涯是由贵人指引的。在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托马斯·马萨利克。马萨利克当时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功课方面比胡塞尔懂得更多的东西,友好地帮助胡塞尔学会了许多自己还不懂的新东西,并且指点胡塞尔学会如何进行独立思考。胡塞尔自己承认,马萨利克对他的首要帮助是使他摆脱了错误的、非伦理的民族主义情绪。马萨利克反复给胡塞尔这位哲学入门者推荐近代哲学奠基者的思想,例如笛卡尔哲学、英国经验论和莱布尼茨哲学,还推荐他到莱布尼茨哲学协会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胡塞尔遇到的另一位贵人是哲学家弗兰茨·布伦塔诺,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胡塞尔真正地转向哲学。在布伦塔诺的指导下,胡塞尔明白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其他各门科学则以哲学为其基础。胡塞尔还了解到了对精神活动的意向性做总体分析的潜力,事实上,数年之后他对现象学的发现,就是以对布伦塔诺意向性分析的某种精致化而开始的。
1936年,纳粹政府由于胡塞尔的犹太血统而收回其教师资格证书,他的境况变得很槽糕。并于次年,患病逝世。临终前他没有留下什么处置财产的遗书,他只以他微弱的声音说:“生和死是我的哲学的最终追求,我作为哲学家活了一辈子,现在我想作为一个哲学家而死去。”
超越心理主义
胡塞尔讲过一个童年的故事:有人送给他一把小刀,他觉得不够锋利,就不断地磨它。没想到他越是磨刀刃,刀刃就变得越小,最后几乎都没有了。他认为这件事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后来胡塞尔进入维也纳大学,师从弗兰茨·布伦塔诺,布伦塔诺提倡不使用任何哲学前提,一切哲学问题都被转化为直接的心理经验问题。后来,他逐渐意识到必须超越心理主义,把对意义的描述分析引导到一个更纯粹的、逻辑的、现象学的层面上。他指出,企图把逻辑问题归结为心理问题的观点忽视了逻辑规律与心理规律之间的十分重要的差别。心理学并不是十分精确的科学,虽然它讲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但所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所以心理学所揭示的思想规律的有效性,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并不是完全普遍有效的。胡塞尔所追求的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主体思想观念的构成问题的理论,为了形成这样一种理论,他吸收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走上了处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中间道路”。
胡塞尔还认为哲学应该是一门严格的科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在他看来,其原因是哲学家们的思维还是有局限性,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根据这种思想方式,人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有现成的答案和前提,人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于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之内,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人的认识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缺少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他认为,哲学必须彻底,而且不要任何前提条件。他的一生中不断对自己的哲学提出苛刻要求,坚持哲学的科学严格性。他反对哲学中的大话和空话,要求将哲学史上的“大纸票”兑换成有效的“小零钱”。他拒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主张洞察和直观。因而,胡塞尔的哲学有明显的“内在化”和“观念化”趋向,现象学不是关于客观现象的哲学,而是把客观现象内在化和观念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