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20025500000007

第7章 厌学的原因(1)

厌学之谜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尽心尽力给学生创造条件,寄望学生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此刻人生的闪亮,桃李芬芳、出类拔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闪亮。

即使如此围绕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还是出现了:网络上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还困扰着教师和家长。

学生痛苦,家长痛心,教师头痛。家长管不了,教师教不好,好学生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样的情形呢?

厌学原因浅说

要想处理学生的厌学情绪问题,首先应了解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厌学原因也不同。

从学生角度来看,心理上原因主要有两个:动机和兴趣。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努力之后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引起学习缺乏信心,进而厌学。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有些学生家境比较殷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衣食无忧,所以缺乏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上奉行一种读书无用论,在学习上就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情绪较重;有些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够稳定或者是单亲家庭,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缺乏关爱与督促,所以叛逆心理严重,旷课、逃学现象屡有发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和教师造成的:学生对某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喜欢某个教师,而教师没有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进而引起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恐惧心理,无法实现正常的学习,完不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不久就被教师划入差生的行列,于是就一直差了下去。

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同步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刀切”、“同步走”的模式,大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引起“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

而雪上加霜的是,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强调总分,各科一拥而上,忽视了学生的单科兴趣,而学生的单科兴趣往往是全面发展的发动机。另外,学校的各类活动尽可能的围绕教学质量进行,单调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宁愿在校外混,也不愿跨进学校门。

另外,媒体的一些报导和宣传的多是一些读书时成绩不好,然而仍能获得成功的样板,使学生觉得不学习也能成才,负面影响极大。

健康与疲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也是学习的本钱。健康对学习影响甚大,健康与疲劳有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身心是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

健康的涵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前者主要指有无感官损伤或特殊缺陷,例如阅读困难或发音的特殊困难;也指健康变化。后者指情绪上的安宁及个人与社会的适应。因为一个人的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永久的满足,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完全完美的心理健康。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的、社会的情绪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或与之共处,是优化学业成绩的一个先决条件。因为心理活动不健康也许会产生自卑感、不安全感、个人无价值感、敌对感、犯罪感等情绪。这种情绪将引起症状性行为,如成绩突然下降,对批评尤其敏感,忌妒心特重,搬弄是非,心境变化多端,常诉有病而检查无病,不能控制自己等。症状性行为的源泉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压力太大,非难太多,环境,溺爱等。老师要随时观察、分析,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克服症状性行为,保证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

在学习上,思维定势,脑力劳动左侧化,感官偏用,超过度学习,都是导致疲劳的经常性的原因。思维定势是人们思维沿着同一倾向活动,也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它会引起思维的惰性、呆板性。听说法的代换操练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脑力劳动的左侧化,指较长时期地不用大脑的右半球进行形象思维,满堂灌就是一例。感官偏用指过久地单听,单视、单写、单读。超过度学习指过度以后继续学习,也指不顾疲劳的“硬学”。以上四者都是能够避免的疲劳源。

不同的科目、时间、年龄产生疲劳的程度不同。按疲劳度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也是避免或减少疲劳的办法。

(1)学科疲劳程度实验:疲劳程度最高的学科是数学,次高的是体育,中等的是语文和理化,最低的是音乐、绘画和制图。

(2)不同年龄每次学习的时间长度:3~5岁为25~30分钟,6~8岁为30~40分钟,9~12岁为40~50分钟,13~15岁为50~60分钟,15以上为60~90分钟。

课堂学习中减少疲劳、保持健康的方便方法,是根据前后课程性质、学生年龄及精神、上课时间及天气等实际情况,在45分钟里搞点短小的歌唱、游戏、自由会话、个人读写。其次,学习方式和练习都不要单一化,要利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多种信息。特别不要误认为“抓紧45分钟”只是加强劳动强度。在20分钟时能够回想一下当堂所学材料,然后自由交谈或自学5分钟,再继续进行学习。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在教育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言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双基”和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

通过近百年人类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同步教学(班级授课制)所追求的教学内容是双基教育,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1)应试教育过于偏重智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选修和免考科目。临近中考、高考,课程表上除了中考科目语数英物化政体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可谓极端真实,真实极端。

(2)应试教育重视书本知识量,忽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较丰富的,但往往缺乏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任重道远的是,目前进行教育改革正是以往填鸭式造就的英才们领导的,面对今天的学生,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3)应试教育太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应试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一化为机械的加工。

(4)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要知基础教育(包括高、专、职及成人高中)是服务大多数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学习压力太大

父母们经常反映:我的孩子平时学习很刻苦,每晚主动完成作业,主动预习、复习功课,平时考试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但一到大考,分数立刻下降,高考时甚至比模拟考试低了五六十分。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些都是由生理、心理因素导致的考试压力大,丢了不该丢的分。

除了考试紧张外,压力过大还会引起以下生理性疾病:

(1)失眠、睡眠质量不佳:大多数压力大的考生,在考前一段时间内都有失眠的经历,晚上睡眠不足,直接影响了第二天的状态,引起学习效率低下。

(2)急躁易怒:考生的心情变得极差,动不动就发火,做功课是粗心急躁,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女生月经紊乱不调,调查显示,高考学生中有25%的女生因压力过大而引起月经紊乱,甚至暂时性闭经,使她们更加忧心忡忡,不能全心全意面对考试。

学习压力太大

为什么学生会患厌学症,考试压力大?

(1)因贪玩而厌学,这类学生需要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进入正常学习轨道。

(2)因焦虑、紧张,精神不能集中而厌学,这类症状往往是因为左右耳前庭功能紊乱所造成的,需要进行理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多数厌学的学生同时具有这两种诱因。社会调查资料表明:80%以上的贪玩、成绩难以提高的学生,伴有左右耳前庭紊乱症状,伴有学习焦虑现象。

人的眼、耳等感观都与大脑有着直接的联系——假如一个人带上了不合适的眼镜,大脑给他的反馈信息就是感到眩晕;假如一个人耳前庭功能紊乱,他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人的双耳跟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耳前庭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内可传递神经元,促进脑垂体分泌内啡肽,控制神经系统的神经条件反应和平衡;外受头部位置变动控制,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紧张度。正是因为耳前庭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我们才可以在空间中表达我们的身体,做出各种动作,说出想表达的语言,保持积极的情绪。耳前庭也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继站,耳前庭出现失衡就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发挥。

科学试验表明:假如发生耳前庭听觉失衡,就会刺激大脑中枢系统,影响脑垂体正常工作,使大脑产生焦虑感;在这种焦虑感的影响下,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并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引起厌学症的发生。

同时,双耳前庭失衡造成的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考生,无形中增大了考生的压力,造成考试状态不佳。

学校教育之痛

如校园中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课堂教学设置的不尽合理,学生在考试中屡屡失败,成绩无法提高,难以体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老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老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手段,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其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是造成学生厌学比较突出的因素。

教育之痛,人人都感同身受。其根本问题不在于我们老师的负担多大,学生的任务多重,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黏合在一起,这种脱离的状态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面临“两张皮”的困境。

一边是热热闹闹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一边是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考核体系,两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都失去了交叉点。

我们的课程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情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新课程还有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强调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评价上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老师、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老师、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对老师评价的目标是建立促进老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有利于老师成长的新型老师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的目标是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反思当前中国教育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不能以人为本

教育的内涵是对人的理解,而人的本义是一种生命运动形式,所以教育使命的确立应建立在对人完整意义理解基础之上,是包括认知、情感、运动三位一体的教育。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无视人的存在,把这一复杂的任务进行简化解决,三维成了一维,教学目标缩合为单一的认知目标,对其他教学目标往往不加重视,甚至漠然视之,或根本无所知之。

2.师生主客异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已经呼唤很长时间了,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我们的老师有个特点,太爱讲,太迷信自己的讲。出现这种现象也许有3种原因:①不相信学生,总喜欢把自己领会理解的东西去告诉学生,总觉得学生是领会不出来的;②本应由学生可以完成的,总是老师自己去讲,追求的是学生“知道”、“记住”;③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教学,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无论是哪一种,学生要么是认真的听众观众,要么是被老师支配的活的木偶。本应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完全成了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与课堂教学的本来目的相去甚远。

3.学习与现实脱节

教学从经济学上来说,它相对于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具有集约性、高效性、经济性的特征,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这种观点一直以来也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学校教育的优点。但从教育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这一点来说,却未必必须是经济的,有时可能会是适得其反。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按部就班,不蔓不枝。之所以喜爱这种模式,或者是担心把学生引入“理解的误区”,或者是害怕自己不能掌控而出现“难堪”局面。这种学习情境的人造性,很难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将来也很难胜任真实的工作,出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大小不成比例的结果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