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20025700000019

第19章 学习能力(2)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青少年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工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尔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盖茨。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青少年看作个人的私产,必须让青少年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绣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个人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宏图。

有人说盖茨大学辍学去创业,可见学习与成功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盖茨从来都是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不读大学并不是不爱学习。

世界首富盖茨“裸捐”已经很久了,他为何不给孩子留遗产?因为他自己靠学习和努力获得了今天的一切,他不希望子女光知道依赖父母的财富,而不知道学习和奋斗。

为了青少年将来的健康成长,希望青少年努力学习,早日成功,不要太依赖父母了。

休病自学的三毛

三毛是著名台湾作家,原名陈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

三毛

1948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了,疯狂地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开始写作,她不署名陈平,而以“三毛”为笔名,作为纪念。读小学、中学时,三毛的文章写得不错。在小学时,她便开始给报刊投稿了,参加学校讲演的稿子都是她亲笔写的。在初中,她还学过写诗。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就读于台北某女中时,三毛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很差,教师则以此嘲讽她,好强的三毛为不受歧视,发奋用功,终于获得了好成绩。但这位教师却误为“作弊”,竟在她脸上画圈,叫她绕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患了严重的厌学症。她父亲得知此事后,让她休学。

从13岁到20岁整整7年的时间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学的。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母亲终进兰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都耐心教导她。回忆往事,三毛说:“不是妈妈的熏陶,我写不出来这许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岁月里,三毛用功读书,孜孜不倦。她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红楼梦》、《水浒》……学绘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文,尤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学。

20岁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励她进大学求知。在得到台湾我国文化学院院长张其昀的允诺后,三毛进该校深造。最初她学的是哲学,两年后转入新闻系。在大学读书时,她的教师读了三毛写过的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三毛出版过十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等。三毛还译有《兰屿之歌》、《娃娃看天下》等书。后者是1000页的西班牙漫画书。为译此书,三毛与丈夫荷西曾历时8个月,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将门锁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满怀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挥笔成篇。她写的多是真实的事情,自称其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她还说过,“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的作品自成风格,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有人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是“朴实、自然、坦率、真情”。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湾极为畅销,一度出现过“三毛热”。有人说,三毛在台湾文坛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暴,让喜爱她的读者噙着泪水,带着微笑,注视着她的足迹,从沙漠到海岛,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1986年她还被评为“台湾最畅销书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湾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笔清新通俗,具有强烈的个性,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别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一位台湾心理学教师分析说,三毛将南美洲描写得那么好,事实上那儿却是战火连天,充满人间的苦闷。生活既然有这么多的苦闷、束缚,尤其年轻人,面对着现有制度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暂时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恨,到处充满爱的世界。这也许是三毛文章受欢迎的原因。

三毛女士小时候因病休学,一直在家自学,长大后她会多国语言,英姿飒爽,足迹踏遍全球,成为非常有名的作家。

齐白石学画

齐白石于1864年1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齐白石在7岁时,靠母亲变卖从烧饭用的稻草中捡拾的谷子,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发蒙”。之后,终因生活窘迫而辍学,他砍柴、割草、牧牛,同时个人习画。荷花、桃花、喜鹊、公鸡、垂钓老人、采莲妇女……只要有机会拿起画笔,他就会细心地捕捉身边美好的事物。

12岁那年,父亲叫他学门手艺。齐白石少年时候身单力薄使不动犁耙,被送到一个木匠家当了学徒。他先学做粗工,一年后改学雕花木工,当了细木匠,很快闻名全乡。为了真正掌握雕花技巧,他不仅细心琢磨,还苦练绘画。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雇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雇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经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

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10多年的木匠生涯中,他曾以扎纸出身的萧传鑫为师学画“影像”,后来兼做“描容”。其接触艺术之始,就生根于人民生活和民间艺术传统的审美情趣之中。齐白石不仅虚心向书本、师傅学习,而且特别注意“师法自然”,在实践中学习。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六条长线。他个人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直到27岁,齐白石才有机会拜师本乡文人画家胡沁园学画工细花鸟草虫,从师陈少蕃学习诗文,向本地画家瓮塘居士谭溥学山水画等。自此,他这个木匠兼画匠,从生活的最底层起步,迈向茫茫无涯的艺海和人生。

齐白石32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石章,倨傲地叫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气愤之下,收回石章,决心个人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30多岁时,已成为民间画匠能以绘画为业了。他爱好刻印,一次他看到非常有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学习,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铁安对他戏说:“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一听,就发愤努力,经常弄得东面屋里浆满地,又搬到西面屋里去刻,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使他后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齐白石是造诣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萃。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我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齐白石出身农民家庭,原来只是木匠,后来才学画,学篆刻的时候已经40多岁,这种自学精神很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