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20025700000029

第29章 幽默能力(2)

要想学习“近远联想”的技巧,也是可以办到的。你只要在脑里排除一般的常规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剩下的联想一般都统称之为“近远联想”。你也不妨试一试。

如果给“幽默思维”一个简单的归纳,那就是:幽默家总是在协调的事物中找出不协调的因素来,敏锐地观察变幻着的平常中的怪诞组合,并用十分自然的口吻说出来,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就是幽默思维。

妙用对比

妙用对比法,就是在说话中,有意把不相关的两个事物或概念拉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教师:玲玲,你爸爸在哪里工作?

学生:寺院里。

教师:是和尚?

学生:对!我经常听爸爸说:“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明的说话方法是幽默谐趣的说话方法。“和尚”和说“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原是两回事,在这里,这位学生无意把它们拉在一起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

一语双关

一语双关是在说话时,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故意命名某些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的方法。

先看一则“就当没听见”的幽默。

甲:我求你一件事,你能为我保密吗?

乙:当然可以。

甲:近来我手头有点紧,你能凑到些钱吗?

乙:不必担心,我就当没听见。

如果不仔细听,好像乙答应甲的请求。但仔细一想,却是恰恰相反,乙回绝了他,乙的回答是双关的,不仅在“保密”这一点“就当没听见”,请甲放心;就是借钱的要求,也当没听见,请甲死心,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又激起浓郁的幽默感。

这里还有一则“卖报”的幽默。

一个男人在广场上大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2人!”

一个人赶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然而,他看来看去,怎么也找不到诈骗事件的内容。

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地叫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

这里卖报人的叫卖,也是言语双关的。“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这句哗众取宠的话语,一方面是为了招来顾客。另一方面也幽默地说出真正的受害者正是这些顾客,显得十分风趣。

如何说话,才能产生幽默谐趣的效果?在言谈中常常采取多种巧用修辞和逻辑等方法,借以产生奇妙的力量。

幽默谐趣法,就是情趣与哲理有机统一的,意在言外的诙谐语言的表达方法,它以巧妙地运用滑稽、诙谐、搞笑的语言形式,去反映对象,表达严肃的思想内涵,在交谈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能使人在笑声中,在轻松、优美的感受中,领略所表达严肃内容的底蕴。

故用反语

有一个“各有所获”的幽默:

两位歌唱家在幽默。一位说:“我初次登台就大获成功,听众献给我的鲜花,足够我夫人开个花店……”

另一个说:“那算什么?我第一次登台,就用我的歌喉震慑了所有的听众,结果他们给了我一座房子!”

“哼,这是瞎说!”

“不是瞎说。他们投掷上台的砖头,足够我盖一幢新房子。”

这里的“给了我一座房子”和“掷上台的砖头够我盖一幢房子”都有反语的意味。反话正说,实际上是观众惩罚了他。

故用反语制造幽默法,是使用和本意恰恰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一种方法,正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表面是一层意思,骨子里又是另一种意思。

词语的曲解

鲁迅先生的侄子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载一则“碰壁”的幽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着伯父的鼻子,说:

“大爹,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着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

“那怎么……”

“不过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别解词语法,即为了某种需要,明知该这样解说,却偏偏那么理解。如此故意曲解词语的办法,同样能造成说话的幽默感。

鲁迅在这里的“碰壁”是指他同旧社会反动势力作斗争,受到打击迫害而言的,字面上,鲁迅却把“碰壁”别解为真的碰了墙壁,并把它作为他鼻子之所以“又扁又平”的原因。鲁迅运用别解词语的办法,使说话充满了风趣。

有意夸张

相声《笑的研究》里有这样的一段: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

乙:怎么?

甲: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

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40。

甲:笑一回剩30,笑两回剩20,笑三回10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车子,走的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

有意夸张法是故意对某件事物进行夸张,其至违反一般规律,以取得跳跃的效果。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本身就是有意夸张的,那么笑四回就抱走了,当然是夸张到违反规律了,因而格外幽默,引起哄堂大笑。

巧借谐音

谈吐是用声音表达的,利用谐音,可以创造幽默的效果。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旦云: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

红云:你想张……

旦(嗔怒)云:张什么张!

红云:我张(仗)着姐姐哩。

红娘本想说“你想张生”,但在莺莺的严厉质问下,只好改口说:“我仗着姐姐哩。”这里的红娘巧借谐音法下台阶,使自己免遭训斥。

清人郑板桥为官廉洁奉公,世人称赞。他在潍田任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番登门求情。酒席上,进士行酒令,并以主干上一个刻有“清”字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情,无水还念青,去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过:“此言差矣,去水添心当讲情。”进士大喜,板桥猛然感到中了圈套,于是,紧接着大声说:“清若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板桥身为七品官,不为升官只为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了。

在这里,进士巧用谐音求情。郑板桥更妙,巧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拘私情的态度,这一幽默风趣的妙语被世人传为佳话。

隐含判断

有一则“赏到一口棺材”的幽默:

故事发生在南宋建炎年间。

有一天,一个青年渔民从西湖中救起一个不慎落水的人。落水者愿出300两银子,以谢渔民的救命之恩。

青年渔民说,急人之难是应该的,他拒绝收银子。

落水者便说:“往后有什么难处,就到临安城相府中找我秦桧好了。”

“啊呀,你就是秦大人!银子我、我不要。请赏给我一口棺材吧。”青年渔民急忙说。

秦桧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问为什么,渔民说:“如果我父亲知道救的是你,他老人家会打死我的!”

隐含判断法是在说话中隐含另一种判断的方法,它有“含而不忑,意在有外”的特点。

青年渔民的话里隐含着“我救了秦桧你这个坏人,那么我也会被人打死的”的判断,这是一种隐含的幽默。

含蓄婉曲

在一次宴会上,有个纺织厂的老板娘正坐在英国大作家肖伯纳旁边。肖伯纳个子瘦小,老板娘肥胖出油,老板娘打量了一下肖伯纳。然后带着妖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肖伯纳,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

肖伯纳仔细地看了看这位邻座的女客,然后摸了摸胡子,装出一副十分郑重的样子,说:“有一种办法,我是知道的,然而,我怎么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于你来说,是外国字呀!”

含蓄婉曲法是指对某些事,人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的方法。肖伯纳的话非常含蓄幽默,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的看法。

利用矛盾

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当召见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向沙皇深深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昂着头,从头到脚打量着沙皇,沙皇大怒。问道:

“你是什么人?”

“我是谢甫琴科。”

“你怎么胆敢不给我鞠躬?举国上下,谁见到我不低头?”

谢甫李科回答:“不是我要见你,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给你深深地弯腰行礼,那么请问,你怎么能看清我呢?”

利用矛盾法即抓住对方说话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要点,揭出其好笑之处,达到幽默的效果的方法。

这段对话中,沙皇要见诗人,这里用的“召见”,可以理解为其中包含着要看见本人脸面的意思。而沙皇要诗人鞠躬,当然就看不到脸面了。谢甫琴科巧妙地利用沙皇的自相矛盾,从容应对,寓以对沙皇的蔑视于幽默的话语之中。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法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意以一个概念偷换另一个概念,以构成幽默的方法。

先看一则“一步不走”的幽默:

父子俩去郊游,父亲对儿子说:“要小心啊,此处有种蛇叫‘五步蛇’,被它咬伤走五步就死。”

“没关系,万一被五步蛇咬了,我只走四步就不再走了。”

“好!聪明的孩子,不过你那样做太危险了,离死只差一步啊!”

“那怎么办呢?”

“一步也不要走才保险。”

这里所说的“咬伤走五步就死”,指的是咬伤很快就死,并不是说“一步也不走就保险了”,前面的概念被偷换了,

再举一例:

学生甲:“什么是抽象名词?”

学生乙:“我不知道。”

学生甲:“抽象名词指的是那种能想象而又不能摸到的东西,你明白了吗?”

学生乙:“明白了。”

学生甲:“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乙:“烧得又红又烫的火钳。”

这段对话中,学生甲对“抽象名词”的解说是“能想象而又不能摸到的东西”,而学生乙所举的例子“烧得又红又烫的火钳”,实际上是能想象而不能摸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构成了幽默对话。

从此处可以看出,巧用修辞和逻辑等方法,可使言谈幽默风趣,产生奇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