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20025700000009

第9章 创新能力(2)

指南针,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简单可靠的指示方向的工具。传说,5000多年前的黄帝乘坐指南车指挥作战,打败了蚩尤。指南车之所以能指示方向,是因为用了指南针。指南针是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在开采矿石、冶铜、炼铁过程中,发现的一种能够吸铁,指示南北方向的天然磁石。磁石把许多铁屑紧紧吸在一起,就像一位母亲慈祥地抚摸着她的儿女,所以当时把磁石叫做“慈石”。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最先造出的指南工具像汤匙,后来又制成罗盘针、指南龟和指南鱼。指南针在古代航海事业和军事活动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

1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火药。火药的主要成分为硝石、硫磺,都是重要的药材,能治疮癣、杀虫、辟浊气和瘟疫,所以它的名称与“药”字相连。

据说有一天,“轰”的一声巨响,只见山头上浓烟滚滚,空气中充满了硫磺气味,周围百姓闻声急忙围拢过来,只见一个炼丹制药的方士受了重伤,躺在被炸塌了的炼丹炉旁。

那方士虽然受了重伤,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不顾一切,扒开爆炸物,他惊喜地发现:将矿石和燃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烧炼,就会引起爆炸。据此,人们发明了硫磺伏火法。后来又用硝来进行硫磺伏火试验,终于发明制造了火药。

最先运用火药的是古代的军事家们,他们用火药攻击敌人的城堡,火烧敌人的军营。公元904年,唐代郑瑶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把火药团扎在箭杆上,点着导火线,用弓弹射到敌人城堡里,引起爆炸,杀伤大量敌人,这就叫“飞火攻城”。以后又发明了“震天雷”、“蒺藜火炮”为代表的爆炸火器,以“火箭”为代表的喷射火器,以“火铳”、“火枪”为代表的管状火器。

制造火药的方法,在1225至1248年间,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西班牙到13世纪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时才知道有火药。14世纪中期英、法等国才在书籍里记载火药和火药武器。近代,我国火药武器的制造落伍了,被欧洲人超过了。

“试验成功了!”一个满身油污的男子望着一沓沓印刷品,闻着一股股油墨香味,情不自禁地喊叫起来。他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公元1041~1048年(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胶泥刻字,一个泥块,一个字,然后用温火把泥块慢慢烧硬,制成一个个活字。活字按照声、韵顺序排列在木格子里。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放一层掺和泥灰的松脂蜡,然后根据稿本的内容,从木格子里,拣出相应的字,依顺序排在铁板上,加热,使腊稍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活字即固定在铁板上,制成版子,再涂上油墨印刷。印完后,再把活字一个个拆下来,按原来顺序放回格子里,下次再用。这样,大大简化了印刷程序,印刷的速度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书籍全靠人用手抄,速度很慢,又容易出差错。春秋战国时代,流行过刻写图章和拓印碑石等方法。到了隋朝,人们开始将文字或图画先刻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在纸上,这就是刻板印刷术。唐朝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迅速传到了朝鲜、日本、伊朗、越南、菲律宾等国,然而这种方法仍然费时、费力又费料。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完全避免了过去所有印刷方法的缺点。这种方法,不久也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和欧洲。

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轮盘拣字盘,曾创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万多个字,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印成了他个人撰写的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600部。同时,他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拣字、排版、印刷的全过程系统地记载下来,题名为《选活字印书法》,编入他的《农书》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此后,朝鲜人制造了铜活字;江苏常州人创制了铅活字;有人还作出了印刷术的又一个巨大成就——彩色套印术。

马克思曾经说过,包括指南针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我国人民有创造发明的悠久传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正是这种持久的创新能力,推动着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进程。

创造的艰难

1909年9月23日,《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上,出现了一条醒目的标题:《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这则报道引起了欧美国家的极大震动。这个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能人,就是近代我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杰出的全能飞行家——冯如。当时,他才26岁。

冯如,号三鼎,广东恩平人,188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求学时,冯如就酷爱玩鸟,探究山鹰、海鸥为什么能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原因。他心灵手巧,生性爱好摆弄东西,曾用火柴盒制作轮船模型,样子非常逼真。

1898年,15岁的冯如,毅然离开父母,到了在美国做工的舅父身边,在旧金山一家工厂当工人。当时,他父母舍不得他远行,因为他的4个哥哥都已夭折,所以对他爱之甚切。小冯如却不以为然,回答说:“大丈夫以四海为家,株守乡隅,非所愿也。儿行矣,勿以我为念!”

1901年,冯如转往纽约做工。他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钱来购买了不少机械制造方面的书本,白天紧张劳动、晚上刻苦学习,专攻机械制造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年,他就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不但通晓了36种机器原理,而且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抽水机和打桩机等。他制作的一种无线电报机,能发能收,灵敏准确。这些都初步显示了他的创造才能。

1903年,冯如从报上看到了美国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消息,心里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想,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曾经名扬世界!莱特兄弟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如今,我要用我这中国人的手制造出飞机,而且还要比他们的飞得更高、更快、更远!1904年,沙俄和日本为了争夺我国东北三省,爆发了“日俄战争”。看到这个消息,冯如更加感叹,他说:“兵器中最厉害的莫过于飞机。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吾宁死。”从此,冯如便立志献身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寻找资料,冯如跑遍了旧金山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从研究滑翔、飞行的原理着手,废寝忘食地钻研起来。经过几年努力,终于造出了飞机模型。

1907年,由于得到了侨胞们的积极资助,他建立了“广东制造机器公司”,自任总设计师,正式试制飞机。不料,一场大火,把千辛万苦才弄到了制造飞机的材料烧得尽光。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使冯如灰心丧气,他在废墟上又搭起了简陋的棚屋,继续试验。经过艰苦探索和无数的失败,终于在1909年2月,制成了一架飞机,然而在试飞中又坠地撞毁。他从坠毁的飞机里爬出来,抹去脸上灰尘,又一次投入试验。正在这时,父母一封封来信催他回国,不过他不愿中途停顿,给父母回信坚决表示:“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为了查找几次试验失败的原因,他儿时喜爱的小鸟,不时“飞”进他的心窝;他也像莱特兄弟一样,跑到野外,仔细观察起山鹰、海鸥的飞行来。还专门弄来一只白鸽,精心测量它的身躯同两翼之间的比例,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就这样,又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一架机型新颖、操纵灵活、平衡性能好的飞机终于诞生了。

1909年9月21日,他驾驶着全部由他自己制造的飞机,在奥兰市上空翱翔了2640米,它的航程是莱特兄弟1903年首次试飞852米的3倍多,揭开了我国航空史的第一页。1910年夏天,他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飞行大赛中,以飞行高度210米、时速105千米、飞行距离32千米的优异成绩,一举夺魁。国际飞行协会为他颁发了优等证书。冯如在早期的人类航空史上,为祖国获得了殊荣。

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孙中山,亲自观看了他的飞行表演,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祝贺你的成功!”

1911年,冯如带着两架自制的飞机,乘船回到了祖国,实现了“我要把飞机贡献给祖国的愿望”。回国后,冯如在广东郊区建立了飞行器公司,并把带回的钱财和全部心血都投入了继续制造飞机的事业上。

1912年,由于他的飞机长期未曾飞行,以致部分零件锈蚀,因此在飞行表演中发生故障,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遗体安放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冢”的左侧。这位年轻的爱国科学家的忠魂,永远陪伴着革命者的英灵。

70多年过去了,冯如墓上的黄花岁岁繁荣,代代兴旺。

“冯氏飞机”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伟大事件。然而,我国尝试飞行的历史却是悠久的。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风筝的放飞,来传递军事情报;宋朝人,在风筝上装有炸药,配以“引火”装置,当风筝飞到敌营上空时,用香火点燃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明代有个人叫万户,幻想遨游太空,他在一把椅子背面装上47支火箭,个人坐在椅子上,两手各牵一线风筝,然后点燃火箭,试图以此动力飞向天空。万户的试验失败了,然而作为人类第一次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尝试,却是一个伟大的事件。为了永远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到了十四五世纪,我国运用黑色火药火箭的技术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出现了多发齐射的“龙神机柜”、两级燃烧的“火龙出水”以及可以返回地面的“飞空砂筒”。后来,我国的火箭技术经阿拉伯传到了欧洲。

现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画有孙悟空图像的巨型风筝。旁边写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有时候还要以生命为代价。我国飞机设计者冯如就是这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飞行器、火箭技术以及近代冯氏飞机的创造,将永远载入世界航空发展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