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20025800000004

第4章 团结的意义(4)

古人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又提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很明显,古人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分曲直、不分对错,不是要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是要“和而不流”,也就是说要讲原则,讲立场,讲观点。如果沆瀣一气,臭味相投,那就成了小人之“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狼狈为奸。举个简单的例子,王安石和苏轼二人,在人格上互相倾慕,在文章上互相景仰,但苏轼却是王安石变法的最激烈的反对者。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以人云亦云、好歹不分、良莠不辨换来的所谓的“团结”,是庸俗市侩,是利益均沾,是权力分配;以做“和事佬”,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不敢坚持正确意见而换来的“团结”,是明哲保身,是怕挑担子,是得过且过。这些人“腰里挂算盘”,凡事只替自己打算。这种“团结”虽说有时能够获得短暂的“风平浪静”,但暴风雨或迟或早总会爆发。我们还要防止的是,如果谁有一点意见,就被戴上不讲“团结”的帽子,扣上破坏“安定团结”的罪名。

团结不是回避矛盾。我们知道,社会进程中,人类生活里,矛盾无处不在,冲突无时不有。讲团结,并不是要发现困难绕开,看见问题躲着,碰到矛盾走远。

时下,有人张口闭口回避矛盾,似乎一谈到有矛盾,就破坏了“一团和气”的氛围。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就是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团结因素,需要用公平和正义去解决矛盾,消除不公。正因为有不团结因素存在,我们才大力提倡团结。提倡团结,不是提倡如何回避矛盾。回避矛盾,只能使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大,最后难以收场。

对待矛盾,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变化;没有矛盾,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有了矛盾,有了差异,我们才会去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找出消除差异的手段。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千方百计解决矛盾,才能达到团结、和睦。如果一发现矛盾,一出现问题,不去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而是在“团结”的幌子下,遮着、捂着、藏着,或者是漠视百姓的正当要求,对群众的呼声置之不理,那样只会激化矛盾,加剧冲突。比如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看病难、读书贵等,如果你视而不见,闻而不理,让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势必酿成大祸。各单位、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勇于正视矛盾,巧于化解矛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团结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团结不是一团和气,团结不是否认矛盾、掩盖问题。我们要的,是“君子坦荡荡”的团结,是坚持真理、坚守正确、坚定原则的团结,是对班级集体高度负责任的团结。

团结不是拉帮结派

初中部某某班的同学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根据同学们的反映,他们中间出现了拉帮结派的现象。男同学有什么“四大天王”,为首的是一个经常迟到、好打群架的顽皮同学;女同学中有什么“五朵金花”的干姊妹,为首的女同学认为快毕业了,痛痛快快玩几天算了。他们虽说没有出现严重的违纪事件,可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团结不是拉帮结派,彼此拉拉扯扯,没有原则立场和是非观念,往往以个人的情感亲疏好恶来判断是非对错。这样的群体虽然可以成团成伙,成帮成派,甚至形成一个人脉极强、足以影响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庞大网络,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短期内能拉拢一小部分人,但长远看疏远的却是大部分人。团结要凝聚各方力量,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凡事出以公心,心存大气,像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团结要分清是非,不拿原则做交易,不掺杂个人私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

青少年同学出现拉帮结派现象,主要是受电影、电视、书刊中侠义人物的影响而盲目模仿,有的还带有一定的黑社会性质。作为老师,对这种现象如果强制令其解散,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相反会使他们增加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些同学大都是学习不太好、从未受过表扬、爱面子的同学,他们在同学中的影响力是较大的,因此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做法。

老师们经过研究,决定采取正向引导、加强帮助、个别谈心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正向引导

正向引导,是指健康的集体舆论起着一种评价作用,它以议论、褒贬、奖惩等形式肯定或否定这些同学的某些事实和行为,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正向引导有三个积极作用:对拉帮结伙同学的行为有引导作用,它能对每个人形成一种自然的无形压力,能约束他们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能扶正压邪,有利于班集体的良好风气;能使思想统一,矛盾减少。

2.加强帮助

加强帮助,是指加强班集体建设。若有一个团结、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拉帮结派的就少,也难以形成较大的消极影响。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他们中的每个同学。要教育全班同学,对他们采取友好关心的态度,保持正常的联系;尊重他们,特别是教师要信任他们,吸引他们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使他们感到集体生活的愉快、丰富、充实和温暖,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接受班集体的管理和约束。再就是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满足这些同学的多层次需要,最大可能地让他们在正式群体里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展示。

3.个别谈心

个别谈心,是指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核心人物有了积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同学。在个别谈心的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给予真诚的鼓励、关心和爱护,启发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并为激发他们进步和发挥特长创造条件。

经过工作,上述拉帮结派的同学得到了转化,最后都合格毕业。青少年同学中的拉帮结派是中小学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教师应注意分析他们的类型,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扬长避短,把这些同学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故宫一团和气图

成语“一团和气”的本意是指态度和蔼可亲,该词来源于宋朝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不过,“一团和气”现在也被引申为人民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下文讲的《一团和气图》讲的就是前一种意思。

成化帝一团和气图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风俗画题材比较丰富,其中有一个题材叫做“一团和气图”,也是被百姓广泛流传爱戴的题材之一。画中者团坐,做嬉笑状,手捧“壹团和气”字样,寓意待人接物笑口常开、一团和气,充满喜庆气氛。因为寓意深刻,所以在全国各地流行很广。

同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其实,成化帝绘制该图是有特定缘由的: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十七日,天顺帝英宗朱祁镇病,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他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对朝政的安定团结有积极意义。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唯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于一门,乃远同于四裔。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嗯!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陶渊明、陆修静与惠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流传至今。另有一说主人公为佛印、苏东坡与黄庭坚。不论哪种说法,都是历代文人渲染所致,未必真有其事。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释、道三教一直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宗教,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体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惠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在许多寺庙文物上也有所体现。以佛教圣地少林寺为例,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有浓厚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堉借鉴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图赞中写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由于明清年间“一团和气”年画的普及流行,清朝乾隆御厂也参照该图制作出相关制品。

从绘画结构上看,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厂所制“和气杯”很大程度借鉴了成化帝《一团和气图》与民间“一团和气”年画的图案特点,联系乾隆时期常见的瓜蝶、三多纹,构成婴戏图、不倒翁和日用品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结晶。除此之外,不论是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还是乾隆朝的“一团和气杯”,都无不饱含国家统治者对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安定团结的良苦用心与殷切期待。

民间一团和气杯

3个中国人一条虫?

很久以前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上曾经这样饶有趣味的描述中国人:1个中国人是一条龙,3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而描述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则说:1个日本国民是一条虫,3个日本国民是一条龙。

这种描述堪称经典,曾经多次的在电视剧以及电影中用到。据说是中国人劣根性的突出表现。而且,对我们的邻居,我们又不得不反复体会这句话的真意。记得当时曾经有人专门评论说日本国民为什么发展得比较快,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很强的团体合作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本性所决定的。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我们拥有黄河流域三千年灿烂文化的璀璨,是龙的象征。但是,曾几何时龙的传人现在竟然蜕变称为虫了呢?这些在这里我不再表述,我只想在这里说明的是团体合作确实与我们的生活的进步息息相关。

不过,真正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在玩某某游戏以后。

刷新快、怪物多是某某游戏的一个特点之一。而所打怪物级别的不同,将影响着玩家升级的速度。对一个比自己的能力高的级别的怪物,要打倒它几乎很难,而且自己的血将会损失很快。这个时候,要想攻击高一级别的怪物,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则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组队是许多玩家经常会用的一种攻击级别较高的怪物的方式。这样做虽然所得的经验比自己攻击要少,但是却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血的损失量,充分使自己能量的损失降到最低。一般而言,只要玩家能够同心协力,便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在我的级别为30级的时候,我曾经和几个朋友联合组队去打游戏。如果就单凭我们自身的实力,几乎不可能跟它们抗衡(当时里面,我是级别最高的了,其他的都在12级到18级之间)。但是我们组队之后,实力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