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25900000010

第10章 心理健康问题篇(3)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一些事物,比如,她对我那样地一笑,是不是对我产生了好感;他对我的发型连看都不看一眼,肯定是对我变心了,等等。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古诗词的句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当正常人发生这样一些误解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观察、辨认实际情况,而后恍然大悟,一笑了之。但是对于病态心理者说来,他们却往往会固执地把错觉作为事实。

产生错觉的原因有2个方面:

(1)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战争时,把飞机、大炮、坦克以至士兵的衣服、帽子等都用绿色的树叶、草或绿颜色的布加以伪装,目的是和周围大地的绿色“融为一体”,使敌机从高空上发觉不了。

(2)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响。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感知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系;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生存条件以及生活经验有关系。

人们的知觉在有些情况下,和事实本身不相符合,可这并不是错觉。比如,你看“哈哈镜”、或者看汽车上的凸面的倒车镜的时候,你会感到你的面孔产生了歪曲变形;你把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杯子里,你会发现筷子变得曲折不直了。这些都是特定条件的影响形成的,而非错觉。至于像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名诗中所咏叹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情况,更不是错觉,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所作的夸张和比喻,不应把它们和病态心理混为一谈。

由主观经验所引起的错觉,可以用客观的经验来加以验证、核实。例如,黑夜里看一棵远方的小树,好像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但再仔细辨认时,仍旧是树而不是人。又例如,听到一种呜咽的声音,好像是音乐又好像是一个人在哭泣;但是经过仔细分辨后,才发觉是风声。

心态正常的人一旦知道是误差后,心理上的反应也便会改变过来,而且会理解到“看错了”或者“听错了”,原来是发生了一次错觉。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地认定树是人,把风声听成是音乐或哭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顾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他不能用其他别的客观经验来核实他的主观错觉,辨认出他的主观错觉,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是患了变态的错觉,他(她)在知觉上是心理失常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产生错觉,整天里嘀嘀咕咕、疑神疑鬼,心神不得安宁,那么,万般烦恼、无穷苦闷就会接踵而至了。发生笑话、自寻烦恼、妨碍团结都还算是轻的小事,严重的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不良后果。

有些青年人容易产生错觉,往往是和他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及和他的分析批判能力较差有关系。那么怎么办?为了避免产生错觉,就得多学习、多阅历、锻炼思考力。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勤动脑筋、多去辨认;要实事求是,而不要主观臆断。

三、幻觉和幻想的区别

由于幻想的对象也是常常指向环境以外的不真实的事物,因而不少人把幻想和幻觉混同起来。其实,幻想是一种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而不是知觉。幻想有2种:①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并且是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这种幻想就是“理想”;②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的可能,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往往是消极有害的幻想。

有些空想可以起缓冲烦恼的作用。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空想看作是一种“安慰剂”,从现实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可以到空想中去寻找,从而得到补偿,也就是俗话讲的“聊以自慰”。常态人的空想是一种“遁世思想”,暂时地逃避严酷的现实环境,而沉溺在虚无渺茫的空想中,借以摆脱心理上的苦闷和烦恼等。

可是心理上正常与失常的人,他们对待空想的态度却是大为不同的。正常的人可以从空想中苏醒恢复过来,最后仍然是面向现实,他们明白空想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慰藉而已。这就好比“曲终人散”,你还是现实中的你,而不是空想中的那个你。但是,心理失常的人却分不清真实和想象的界限,常常会把空想中的那个虚我、假我,误认为是现实中的这个实我、真我,于是种种心理疾病或悲剧就因此而产生出来。因此,对心理失常的人来讲,他们的空想往往就是幻觉;而对心理正常的人讲来,空想就是空想!

空想也可以叫做“白日梦”。病理心理学把“白日梦”分作2种形态:①逃避现实。有些人由于经受不了强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摆脱不了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就把自己逃遁到自己创造的空想世界的小天地里寻求安慰。这应该说成是弱者的表现。②聊以自慰,也可以叫做聊以解嘲。例如,一位年轻的急于成名成家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写了几篇创作都因质量差、水平低而未被刊出,于是他就经常沉入空想,想象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备受他的女友和伙伴们的称赞,沉溺于自我欣赏、自我满足之中。

由此可见,逃避现实和聊以自慰,都是借空想来满足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达到的愿望。在空幻的想象中,他们的情绪可以得到恣意地放纵和发展,填补了心灵上的空虚感,获得满足感。但是,如若这样地恶性循环下去,那么,它的后果,就势必是越发地不能适应现实环境。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白日梦可以使人暂时地脱离激烈争夺的严酷现实,使人的情绪在遭受到挫折失败后,得到暂时的缓冲,不致被挫折和失败击倒而一蹶不振,甚至可以给人“一线曙光”,对未来萌发希望。但这些心理学家们又指出:白日梦丝毫不能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帮助你适应社会,因为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唯一办法,还是需要面对现实。

白日梦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反应。有些人受挫折后,不是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用脱离现实的方式去应付,在自己编织的空想网罩里,寻找自我安慰和自我满足。

什么叫做“观念固执”?

在日常生活里,往往会看见一些被叫做“牛一样犟脾气”的人。他们思想偏拗,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确”、“完全合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紧张的或者激动的情绪,扰乱了他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以致他们不能够常态地进行分析、判断。同时,这些人的注意力比较涣散,不易集中,听不进大多数人的意见。临床观察,这类人大都是因为精神上过于疲倦,或者心底里蕴藏着不少烦恼。

一位老精神病学家说,在他的心理咨询门诊所里,有这样一位经常光临的“患者”:他是一位中年的工程师,由于在社会上遭受了一些被欺骗和被伤害的事情,精神上多少遗留下了受刺激的痕迹,加上其他事业上的不得志等,以至家庭生活中夫妻感情不和、意见分歧等,使得他十分固执己见,并且很容易发怒。他看问题片面,听不进反对他的意见;总是看不惯现状和各种社会现象,永远是个唱反调的“反对派”;讲起话来慷慨激昂,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

一、产生“观念固执”的原因

由于不合群、反上司,更换工作频繁,自己陷进深深的苦恼深渊。从他的表现上可以看出观念固执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1.心理压力大,过于疲倦,因而反应迟钝,容易发怒;

2.没有消除积存的烦恼,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妨碍重新振作精神;

3.生活经历上,曾经遭受过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你看,这位中年工程师,够得上“观念固执”的典型人物了吧?

二、对“观念固执”的分析

从这位中年工程师的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出不少有关的问题来:

1.观念固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思想狭窄、看问题片面的人

他们如果不注意及时地防治,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偏执狂”,而偏执狂就是变异思考,思维上失常变态的人。这种人的主要表现是:思想方法变得混乱繁杂、观念片断零乱、变幻不定,从而扰乱了他们的正常思考,不能常态地去推理、判断,往往对自己已有的观念估计过高,把自己已有的有限知识视为“无价至宝”。

2.观念固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多活动、多工作的人

他们终日里懒洋洋地觉得自己很衰弱。前面讲过的那位中年工程师,就是经常打补针、吃补药,特别是不断地吃“神经衰弱丸”、“天王补心丹”、“归脾养心丸”之类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物,安眠药也不断。他们,包括这位中年工程师在内,烦恼中夹杂有慢性的恐惧,终日里感到惶惶然。比如,听到有人得了癌症,就怀疑、认定自己也得了这种可怕的病症,等等。

3.观念固执的人,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拒绝接受新事物

观念固执的人由于思想方法偏执,观念固执重复,于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一个“惰性兴奋中心”,一旦某种思想深深地扎根在头脑里后,那么,其他任何别的东西,他都听不进去了。另外,一些习惯了的东西,会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形成“模式”,“定型”。使得他们习惯于不用费更多的脑力,养成一种习惯、定论。这样一来,他们就喜欢老框框、老章法,觉得新鞋不如旧鞋舒服,走旧路比起走新路来得省事、省脑筋。

4.观念固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顽固的人

他们往往给人以假象,误认为他们很坚毅、很顽强。其实,固执的人,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坚持干到底的精神,和真正的顽强不屈的坚毅精神,根本不相同。

观念固执的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惜花费一切代价所要达到的目的,往往在客观上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因而,他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就显得荒唐可笑。西班牙名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描写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勇士”,把风车误当做敌人或妖怪,用长矛一枪刺去,被风车卷走。这是文学作品中对观念固执者的有力刻画写照。而最为可悲的是,一个观念固执的人,往往以英雄好汉自居,对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不自量力地、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出自好心肠和良好的动机。其实,他的信念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我行我素”而已。

5.观念固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的人

绝大多数人的观念固执、思想僵化,是对挫折的一种不正当的反应。当他们反复地遭遇到同样的挫折后,由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可以灵活地随机应变,没法顺利地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于是,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习惯式的刻板性的反应,在思想方法上僵化不变,在行为活动上表现为执拗地重复。这样的人若进一步对他仔细地了解,就会发现很有可能他从幼小时起就“死心眼”,遇事爱钻牛角尖,转不过弯子来,致使他的神经活动过程很不灵活。心理学家说,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因势利导地使他们变成一个性格坚毅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找到一个他真正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你神经衰弱吗?

著名老作家孙犁在1986年6月发表的《红十字医院》短文的一开头写道:“1956年秋天,我的病显得很重,就像一个突然撒了气的皮球一样,人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天地的颜色,在我的眼里也变暗了,感到自己就要死亡,悲观得很。其实这是长期失眠,神经衰弱到了极点的表现。”这一段描述可以说是神经衰弱患者的“自白”、“主诉”,它寥寥几笔,使得了神经衰弱病人的一部分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一、什么样的人容易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名称,首先是由美国的比尔德在186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神经衰弱主要由于身心过度疲劳,引起了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性衰弱,表现为十分敏感,容易疲乏。

1.4种容易神经衰弱的人

(1)缺乏自信性格的人。

这类人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依赖性大。有一位女青年,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她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都要“请示”她的妈妈,她毫无主见,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行动能力。她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睡不好觉。

(2)强迫性性格的人。

这类人过分求全,总觉得事情不是十全十美。有一位中年医生,他学习刻苦,医术很好,在病人当中享有威望。可是他有一个总是改不了的“毛病”,那就是他没完没了地要用肥皂洗手,唯恐手上不干净,有传染病菌。他也是神经衰弱,经常失眠。

(3)忧郁性性格的人。

这类人总是动不动就会闷闷不乐。

(4)歇斯底里(俗称“癔症”)性格的人。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虚荣,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神经衰弱和职业、工种有密切的关系。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比起从事体力工作的人,神经衰弱的发病率一般要高几倍。有人调查,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很少患有神经衰弱的;可是准备报考大学的高中生,神经衰弱发病率却最高,而且随着高考的激烈争夺程度的增高,有逐年增多的趋向。从这个简单的调查可以看出,神经衰弱是脑病,是因为用脑“过度”或用脑不当,而引起大脑功能严重失调的疾病。

2.判断神经衰弱的方法

从神经衰弱属于大脑功能严重失调的观点出发,就可以确定出在3种情况下,有可能得神经衰弱这种疾病:

(1)如果长期紧张地从事脑力劳动,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大脑功能的放松和调节时;

(2)如果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安慰和疏导时;

(3)如果持续地忧郁悲伤,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温暖和关怀时。

在这些情况下都有可能得神经衰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