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25900000016

第16章 心理健康问题篇(9)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你也许能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理由来,但是从心理因素来分析,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害怕失败”和“缺乏信心”这2条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因为生理上的某种缺陷而引起自卑感的。

一、因失败而自卑

有些人经受不了过多的失败,当大大小小失败累积起来后,便会形成这些人的自卑感。特别是对于那些神经比较脆弱的人说来,如果屡次遭受哪怕是很轻微的失败,也会使他在心理上觉得事事不如别人,“自惭形秽”,逐渐地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失望,不敢勇于进取。因此,失败的经验是形成自卑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对待失败,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波动。英国著名教授汤姆逊,一生发表过6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获得70多种发明专利,被世界上250多所学校或团体授予荣誉称号。他在祝贺他执教50周年的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坚持奋斗50年,致力于科学发展的艰辛工作特点,那就是‘失败’二字。”

显然,汤姆逊教授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在50年向科学进军中不断地战胜了“失败”,他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家徐特立1956年对湖南第一师范学生讲话时讲道:“青年人不但应该经常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还必须保持乐观主义,不把烦闷困累自己。几十年来,我在工作和事业中不知遭遇多少挫折、打击和失败,但我有一个长处,就是不论在什么恶劣的情况下面,从来不发愁,不着急,不唉声叹气。我是这样想的:失败是一种损失,失败后又来一个发愁,着急,不是再加上一层损失吗?这未免太不合算了!我不干这种傻事!一个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唯一的办法就是爬起来再走。像小孩们摔了跤就滚地、哭脸,有什么用呢?事情失败了,就只有再干。真有决心毅力的人,失败每每真是成功之母,愁什么?急什么?”

敬爱的徐老说得多么好,多么中肯啊!

我们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在学习上,有几次考试失败,成绩不佳,并不足以说明自己的智力就不如别人,因为影响考试成绩的主客观因素是很多的。在工作上,一时不顺手,没有取得主观愿望上的好成就,也不必因此而畏首畏尾或者怨天尤人,可以振作精神,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重新做起。在生活上,情感方面的失意或挫折,也不必因此而失魂落魄、长吁短叹,胆怯怕羞等。简而言之,不论是在哪一方面遭到失败,都需要打掉自卑感。

青年人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在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合适的办法去排除自卑感,因而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更加经受不住挫折、困难和失败的打击。成年人由于涉世较久、阅历较深,也就更达观开朗些,他们可以用豁达的态度把失败与“不幸”的苦酒冲淡,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给予心理上以有力的支撑,泰然处之。这种“磨练”(有些人把它讥讽为“厚脸皮”),在心理治疗上还是有效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也是著名的学习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提出一条学习规律叫做“效果律”,认为:不愉快的失败会给人们以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对于失败的事情不愿再度尝试。这条规律易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乎也就成为碌碌无为的弱者自我安慰的一种借口。但是,如若你真想取得超常非凡的成就,那就得打破所谓的“常规”,反其道而行之,要锻炼自己用“愉快”的情绪去对待那些不愉快的失败,越是失败越是要去尝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你听过医学上“606”药发明经过的传闻吧。人们以讹传讹地误认为,是经过606次的试验后,才发明创造成功的。其实,这是埃尔利希和他的同事一道,经过长期试验研究,于1907年发明的第606号化合物,是青霉素未发明前的治疗梅毒和其他螺旋体疾病的特效药。

不必管它究竟是不是经过606次的试验才成功的,只就埃尔利希等人“长期试验研究”而论,也必然地是经历了失败→尝试→失败→尝试→失败……这样一个过程,最终才获得成功的。

如果按照美国大心理学家桑戴克的观点:失败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因而人们对于失败的事情不愿再度尝试,那造福人群的“606”药还能试制成功吗?同样的道理,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式的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吃尽苦中苦、不怕失败,打掉自卑感,最后得以报仇雪恨这段史实,也就不会发生了。

因此,青年朋友们要抹掉你们头脑里的“失败的记录”,不要总是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不要担心失败、害怕失败,打掉你的自卑感,勇往直前!

二、因缺乏信心而自卑

上面说的是由于害怕失败而产生自卑感的种种情况,下面再说说由于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的问题。

心理上的畏缩情绪,会使人们对所面临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如果自己首先丧失信心,自认为已经走投无路,把事情看死,认定绝对不会再改变了,那你在心理上就解除了武装,不会战胜挫折、困难和失败,只有“束手待毙”。张海迪在1981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必须对生活先有信心,然后才能使生活永远继续下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实践生动地证实了,成功和自信是互为因果的。可是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是只看到成功可以增强自信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自信也可以促进成功的另一面。不少人由于思想上的惰性或懒汉懦夫心理作怪,因而对“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理解,往往误解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会成为再接再厉的“兴奋剂”,但是如果屡遭失败,就会灰心失望,丧失了勇气。因此,我们要强调: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是成功的真正动力。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愈是成功,就常常愈是成功;而一个人愈是失败,就常常愈是失败。有些青年人认为:这是“运气”——总是成功的人交了“好运”,而总是从失败走向失败的人交的是“坏运”,是“倒霉”。这种理解缺乏心理学上的根据,是唯心的“宿命论”观点。很显然,有了信心你就会成功,成功了你就会更有信心;相反地,丧失信心你就容易失败,愈是失败,你就会更加没有信心。因此,青年朋友切勿把经常成功或屡遭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好运”或“命苦”。

有一位喜爱美国文学的青年人,曾用沉痛的语调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著名现代作家海明威的一部杰作)答案是:“它就为你而鸣!”如果你缺乏时代的大钟时刻在为你敲响,缺乏钟声指引和鼓舞着你前进的意识,那你便会充满被时代遗弃的孤独感,很有可能碌碌无为地沉沦下去。

三、自惭形秽而自卑

再说说“自惭形秽”的问题。

这是一句成语,“惭”是惭愧的意思;“形秽”是不体面的意思。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自己惭愧不如别人。引起“自惭形秽”这种不健康心理的最为明显的原因,就是有些人由于生理上有某种缺陷。例如,有些人由于看不见、听不到、做不到普通正常人能够看见、听到和做到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者是在面貌、身材、体型各方面有些缺陷或不足,就会感到“低人一等”。

生理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就必然地会导致心智上的缺陷,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往往是同一个“情意结”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换句话讲,自卑感和自尊心往往是同一个“情意结”的“两极”表现。就是说,有些自卑感来自自尊心,特别是那些强烈的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的反映。有些人自尊心很强,他们几乎绝对地不能忍受自觉不如别人,而这种自尊心常常是隐蔽的、潜在的自卑感的暴露。

这里所说的“情意结”,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情意结”,也可以简称为“情结”,又可以叫做“观念复合体”。它在人们深藏的潜意识中,以某一种特定的情感活动为中心,缠集夹杂着另外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情意结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期内形成的,而是日久天长、由来已久,大多是从童年起就形成的了。

人们的许多挫折,往往会被深深地压抑在意识深层,几乎变成了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了。一般讲来,情意结伴随有痛苦、厌恶和惧怕的感觉,这种情意结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不由自主地影响着人们当前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经常会表现为神经质的自卑感等。

从积极的方面讲,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一些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补偿作用”,通过补偿等适应方式来弥补人们的所短,从而发挥人们的所长。耳聋的贝多芬,成为划时代的“乐圣”,就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明。因此,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人要打掉自卑感,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

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自卑感的人不一定就是水平很差。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偏高,因而产生自卑的劣等感。比如,一位年轻的海员,他很喜爱数学,并且发表过几篇很有水平的有关现代数学的学术论文,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钻研高等数学的解题上。但他有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天分”差,赶不上陈景润。我国有句古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各有所长,不必相比,更不必产生“我不如彼”的自卑感。

怎样消除惧怕心理?

一、惧怕的外部表现

惧怕的外部表现是十分显著的,往往给人以“可怕”的印象。根据生理心理学家的实验报告,以及生活经验的观察,人在惧怕时,由于所惧怕的刺激物的强度不同,每个人的体质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因而外部表现也不尽相同。不过,一般来讲,普通寻常的惧怕,几乎都表现为:

(1)随意筋肉变得疲软,有时会产生痉挛,语音变粗,张口结舌或说不出话来;

(2)口千舌燥,出冷汗虚汗,妇女还可能使乳汁暂停分泌,月经和唾液的增多,皮肤生粗粒(俗称生鸡皮疙瘩),毛发耸立,呼吸困难或暂时中断;

(3)外周血管收缩、忽急忽慢,战栗不已,心猛跳,面色变白。

人在惧怕时之所以脸色苍白(通常所谓的“脸没血色”、“面无人色”),是因为惧怕时除心脏外,各处都亏血,由于心跳几乎停顿,输入面部的血液顿少或减少了;而惧怕时会战栗不已,有人说是由于全身血液容易变冷,战栗可以产生热力,使血液温暖。

如果引起惧怕的刺激过强,那么在极端惧怕状态时,甚至可以使人全身软瘫,手足失措,寸步难行,“呆若木鸡”。

以上这些惧怕时的外部表现,我们可能程度不同地都体验过,因为这是正常惧怕的正常的外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