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25900000029

第29章 心理健康维护篇(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以下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对照自己,检查一下你的心理健康状况: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自信乐观,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能扬长避短。

2.接受他人,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套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人际关系协调和睦。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思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

4.热爱生活,积极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5.能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的心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6.人格完整统一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年龄特征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青少年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

二、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很重要,维护好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好心理健康: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者总是能够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真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的条件。但不要天真地认为,我怎样待他,他就怎样待我。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但成人也常常摆脱不了。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不妨浅交,不必疾恶如仇,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即可。

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2方面意义:①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获得一种成就感;②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

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我们应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时机。

心理平衡与心理养生

一、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的适度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心理平衡是人在受到外来刺激时所进行的与外来刺激相适应的反抗性心理调节,也是精神需要的补偿。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成长发育的时期,保持心理平衡尤其显得重要。

心理平衡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标专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标,追求实现人生目标成了人生的动力。但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目标选择不当,会给人带来无端的烦恼。如有的青少年希望将来能当明星演员,这种想法本身不错,但主观和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却硬要一味地追求下去,结果演员没当成,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也没干好。因此,确定目标要把个人的知识、创造优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目标才切实可行。

2.善于从遗憾中解脱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与心愿相违的令人遗憾的事,如丢失东西、错怪朋友、措辞不当等。遗憾刺激大脑后,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但人如果对遗憾耿耿于怀,心理长期失调,就会抑制人的情绪,不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要善于从遗憾中解脱,使心理趋于平衡。解脱的办法:①及时补救,如无意中伤害了同学,则要及时道歉,求得谅解;②对遗憾进行心理“消化”,将遗憾内化为某种理由,从中解脱。如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冷静分析,可归结为基础不牢或发挥不好等,下次考好。

3.生活上不盲目攀比

目前各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青少年,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当的期望值,生活上不能盲目攀比,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这方面要注意几点:①既与阔气相比,也与贫穷相比,这样才能感到某种满足,满足就是一种平衡;②将这种不平衡感转化为一种动力,通过正当途径赶上去;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那些躺在父母身上“高消费”的现象视而不见,懂得只有自己通过正当劳动得来的享受才有意义,保持一种高层次的平衡心理。

4.待人宽容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相互示范效应,即每个人都在受他人言行影响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言行对别人产生着影响。有些人很善于与别人相处,有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这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而有些人的人际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宽容不够。宽容要求对别人以诚相待,把每个人都当做独立人的主体,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别人如有冒犯之处,只要说清楚了,就不必放在心上,这样既解了不必要的包袱,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当然,宽容不是万能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宽容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二、心理养生5法

心理养生并非是随心所欲,《四友斋丛说》记载了很多养生方法,其中心理养生5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

1.不做过当事

大凡为人处世,宜于恰当适中,切莫做过当事。光明磊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终是理屈心亏,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2.不求事事称意

“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常乐,切勿自寻烦恼。其实有些不足还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3.学会宽宏大量

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4.善处逆境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写《易经》;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编写《国语》;孙子惨遭膑刑,著有《兵法》;司马迁辱受宫刑,撰写《史记》。这些历史人物的确善处逆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升华”。

5.恬淡寡欲

保持思想安闲清静,愉快乐观,知足而少欲望,是历代公认的延年良方,故《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碎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教导人们做到志闲少欲,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抑郁危害身心健康

一、什么是抑郁症

当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时,人的思维往往缺乏逻辑性,出现消极情绪或行为异常,这就是抑郁症,并会造成心理上的8种认知错误:

(1)走极端。这种现象表现为走极端,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遇挫折便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失去自信。

(2)公式化。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现。生活中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重复出现。

(3)变色镜。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暗淡无光。

(4)疑心病。有些人无事生非,终日担心自己将大病临头,遇事往往自我断论,主观猜疑,杞人忧天。

(5)失锐气。这是一种人为的情绪失调,把别人的真心赞美当做阿谀奉承,对正常的人际关系想入非非,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或愤世嫉俗,导致本来松弛的情绪变得紧张。

(6)谬推断。有的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转的错事。生活中总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的长处。

(7)消极化。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如:“我有负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坏事”,“我觉得力不从心,那么我一定是‘低能儿’”。尤其情绪低沉时,这种感觉推理特别活跃。

(8)自卑心。有的人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责任,并且妄下结论,认为一切坏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过失和无能所致。此种变形的自卑、内疚心理,来源于人格的变形和过分的责任感及义务感。

以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人陷入抑郁困境而不能自拔。

二、对抑郁症的误解

1.抑郁就是情绪低落

其实,抑郁并不仅仅只是情绪低落。在抑郁的状态下,人的思维会发生很多负面的变化,譬如思维会变得比较狭窄,自我感觉的关注度从外在转为内在,而且大多是负面的、不快乐的。在认知上还可能出现歪曲,会将原来那些感知快乐的东西,转变成为焦虑。此外,在沟通上也会出现障碍,感觉压力很大,甚至在接受别人帮助后会感觉自己特别无能。

抑郁症是属于广义的精神分裂症范畴,是一种情绪障碍,经过治疗是可以较好康复的。它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因。正常人偶尔一时心情不良,由于思维模式是正常的,譬如看了喜剧后会感到快乐,但如果是抑郁症患者则不同,他们不会认为是快乐的。所以,在生活中让自己保持正面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2.抑郁如同“感冒”

如果真是患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是很危险的,通常有自杀倾向,所以不能与感冒类比。目前大部分人属于抑郁症的易感人群,或认为是“抑郁病毒携带者”,他们会出现一些抑郁症的症状。在同样环境下,抑郁症病毒携带者患抑郁症的几率是其他人的2倍以上。

3.抑郁只需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误解。人处于抑郁状态时,语言交流会有障碍,思维缓慢,常常不会表达自己,也很难听得进别人的话,这时进行心理咨询通常没有效果,只有通过药物治疗使之恢复到一定程度,才能再做心理治疗。所以,如果只是一时情绪不佳,可以去心理咨询。但是如果近期受到创伤,并且超过一个月还有严重抑郁情绪,则需要去医院精神科或医院心理科就诊。

有人担心药物治疗会有副作用,其实抗抑郁的药物反应并不普遍。人在抑郁状态下,本身就会感觉身体有很多不适,用药后,随着抑郁的减轻,身体的不适也会逐渐好转。

4.心理承受差的人容易抑郁

抑郁症的发生,不能简单地以心理承受能力判断,压力对人的身心都会有影响。一个苛求完美的人,如果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得了抑郁症,就会逃避责任,对自己放低要求,这时如能得到帮助和关心,虽然心理抑郁,但身体暂时是安全的,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减压方式。如果这种减压方式没有得到周遭的积极反应,就会产生绝望,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高智商者善于发现规律,但一旦失败就会有严重的挫败感,更容易抑郁。

三、抑郁症的治疗

在东方社会,抑郁症也并不少见,尤其是中国人,性格内向,往往真实思想不愿暴露,宁愿被抑郁情绪折磨,都不愿向精神病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如此发展下去,可由抑郁情绪跨入抑郁症患者的行列,有的人便以自杀了结。

1.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内疚,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