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20026000000023

第23章 现学现用幽默技巧36法(6)

暗度陈仓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刘邦灭秦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在从关中往汉中去时,他听从张良的计策,沿途烧毁栈道,以表示无意东归,麻痹项羽。后来,刘邦又表面上修栈道,却暗地里绕道陈仓打回关中,取得了楚汉战争的初步胜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幽默术就是指表面一套做法以掩人耳目,暗地里却另有打算,明与暗之间的反差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因为这表面的一套往往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所以暗地里的意图就经常能实现。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关键在于“修栈道”,让对方不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这样你才能顺利地“暗度陈仓”,实现自己的目的。“修栈道”的目的就是迷惑对方,做得越像,对方越容易上当,你就越能轻易地“暗度陈仓”。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图,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环环相扣的“怕”字拐弯抹角地达到了批评的目的。这种“修栈道”与“度陈仓”之间的反差,迸射出了幽默的火花,让人开怀一笑,在笑声中,心情豁然开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幽默术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运用,如你要称赞别人歌唱得好,并标榜一下自己时,就可以说:“你唱歌真棒,差一点可以赶上我了。”别人听了一定会笑。你呢?借“你唱歌真棒”明修栈道,用“差一点可以赶上我”暗度陈仓,既称赞了别人,又标榜了自己,还令人大笑,一举三得,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难得糊涂法

在一些意外的场合,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着实使人尴尬万分。此时要化解难堪的局面,不妨假装糊涂一些。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薇奥拉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难得糊涂法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大家都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有时,假装糊涂很难在复杂的场合出奇制胜,这就要求在一些场合,要对自己的“糊涂”来一个聪明的注脚。保罗正在路上走着,忽然窜出一个强盗,用手枪对着他说:“要钱还是要命?”

“你最好还是要我的命吧!”保罗说道,“因为我比你更需要钱!”这里,保罗的上半句回答显得很糊涂,遇上歹徒,恐怕谁也会保命的,可是,其实后一句才点出真意。

偷换概念法

幽默的思维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矛盾,对于普通思维是破坏性的东西,对于幽默感来说则可能是建设性的成分。 老师:“今天我们来教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对于数学来说这完全是愚蠢的,因为偷换了概念。老师讲的“结果怎样”的含义很明显是指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了他的苹果的人事关系上去。

然而对于幽默感的形成来说,好就好在这样的概念默默地转移或偷换。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这段对话的设计者的匠心。他本可以让教师问还剩余多少,然而“剩余”的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很难转移,于是他改用了含义弹性比较大的“结果”。这就便于孩子把减去的结果偷偷转化为拿苹果的结果。可以说,这一类幽默感的构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无声无息地把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有一条规律: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就越强烈。

这里有个更深刻的奥妙。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例子:汤姆:“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更难守?”

杰克:“我说什么也没有后门难守。”

这是把球门这个具体的、有形的门,一下子转移到无形的、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门上去了。

“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五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的。”本来,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了伤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者却扯到你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而受伤,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到院,却完全违背了上下文的含义。

这好像完全是胡闹,甚至愚蠢,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把幽默当做一种高尚趣味来加以享受呢?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虽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种“歪通”,但正是这种“歪通”,显示了对方的机智。

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的失落、意外的震惊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自然,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在许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维的深刻,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主要给人以趣味的满足,有时则主要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幽默的奇趣,因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为幽默的因素。如果没有奇趣,则什么启迪也谈不上。

有这么一则对话,曾经得到研究者的赞赏:顾客:“我已经在这窗口前面呆了30多分钟了。”

服务员:“我已经在这窗口后面呆了30多年了。”这个意味本来是比较深刻的,但是由于缺乏概念之间的巧妙的联系,因而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看起来很像是一种赌气,并没有幽默,服务员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从恼怒中解脱出来。相反的另一段对话:编辑:“你的稿子看过了,总的说艺术上不够成熟,嫌幼稚些。”

作者:“那就把它当做儿童文学吧。”作者这样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丰富的意味让对方去慢慢品味了。因为被偷换成了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谦之意,而且有豁达大度之气概。

还施彼身法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幽默术,是指运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反过来加之于对方身上,让对方无计可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令对方自食其果的情形通常能诱发幽默。又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幽默术的运用,重要的是抓住对方的“道”,这样,才能在“还施彼身”的时候显得有力。这“道”越集中,越典型,起到的作用才越明显,幽默味才越浓。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理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旅行家将海涅与驴子相提并论,具有明显的歧视和攻讦意味。在受至侮辱的时候,如果海涅以粗口或者诉诸武力,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并不见得高明。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聪明的民族、智慧的民族、乐观的民族、幽默的民族。他们把幽默当做主食,把痛苦和忍耐当作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剂品,因此面对侮辱、攻讦甚至灾难都能幽默处之。作为犹太人的精英,海涅自然深谙幽默的妙处,于是巧妙利用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让旅行家自食其果,并且显示出他过人的幽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