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20026100000018

第18章 辞胜篇(7)

有位外交家对模糊法作了恰当的评价,他认为,把联合国看做是危险的场所,不如把它称作含糊场所为善,联合国秘书长周旋于近200个大小成员国之间,除掌握平衡之外,靠的是“模糊”术。他认为在历届联合国秘书长中瑞典人哈马舍尔德颇有名气,政绩赫然,应授予他“含糊一等奖”。

模糊法,是一种被称为舌战中的诡道,虚实术中的常规武器,一些小国以此为外交“国策”。丹麦的外交可以称之为“灰色政策”,因为灰色,才非黑非白,模棱两可,左右逢源。

谁是第一

模糊法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约束,不敢显露才华。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于是君臣两人都认真地写了起来。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抑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应付刁难

模糊法的妙用,还在于对刁难有特殊作用。对心怀叵测的刁难,不妨含糊其辞地给以回敬。1982年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25千克的鸡装进一只能装2千克水的瓶子里,问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拿了两只笼子,笼子里各有一只獐,一只鹿,客人问:“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元泽年幼不识,便回答说:“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人听此妙答十分惊奇。

客人又把鹿和獐关进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头是鹿,哪头是獐。王元泽又回答说:“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

答所不能答

模糊法对付那些敏感问题不能直说,或者因机密不便说的问题,常有奇效。

周恩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一位外国记者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问题时,就是运用了模糊法。

周恩来明知这位记者的问题是意在讥笑我国贫穷,但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答。“中国人民银行资金为1888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种主辅货币面额之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

周总理的回答,以虚答实,机智而又巧妙,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模糊语言,因为“模糊”,因而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因而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有这样一个故事:3个考生进京赶考。路上,问一个算命先生,他们3个中谁能考中。算命先生闭着眼向他们伸出1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莫名其妙,想追问个究竟,算命先生还是伸出1个指头作为答案。

考生走后,算命先生的徒弟问:“师父,他们之中到底是谁中?”

算命先生说:“中几个已全说了。如果只中一个,那么我伸的是1个指头;如果中了两个,那我的1个指头是说其中有一个不中;如果是全中了,我的1个指头是说一齐中。”徒弟说:“如果3个人全不中呢?”“那么,就是一个也不中。”

3个考生赶考可能有4种结果:中一个、中两个、全中、全不中。算命先生的模糊回答,无论答哪一种可能都对。考生的问题是不能回答正确的,而模糊语言却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不相容为相容。

模糊语言的伸缩性和变通性,往往可以使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重大的“外交突破”。基辛格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借着模糊语言,先取得谈判的突破,然后,把许多细节留待以后再谈,他撮合埃及和以色列达成脱离接触的协议,靠的是“模糊语言”,埃及因此不承担背叛阿拉伯事业的恶名,以色列也不用背上对敌屈膝投降的黑锅。

中美联合公报,求同不存异,公开双方分歧,但在台湾问题上有了突破,靠的也是模糊,公报说:“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对此不持异议。”这句话,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和变通性,照顾了有关各方的处境,使双方都能接受,为了这一句话,周总理十分赞赏:“博士到底是博士。”

模糊法的应用及妙处人所共知,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该模糊的地方要模糊,不该模糊的地方不能含糊,其间大有文章。

幽默风趣术

【心理战术】

幽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调味品,感情的润滑剂,自卫的秘密武器。要学会取笑自己,这是幽默的最高层次。

幽默的心理战术是指面对困难时轻松愉快的态度,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揭露生活中的乖僻和不通情理的人和物。

【典型案例】

斧头修理电唱机

面对困境,一般人很难用轻松愉快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讽喻不通道理的事,它借助的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感情的幽默,试比较以下一例。有一位大法官,他的邻居是一个音乐迷,常常把电唱机的音量放大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位法官难以休息,便拿着一把斧子,来到邻居门口,他说:“我来修修你的电唱机。”

音乐迷一愣,急忙表示道歉。法官说:“该抱歉的是我,你可别告诉法官去,说我把凶器带来了。”说完两个人像朋友一样笑开了。

法官说得非常幽默,他处理得极有艺术,没有拿出大法官的派头,没有指责,也没有恐吓,在开玩笑的形式中,委婉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没有讽刺,却有一些人情味,表现出一种温暖的感情。其效果也十分好,音乐迷不仅接受了批评,而且通过这次批评增进了友谊。

从上面一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幽默有几种特点:首先,反常用兵。身处窘境,一般人往往感情用事,因而也陷入情感被动,为感情所驱使,不能从轻松的心情来变换视角,也因而失去幽默感。具有幽默感的人是一种超常的发挥,使自己处于一种生动活泼的状态,而选择一种轻松有趣的而又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音乐迷把电唱机的音量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大法官不是破口大骂,而是选择了一种开玩笑的形式拿着大斧子修电唱机。而能作这种幽默形式逻辑的只能是理智的超常发挥。

其次,幽默并不主要借助理性逻辑说服对方,而主要借助轻松的调笑,从一种有趣的有效方式表达出一种人情味。法官批评音乐迷,没有指责,也没有说理,更没有恐吓,而表现的是一种友善的人情味,这为双方感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再次,幽默具有柔化机制。幽默借助有趣的形式和诙谐的语言,制造出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理性的批评常常被柔化,用轻松愉快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厌恶。它虽然也带有攻击性,但并不尖锐,并不锋芒毕露,幽默的攻击也就具有自我保护的色彩,具有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特色。毕加索对德国占领军的蔑视,锋芒毕露,针锋相对。而俄国诗人谢甫琴科对沙皇的蔑视显然幽默色彩强,他以愉悦的形式表达蔑视,尖锐被柔化,攻击中又带上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