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20026100000029

第29章 曲言篇(4)

处士郑涉诙谐善讽,他求见刘玄佐,对他说:“听说翟行恭将要被处以极刑,希望能让我看一看他的尸体。”刘玄佐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想看死人。郑涉回答说:“我曾听说被冤枉处死的人面部都会有奇异之象,可我一辈子没有见过,所以想借此机会看一看。”刘玄佐听后大悟,翟行恭得免一死。

妙在不言术

【心理战术】

在交锋中,必要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

在某种情况下,不说比说更好,这时,选择不言便是最佳谋略。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典案例】

诔而不从则不应

唐太宗有次问魏征:“如果你的进谏我没有听取,再同你说话时,你为什么不应答呢?”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复劝谏。如果因为陛下不听从,而臣子就让步了,那么你还将照样做,所以我不敢应答。”李世民说:“应答了再劝谏也没有关系呀!”魏征说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背后议论。’臣内心知道不对,却满口应承,这难道是契和稷事奉舜应持的态度吗?”

宋太祖以愚困智

宋太祖平定江南后,国势十分强盛,各国纷纷朝贡,尤以南唐更甚,历年不断。这一年,南唐君主派博学多识的徐铉前去朝贡。宋朝的官员自觉口才皆不敌徐铉,恐怕出丑,只好禀报宋太祖。

太祖考虑了一阵之后,圈选了一位不识字的侍臣接待徐铉。

徐铉见了这个侍臣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旁边的人都十分惊愕。这侍臣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一味地点头说:“好,好。”徐铉也不懂这侍臣所说的“好,好”是指什么,又不便详细追问。就这样,两个人彼此都不懂对方的意思,起初的几天,徐铉还旁敲侧击地问他,可这侍臣仍总是说好好,徐铉也渐渐累了。

他原想从与宋臣的谈话中探听宋朝的消息,但由于这位侍臣只会唯唯诺诺,终于一无所获。

宋太宗假装糊涂

北宋时,名将孔守正和王荣防守边疆,屡建奇功。一晚,两人随侍宋太宗饮宴,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各夸功绩,互争雄长。

旁立的侍从官即奏请宋太宗办他们的失仪之罪,宋太宗总是装聋作哑,吩咐侍臣送两人回家。

到了次日,孔、王二人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失态的事,惶恐万分,一齐上殿请罪。宋太宗却说:“那时我也喝醉了,也是恍恍惚惚,你们讲些什么,完全听不清楚哩!”孔、王二人感到皇上如此宽厚,更加忠于职守,谨慎从事。

书已就而不发

1863年7月,美国北方联军打了一场漂亮仗,迫使南方军队溃败。7月4日晚,败退的南方军队被一条突然涨满洪水的大河阻挡住了。此时,后面的追兵已经逼近,南军已经陷入绝境。总统林肯立即命令联军前线指挥官米德将军抓紧战机,即刻进击南方军队。

米德将军没有听从林肯的命令,因召集军事会议而延误了作战时机,使得已成瓮中之鳖的南方军队趁水退之机安然脱逃。林肯得知消息后大怒,在深深的失望中,他给米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及贻误战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信的结尾林肯写道:“你的良机业已失去,因为这个,我无限的伤痛。”这是信中最严厉的话。但是米德从未见到这封信,因为这封信林肯并未发出。

林肯为什么没有发出这封信呢?原来大怒之后写封信,是他的喜怒妙法。他曾对部下说:“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完之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这是林肯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引出的教训:尖锐的批评、斥责,将会引起恶感,于事业不利。

林肯的宽容、和善不是天生的。年轻时他不但任意批评人,而且还写信作诗讥笑人,甚至因此引起别人要和他决斗。这件事给林肯留下了难忘的教训。从此,林肯再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过任何人,也再没有写过措辞激烈的信。

罗斯福怒逐记者

西奥多·罗斯福早有当总统的雄心。在纽约当警察局长时,他就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办案力求公正。罗斯福的这一野心被《纽约邮报》及《纽约太阳报》的记者雷伊斯和斯谛芬识破了。他们在背后议论道:“看来罗斯福有当总统的野心,这一切只是为了下一步棋打基础而已。”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这两个记者竟直接跑到罗斯福的警察总署办公室,单刀直入地问:“罗斯福先生,我们二人在底下私议,认为你准备有朝一日出来竞选总统,你说对吗?”

平时一向十分和善的罗斯福一反常态,脸色骤变,突然跳了起来,抓起一根鸡毛帚,不问青红皂白,就向他们打来。二人见势不妙,马上转身就逃。罗斯福还在后面高举鸡毛帚,怒气十足地追逐,直到二人逃出警察总署。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罗斯福想当总统的事了。几年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记者问及罗斯福的野心,使他进退两难。如果如实回答,则使人们认识到罗斯福办案公正是为了竞选总统,这就使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公开否认,则以后竞选时会被人批评为出尔反尔。这就是他拿出鸡毛帚的原因。

一语双关术

【心理战术】

说辩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汉字的特点,使得一字、一词、一语或数语,能关联两重意思,进而引发出一种深层的含义来说服对方。

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便于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巧妙曲折地表达内容,说明道理;幽默含蓄,妙趣横生,容易促人联想,发人深省。

【经典案例】

师旷论学

晋平公向盲音乐师师旷询问说:“我已经70岁了,想要学习,但担心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有作为人臣却戏弄自己国君的呢?”

师旷说:“盲臣怎么敢戏弄国君呢?我曾听说,年少时好学,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好学,像中午时的太阳光;年老而好学,就像蜡烛点亮时的光芒。点着蜡烛走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了说道:“说得太好了!”

蒯通说韩信

楚汉相争时,齐人蒯通深知韩信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想劝他叛汉称王,于是对他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蒯通以相面为名,实际上是劝韩信反叛刘邦,三分天下。“背”明指背后,实指背叛。蒯通因本意不便明说,只好用这种隐晦的方法来劝韩信。

蒯通答高祖

汉高祖从讨伐陈豨的军中归来,到达京城,见韩信已被处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惜,问道:“韩信临死时说了些什么?”

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

高祖说:“那家伙是齐国的说客。”于是下令齐国捉拿蒯通。

蒯通抓来后,皇上问:“你教唆过淮阴侯谋反吗?”

蒯通回答说:“是的,我原本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自寻死路,落得如此下场。倘若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杀掉他呢?”

皇上发怒说:“煮死他!”

蒯通说:“我真冤枉啊!”

皇上说:“你唆使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回答说:“当初山东地方大乱,英雄豪杰蜂起。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起来追求它,那些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谁不想抢先得到它。盗跖的狗对着唐尧狂叫,不是唐尧不仁,只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当时天下磨快武器,拿着利刃,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多得很,只不过能力不够罢了,您能够全部煮死他们吗?”

高帝说:“饶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在生死关头,能够镇定自若,抓住天下初定时高祖欲笼络人心这一心态来为自己开脱,保住了性命,尤以“跖之狗吠尧”一句最生动有趣,一语双关,既暗指韩信反叛有罪,自己唆使他反叛出于当时的局限;又讨好高祖,说他如帝尧般英明。本意是讨饶但话说得乖巧,蒯通的辩才实在是令人称叹。

苑外狼怎比苑中狮

宋代的石中立为人幽默。他当员外郎时,正赶上西域进贡了一头狮子。这狮子关在御苑(帝王花园)中,每天要吃15斤羊肉。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僚参观狮子时,有人发牢骚:“那野兽,每天给这么多吃的,我们一天的俸禄才只有几斤肉,人反而不如野兽了。”

石中立听了,劝解说:“你还不知足呀?要知道,那是‘苑中狮’,我们是‘苑外狼(员外郎),怎么能相比呢?”

樊恼自取

南宋大臣韩侂胄是主战派,但在朝廷内与许多人关系不好。1205年,他任平章军国事(相当于宰相),请求宋宁宗下令北伐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