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地震与校园安全
20026700000018

第18章 地震安全制度建设(3)

3.针对性原则

学校任何一项安全制度的制定,都是应该针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和紧急情况的。不同的学校不仅要根据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管理模式、学生年龄结构,学校危机处理的重心、程序和策略的不同,而有测量、有区别地制定本校的安全制度;而且要根据不同制度所要保证的安全内容的区别,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也就是说在制定某个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其个性。

4.实用性原则

学校防灾减灾,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学校沉着应对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设计的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计划,必须保证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危急事件来临时能真正发挥作用。

5.不断完善的原则

学校制订应急预案从整个安全制度到具体的安全制度都要不断改进、完善预案。使其在整个危机处理机制中发挥作用,不断提高师生应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6.系统性原则

学校各项安全制度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且各项制度能够涵盖学校安全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学校的安全制度建设要以建立系统性的学校安全网络为目标。通过建设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能够完全地保护学校的安全。

二、学校建筑要设立防震标准据汶川地震后的有关统计表明,倒塌楼房90%都是1995年之前建的,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占了一半。而我国的建设监理制度从1988年开始试行,1993年后逐步推开,到1997年《建筑法》以法律制度形式明确我国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由此看来,倒塌的大部分校舍在施工时并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在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后,其倒塌学校的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工程建设监理在目前的建设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原建设部在《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86号部令)将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项目定为强制监理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其强制监理的范围和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是提高城乡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10月23日首次审议的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学校建设工程应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

修订草案规定,学校、医院、商场、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满足不同户型结构需要的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三、学校应建立危机处理制度汶川大地震中,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应急准备,一切显得毫无章法。这反映出目前学校缺乏一个对安全危机进行有效预防与及时预警、统一指挥与协调的制度性平台——学校安全危机处理制度。

学校危机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与学校成员有关的事件或情景,对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和伤害,而以校园当时的人力与资源又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事件。学校危机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引起火灾、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公共环境卫生、健康卫生、疾病预防和医疗卫生事件、火灾、工程质量等造成的重大事故。

针对学校危机的处理,汶川地震中的桑枣中学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经典案例。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遭遇重创,但该校校长叶志平了解汶川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这里发生地震的机率较高。特制定了符合本校的危机处理制度。从2005年开始,组织全校师生每学期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紧急疏散演习。由于坚持4年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以班级为单位,用时1分36秒。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令人惊叹是每间教室,学生的座次均按9列8行排列。地震发生时,学生如何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都逐一细化。

桑枣中学的案例启示我们,学校安全危机处理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学校以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为指导,由学校的主要领导人组织相关人员,建立一个统一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收集并分析危机信息,制定危机处理计划,培养危机应对能力,对学校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预防、反应、恢复的系统化应对过程。换句话讲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学校安全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容易造成学校伤害事故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对已有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防范措施的报警和调控系统。

四、学校防震减灾工作的落实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对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都做出了详尽的说明。

(1)学校应当加强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相关能力,应当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这其中重点包括地震发生时如何有效迅速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识。

教师队伍的防震、避震技能培训,也是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老师—学生—家庭—社会,可以把防震减灾与应急知识辐射到全社会。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课外活动,如举办征文、绘画、板报、竞赛、广播、讲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地震部门协调,咨询防震减灾的宣传资料,并可邀请有关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实地指导帮助学校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宣传尺度和方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免造成误解,产生心理恐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2)开展经常性的集体疏散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地震应急预案。

应急疏散预案要尽量细化严密,从老师到学生的责任、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到操场上的安全位置等都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习。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预案,增强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

在应急避险、紧急疏散训练演习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求快,防止因演练不当造成师生踩踏伤亡事故发生。

(3)有效的监察机制也是学校防震减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学校可以主动协调当地地震、建设等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现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安全检查指导,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校舍设施,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抗震性能加固改造,确保所有校舍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保证师生安全。

教育和地震部门应当建立联合检查机制,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对学校防震减灾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按照各项工作要求,督促中小学建立健全应急处理制度,提高学校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另外,可以建立工作责任制,把学校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开展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

五、学校安全制度的分阶段管理学校的安全制度,是针对学校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应对措施,因此依据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的安全制度也可划分为四个方面:危机前的预测工作、危机前的预防工作、危机爆发时期的应对、危机结束期的恢复。

1.危机前的预测管理

预测管理作为整个学校安全危机处理制度的基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工具和通讯工具,对相关信息全面搜集,及时做好信息搜集后的整理、分析和评估风险工作。搜集处理相关信息,科学、准确、恰当地评估当前学校安全现状。是对未来安全状态进行预测的基础,也是对安全系统提出警示和防范、调控方案的基础。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校舍坍塌引起了日本政府高度关注,他们把目光马上投向了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6月14日在日本岩手县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伤亡人数远远低于5·12汶川大地震!当然不可否认有震级的原因,但凸显了日本对于信息搜集应对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何等重视!

2.危机前的预防管理

桑枣中学的师生全部生还的奇迹让人们感到一种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来自于这所学校除了曾花钱加固过校舍,更在于重视对师生们的“生命教育”。这些平时不被大多数学校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却比任何教育内容都有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桑枣中学的全校师生才能从容、有序地应对生死考验,最终躲过这场浩劫。为此要做好学校安全安全危机预防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一个学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机构,作为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核心,负责学校危机处理制度的建设和运作。

(2)加强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与协调。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与校际间的联合处理危机能力对于有效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是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应尽快联合各级政府和学校形成一个全天候、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政府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在充分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本地区的预警机制,政府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的进程中要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合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3)培养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教育部门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到授课内容之中,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会和危难中获得生命存续的方法,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设置各种培训基地,如:模拟灾情的“事先预防教育”基地、自护急救培训的“事中处理教育”基地、心理咨询培训的“事后化解教育”基地等。通过不同基地的培训和演习,对本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不论是从教育层面还是从提高国民素质层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3.危机爆发时的应对管理

中小学的学生是自救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力求在危机损害扩大之前对危机进行及时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及时处理既发危机,平缓其造成的冲击。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学校灾害预警应急协调管理机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而必要的信息,决策者依靠这些信息能迅速找到危机要害,及时出击,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危机的冲击。

(2)要注意隔绝危机,避免既发危机的蔓延。隔绝危机的一种途径是通过迅速而有效的危机反应防止危机扩大,另一种途径则是加强媒体管理,以防止不利于危机处理的谣言流传的同时,向受危机冲击者及时发送准确而权威的信息。

(3)避免学生过度恐慌,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

4.危机结束时的恢复管理

危机包括有形危机和无形危机。有形危机通常指实体的损失。比如,校舍的坍塌、教学设备的损坏、钱财被盗、身体受伤等,这些都是我们肉眼可见,损害程度也易调查,对其恢复相对较易。而无形危机常常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比如,危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形象的损害等。这些危机的可见度小,其详情细节通常是无法识别和充分认识的,这对危机恢复工作也带来了难度。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所以学生是最重要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探讨恢复无形危机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耐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出恐慌、后怕、怨天尤人、内疚、抑郁等心理。对其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学校激励。以教育和培训为路径,通过专职心理教师的个别疏导、谈心等形式开导、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决心。

(2)家人关心。家庭成员对危机受害者的心理障碍要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理解,通过细致入微的关心,化解危机后的紧张和后怕,学校可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危机恢复的有关活动。

§§§第四节国外地震等安全应急制度一窥

在频频发生的地震等突发性灾害面前,各个国家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和建立自己的应急防灾机制。以下介绍地震多发国家重点采取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