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20030300000001

第1章 真实和虚伪(1)

真正的伟大常常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

——克雷洛夫以羊替牛

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齐宣王对牛怜悯,却对羊残忍,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见他对牛的怜悯不是真正的怜悯。齐宣王用羊来代替牛祭祀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对牛的怜悯只是在牵牛人面前表现的虚伪的仁慈。真正的仁慈是对一切生命都爱戴、尊重。

古时候,在一定的日子里,人们都要在祠庙进行祭祀典礼,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以此来祈求神灵的保佑,这种祭祀典礼就叫做“祭钟”。每当祭钟的时候,往往要杀一头牛或者一只羊,然后将牛头或羊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跪在供桌前进行虔诚的祈祷。

有一天,又到了祭祀的日子,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准备杀来祭祀的牛从齐宣王的大殿前走过,恰巧让齐宣王看见了。齐宣王便命令随从叫住了那个牵牛的人,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哪里去呢?”牵牛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看了看那头牛,叹息着说:“这头牛并没有什么罪过呀,却要白白地被杀死,你看它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看了。你把它放了吧!”

牵牛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你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滥竽充数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没有真正的本领,只是靠蒙骗混饭吃。然而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南郭先生假装出来的本领终究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露出马脚。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这样才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依靠骗术谋求生活终究有败露的一天。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爱好音乐,特别喜欢听吹竽,他的大殿里专门请了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很喜欢热闹,又爱讲究排场,总想在别人面前显示他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他总是叫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自以为聪明的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个癖好,便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自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连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丝毫不加考察,痛快地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

从此,南郭先生就跟随那三百乐师一块儿吹竽给齐宣王听,并和所有乐师一样拿着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当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别人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别人摆头他也跟着摆头,脸上表现出一副动情忘我、非常陶醉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熟练投入,没有人能瞧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拿着不劳而获的薪水过着优越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三百个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轻妙悠扬。于是齐湣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所有乐师都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他将让三百人轮流来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大展身手以赢得齐湣王的重赏。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日惶恐不安。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收拾行李连夜逃走了。

涸辙之鱼

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寓言故事中监河侯不切实际的慷慨表现了他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庄子用涸辙之鱼的故事讽刺了监河侯说大话,讲空话,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虚伪慷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的空口大话只会让人厌恶,只有真实的善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庄子家很贫穷,已经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没有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些粮食。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啊,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就借你三百两银子。”

庄子听后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愤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在来府上的途中,半路听见求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看见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原来是缺水的鲫鱼在求水。”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就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听人说,这条鲫鱼本来住东海,不幸沦落在车辙里,无力自拔,车辙里无水,眼看就快要被干死了。所以它正请求路人给点儿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便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冷眼看了监河侯一眼,讥讽地说道:“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吧!”

监河侯听傻了眼,觉得庄子的救助方法十分荒唐,反问道:“那怎么行呢?”

庄子故意大声说:“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气得直瞪眼睛,说:‘眼下缺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决困境,你说的从西江引水全是空口大话,还没等你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曾参杀人

俗话说,人言可畏。故事中曾子的良好品德本是深得母亲的信任的。然而,即便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如果议论的人多了,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见,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是多么的可怕。这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在面对流言时,应该遵循事实,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轻易相信缺乏事实根据的传言。

孔子的学生曾子名叫曾参,在他的家乡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一天这个同乡在外面杀了人。这件事很快就被传开了,于是“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在曾子的家乡传得沸沸扬扬。

曾家的一个邻居听说了这件事,从一名目击者那里了解到杀人的凶手叫曾参,于是便跑回曾子家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外面杀人了。”这个邻居并没有亲眼看见杀人的凶手,只是把听来的情况告诉给了曾母。曾子一向是母亲引以为傲的儿子。他又是儒家圣贤孔子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导,怎么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呢?曾母听了邻居的话后,不惊不忧,没有丝毫担心,她相信儿子不会是凶手。她一边安然有序、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报信的邻居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依然没有理会这个人说的话。她仍旧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突然紧张起来。见这么多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曾母也信以为真,相信曾子的确杀了人。于是,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连儿子的下落也顾不上打听,就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将院子的门紧紧关上,搭起梯子,从后院没人的地方越墙逃走了。

生木造屋

高阳应的房子没住多久就倒塌的事实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实践经验和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蛮干。否则,没有不受惩罚的。

宋国大夫高阳应为了兴建一幢房屋,派人在自己的封邑内砍伐了一批木材。这批木材刚一运到,他就找来工匠,催促其即日动工建房。

工匠一看,地上横七竖八堆放的木料还是些连枝杈也没有收拾干净的、带皮的树干。树皮脱落的地方,露出光泽、湿润的白皙木芯;树干的断口处,还散发着一阵阵树脂的清香。用这种木料怎么能马上盖房呢?所以工匠对高阳应说:“我们目前还不能开工。这些刚砍下来的木料含水太多、质地柔韧、抹泥承重以后容易变弯。初看起来,用这种木料盖的房子与用干木料盖的房子相比,差别不大,但是时间一长,用湿木料盖的房子容易倒塌。”

高阳应听了工匠说的话以后,冷冷一笑。他自作聪明地说:“依你所见,不就是存在一个湿木料承重以后容易弯曲的问题吗?然而你并没有想到湿木料干了会变硬,稀泥巴干了会变轻的道理。等房屋盖好以后,过不了多久,木料和泥土都会变干。那时的房屋是用变硬的木料支撑着变轻的泥土,怎么会倒塌呢?”工匠们只是在实践中懂得用湿木料盖的房屋寿命不长,可是真要说出个详细的道理,他们也感到为难。因此,工匠只好遵照高阳应的吩咐去办。虽然在湿木料上拉锯用斧、下凿推刨很不方便,工匠们还是克服种种困难,按尺寸、规格搭好了房屋的骨架。抹上泥以后,一幢崭新的房屋就落成了。

开始那段日子,高阳应对于很快就住上了新房颇感骄傲。他认为这是自己用心智折服工匠的结果。可是时间一长,高阳应的这幢新屋越来越往一边倾斜。他的乐观情绪也随之被忧心忡忡取而代之。高阳应一家怕出事故,从这幢房屋搬了出去。没过多久,这幢房子就倒塌了。画蛇添足

故事中的人本早已经画好蛇,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偏要给蛇添脚,反而弄巧成拙,丢失了已经到手的美酒。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节外生枝、卖弄自己本领的人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多此一举的做法往往使得事情前功尽弃。

我们应从这个画蛇添足的人身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切不可把工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否则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从前,楚国有个有名的贵族,在祭祀典礼结束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这个贵族家里接纳了许多门客。可是门客们拿着这壶酒,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让那一个人喝个痛快好些。问题是酒到底给谁好呢?门客们便商量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都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了这个办法。

门客们都拿了一支小棍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画好了,于是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当要喝酒的时候,他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等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一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还没等他给蛇画好脚,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却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该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没有画完,而我已经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却硬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只有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的酒被别人拿走,后悔不已。

赵简子放生

这篇寓言故事中门客对赵简子的放生行为的劝诫,揭露了那些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通过这则寓言我们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仁慈?有时候,只有仁慈的心是不够的,只有当仁慈化为对万物真切的爱,仁慈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古时候人们就有放生做善事的习惯。人们往往在大年初一这天将捉来的鱼、龟放回江河,将捕来的鸟放归山林,以此来行善积德。

春秋时期,在晋国的都城邯郸有一个势力盖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的时候让老百姓替他捉来斑鸠送到府中,供他放生。

每年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城里的老百姓都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放生的斑鸠的。赵简子感到非常高兴,对前来进献斑鸠的老百姓都一一发给优厚的赏赐。于是每当初一这天,从早到晚来赵简子府中进献斑鸠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一名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疑惑地问他:“大人为何要这么做呢?”

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这样才显示出我的仁慈之心嘛!”

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一定是被打死打伤的斑鸠有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将其放生,那大人对斑鸠的仁慈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造成的灾祸啊!”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思考了一阵,默默地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对啊。”于是下令禁止捕捉斑鸠,从此邯郸城的老百姓不再争先恐后地进献斑鸠了。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流传甚久。有古诗评价说:“势力交怀私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事,千古令人说破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告诉我们:人与人的相知,贵在知心。知音难觅,当我们遇到了就应该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很擅长于弹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则擅长于听音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