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法的精神·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20032700000036

第36章 霸权迭兴的神话 ——兼谈东周时期战争与政治发展的关系(2)

还有,和战国相比,春秋的政治的确可以看成是霸权政治,问题是霸主政治在弭兵大会就结束了,并不是因为吴越的崛起与衰亡,而是终止于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会。这些问题使我提出了三段分期说,第一段叫做争霸时代,第二段叫做转型时代,第三段叫做全民战争时代。

为什么争霸期在公元前546年就结束了呢?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就是“二次封建化”和“封建危机”的概念。

春秋早期的战争,规模越打越大,那些打胜的国家领土也越占越大。比如我刚才说过,齐桓公灭了30多个国家,晋献公灭了17个国家。他们灭了国家以后,怎么管理就是个问题。刚才我说,他们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搞官僚制,一种是搞分封制。

当时在中原国家搞分封制多,旁边的搞官僚制多,但是大家同时搞,在同时搞的过程中,基本上有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原国家,随着时间推移,哪怕是晋国官僚制和分封制同时搞,但是慢慢地分封制占了主导地位。慢慢地,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我把它叫“封建危机”。

实际上,二级分封制都是在战争初期以后。在公元前600多年以后的初期,在大家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以后,鲁国出现了三桓,齐国出现了钱氏,宋国出现了戴氏,郑国出现了七穆,晋国出现了大量异姓贵族。分封制初期没问题,刚分封的下面的人对诸侯比较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亲缘关系慢慢疏远了,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二级分封制搞了500年左右,问题就出来了。

在晋国,晋悼公以后,基本上内讧不断。当时分封的贵族不但占有土地,还占有军队的控制权,国家占有的军队倒比贵族少,斗争中往往贵族获胜,鲁国有三分公室,把军队全部瓜分了。比如在齐国,公元前553~公元前481年,60多年时间里,五个国君有四个被贵族杀死。晋国也是同样,在弭兵大会前后,晋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国君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而是贵族之间的矛盾,贵族之间杀来杀去,纷争非常厉害。

我在研究中很感慨,做记录的时候我发觉,春秋时有些君主非正常死亡率高得惊人。当时的封建危机就是因为随着宗族变弱,贵族的实力变强,出现的政治危机,我叫“封建危机”。如果这个封建危机和贵族和大夫的势力有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在整个春秋时候,如果大夫的势力越强,君主的非正常死亡率就越大,所以我作一个简单的回归。

我做了一个图,横向坐标是各国的贵族势力强度,纵向坐标是各国的诸侯非正常死亡率比。强度是怎么测出来的?我从《左传》中查,从这家的名字、从代查下来,我发觉,这个国家主要有五个贵族,里面两个传了九代、八代。举个例子,很简单,假如一个国家有两家主要贵族,一家九代,一家六代,贵族传代的强度就是九加六,是十五。我假设这个国家贵族家族越多,贵族的势力越强,而且延长的代数越长,势力就越强。从这个假设我定了一个数据强度,测出死亡率,结果回归预测的百分比是O.66,也就是66%的君主死亡率,可以被贵族的势力强弱预测。但实际上,从回归图可以看出,包括有些变异,也是典型的。比如周国,贵族的势力比较强,但是,相对贵族被杀死的概率比较小,这就是当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各大国需要维持自己的霸主的合法性,周王王位的继承从表面上看要合法,如果看了《左传》就会知道,经常在周朝王位不稳的时候,当时的大国,像郑国、齐国、晋国会派兵干涉。甚至有一个记录,周室王子朝与敬王为争夺王位,而发生了军事冲突,而晋国在弭兵大会以后因六卿离心而无暇顾及,这时,郑国执政大夫在访问晋国时,指责了晋国的消极态度,骂了他一顿:“你作为一个霸主,竟然不管周的事情。”骂得晋国执政范献子不得不出兵,所以,由于大国干涉的可能,很多小国,像魏国、吴国,君主的死亡率比较低。最高的是鲁国、齐国、晋国,贵族的势力最大,君主的非正常死亡率将近50%,也就是说当了诸侯,50%的概率是被杀死的。所以我想,如果是诸侯,就不再干了。

这个回归,当时我做的时候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的诸侯显然是知道的。在《左传》里有很多故事,比如申无宇说的“尾大不掉”,“孔夫子堕三都”。《左传》开始的时候,郑共叔段筑京城而叛,让郑庄公去镇压。《左传》充满了这样的故事,当然他们也知道,贵族势力越强,问题越严重,这实际上为以后的官僚主义改革埋下了伏笔。

我为什么选这些国家?我选国家的数据,是按照他的主动打仗次数。原来春秋时候是12个强国,把曹、陈也放在里面,但是周国打得最少,主动打了七仗,曹国、陈国还有许国什么的,加在一起在春秋就打过两仗。吴和越没放进去,吴和越早期资料太少,晚期才有记录,我也没放进去。

这就是贵族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贵族和国君之间、诸侯之间的斗争很厉害。孟子当时所说:“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我记得郭沫若也说过:“诸侯下去了,大夫上来了,大夫下去了,陪臣上来了。”“陪臣上来了”是以三个新变化为积累,什么阳濮上来了,等等。当时这个问题各国都有,但是中原国家更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封建危机大到一定程度了,导致了晋楚弭兵。

实际上,楚国要弭兵和晋国要弭兵完全不一样。晋国之所以要弭兵,基本上就是他内部危机到一定程度,对国际上的政治就不关心了。在当时,有一次晋国的阮氏和沂氏贵族要打仗,范文氏让他们不要打仗,说了一段话,现在来讲就是:“我们的祖先经常打仗,因为当时的强国又是晋国,又是齐国,又是秦国,又是别人,又是楚国,现在这三个敌人,秦国和齐国都下来了,我们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楚国了。最好我们不要和楚国打仗,把楚国这个敌人保持着,因为保持着楚国这个敌人,我们内部才能保持团结。”像美国人说的,“民族需要敌人,民族内部才能整合起来”。他当时也是这个意思,这话是在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说的。此前一年,晋国在三郄的陷害下,杀死了晋国很有名的大夫伯宗,并迫使伯宗的儿子伯外l梨逃亡楚国。在这以后跨一年,整个沂氏家族在贵族的冲突中消亡了。以后又几年,阮氏家族等,就在这前后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家族逐渐消亡。虽然现在看,这话的确是政治思想的辉煌,但在当时是有所特指,需要有敌人,我们之间才能保持内部团结。但是,内部斗到后来一定程度,敌人也不顾了。

实际上,晋国当时之所以要弭兵,要和楚国休战,主要是由于内部冲突太大。楚国当时也想休战,主要是政治危机,楚国“二级封建化”和封建危机不一致。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领土占领主要搞的是贵族阶层内的官僚主义,相对别的国家,楚国的宗族势力很强大。楚国前后在100年间,有八个君主连续被杀,这在别的国家是绝无仅有的。楚国的官僚体制也最发达,我查了一下,古资料中,楚国有91种官名,基本上在春秋时期就是稳定的。第二名是秦国,有70多个官名,但是如果看出处的话,基本上是采取了商鞅的二十级爵位制以后产生的。别的国家官名就更少了。你可以想象,官名越多,官僚制越发达。

从《左传》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楚国的官僚体制,在公元前596年的一个记录中,记载了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在夷地(今河南正阳)造城墙,他派封人筹划了工程计划,把计划报给司徒批准,司徒当时算是部长,计划里包括城市要有用多少工、多少人、多少钱财、多少板、多少泥土才能完成,同时,还有水、城市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人力和水的分配、要多少粮食。最后,还记录了整个工程规定要在30天内完成,而且是没有超额。这可以想像,不但提到了楚国的高等官僚,司徒、富人等,还可以看出楚国中下层官僚的数字。现在中国贪官很多,我记得清华大学造楼,听说是去年完工的,可现在我要走了,还没有交工;而当时是30天完工,可见当时楚国的官僚体制是非常有效的。

楚国的问题主要在于吴国起来了,当时的打仗像同心圆,越画越大,慢慢地规模,仗越打越大,很多边缘国家也慢慢卷入。吴国起来以后,楚国两面受敌,吴国在公元前五百八十几年越战越强,楚国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不得不和晋国弭兵。

在弭兵大会前后,封建危机很厉害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早期的大国打仗以领土为目标,后期大国的打仗越来越以霸权为目标,领土欲望变小。这是按照我个人的经验,我现在是讲故事,我们讲勾践这个人是鹰钩鼻,什么意思?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他把吴国打下来了,可吴国很大,他只占了一部分领土,其余的给别的国家。我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他不好共事,他是吸收了中原的教训,我现在王家越大,如果搞封建制的话,诸侯以后的权力越大,以后越麻烦。也就是说,在官僚体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后,各国的领土欲望大大下降。

弭兵大会后整个霸权政体垮台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关键是弭兵大会以后,整个霸权政体垮台了,我是怎么证明的呢?

晋楚休战,也就是弭兵大会在公元前576年,根据以下两点看,为什么弭兵大会以后,政权政治解体了?第一,我看结盟数。《左传》有一点,一个国家霸权喜欢结盟,如果你看晋国的结盟数据、楚国的结盟数据,记录的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在整个《左传》里,记录的以越为主导的结盟才一次,以吴为主导的结盟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487年,当吴国攻入鲁国后鲁国被迫与之结盟。第二次是公元前482年,吴、晋及中原国家之间的黄池之会。在同一年,越国已经起来,把吴国的首都占领了,九年以后,吴国也被越灭了。

第二个根据是发动战争的数,战争的平均国家卷入数。因为是大国之间打仗,大国喜欢领一帮小国一起打,所以《左传》记录,晋国最多可以领到十三四个国家和他一起打,楚国多达六七个国家。在弭兵大会之前,在由晋或楚发动的战争中,每次战争国家卷入数为4,最小是2,两个国家打仗,4明显大于2。但在弭兵大会之后,同样的数字降到了2.35,下降是非常明显的,概率小于O.05的话,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其次,我把当时晋楚四个大国,可能潜在或者分化的大国,就是吴、越、秦、晋四国主动发动的战争数算了一下,我发现,弭兵大会前,这四个国家平均主动出战平均是2.1次,以后增到了2.41,虽然有增高,但是不显著,P—O.13,刚才我说,P到o.05的数字才显著。再说吴国,大家都知道,晋国下来,真正有更大实力去争霸的就是吴国,吴国在弭兵大会前,主队攻击他国的每次战争平均卷入数是2.o,显然是两个国家,那以后升到2.6,P一0.02,就是说他以后的确想争霸,而且相对来讲还蛮有效。但是,如果吴国的平均战争数和弭兵大会楚国的平均战争放一起的话,吴国不比那两个国家强,当时弭兵大会以后晋楚的平均战争是2.35,2.35~2.17,差别的概率是O.4,非常不显著。就是说,即使在弭兵大会晋楚下来以后,吴国也一点不比晋楚强。

实际上,当时中国整个地势基本上是西低东高,但是在南方比较平缓,吴国要和楚国争霸,相对比较容易。当时,水路基本是陆用效率的5~10倍,长江水域水流比较缓,吴国利用长江、淮河之水打楚国很容易,要在长江争霸很容易,但是到北方就很不容易。我们国家大多数河流走向都是东西走向,西高东低,这时候,实际上为了在北方争霸,吴国首先从海上打,打齐国,但是失败,全军覆没,然后走陆路。在公元前486年修了邗沟,这是有记载第一条超规模的大运河。第二修了荷水,邗沟把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沟通起来,荷水把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接通起来。有学者研究中国为什么强大,提出“东方专制主义”,他说中国的东方国家为什么那么专制,主要是为了修渠,为农业修渠。

据我所知,中国以前为农业建的水利规模都比较小,大型水利是为了战争。但是为了战争修的渠,也能被农业利用。其实,战国时期大量的水利工程,虽然被农业使用,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战争。修了两条沟渠以后,当时吴国的实力已经穷兵黩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黄池之后同一年,他在北方争霸,南方的老窝守不住,让六国占了,九年以后灭亡。实际上,当时吴越的争霸,像现在一样,一个国家强大了,都有争霸的欲望,但是,中国当时真正的地理学概念,中国当时在那么大一块地方,62个国家,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一霸为主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弭兵大会以后,吴越的确想争霸,但是,弭兵大会以后的政治已经不是霸权政治。弭兵大会以后的政治是什么政治呢?实际上是封建制的垮台和官僚体制重建,很奇怪,弭兵大会以后,吴国和越国都信争霸,但是,整个政治发展的重力,却是晋国的垮台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