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猛虎出山
李斯和秦王政的彻夜长谈,决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但第一步如何行动,却在群臣之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有人主张先吃掉楚借以增加国力,同时解决侧背之忧;也有人认为应该先拿下韩魏两国,再进军赵齐,免得后方遭到袭击;但秦王政最终采用了李斯攻赵灭韩的建议,理由是赵国目前为中原核心,拿下赵国,东可取齐,北可攻燕,而赵国和楚国因有大河及长江的阻隔,楚想救赵并不容易,等于秦军侧背都有了依托。
魏国实力不足,秦军发动灭韩战争之际不敢轻易出兵相救;而赵国军力较强,在攻打韩国之时,定会感到唇亡齿寒,拼死相救。两国夹击之下,吃亏的只能是秦国。先攻赵,消耗它的军事力量,让它没法管闲事,之后的韩国就是手到擒来的了。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王动手了。
这一年,秦军在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大败赵军。次年初,秦将桓犄再次率军东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长子县西南),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两地,对赵都邯郸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赵国还不想这么快就成为秦的鱼肉,好歹自己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还可以和秦国对峙一下。大兵压境之下,赵王迂急忙将在北部边疆防范匈奴的名将李牧调回邯郸,命他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李牧率边防军主力在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正是高昂的时候,如果仓促应战,胜算极小,于是便采用筑垒固守、避免决战、拖垮秦军、伺机反攻的战术,拒不出战。桓龄认为,过去赵将廉颇曾以坚垒阻挡王龅的进攻,今天的李牧又是故计重施;秦军长途奔袭,不利于打持久战。于是他便率主力进攻肥下(今河北晋县),企图诱使赵军救援,等到他离开营垒后,便将其歼灭在运动战之中。
李牧对桓龄的那点小聪明知道得是清清楚楚,得知桓龋调兵攻打肥下时,只是冷笑了一声,压根没有做出举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也很干脆地拒绝了。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粮草辎重。
李牧判断,桓龄得知情况之后必将回军救援,便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l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龄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但也没脸回国面见秦王,只能如漏网之鱼一样逃奔到燕国去了。
秦王并不甘心就此承认失败。十五年,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今河北磁县境内),攻击邯郸城背面。赵王迁再次命令李牧率军抗击。
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便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赵将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远道而来的秦军难以抵挡赵军的攻势,此役大败。李牧见好就收,马上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此时的秦军已经得知北路军被击退的消息,料想很难取得胜利。两军刚一相接,便撤军退走。
此战为赵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经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但求自保,不敢奢望其他军事行动了。
两次攻赵的军事行动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秦国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消耗掉赵国的军事实力才是秦王政的真正目的。
于是,秦国便按既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场灭国之战竟然如此轻松写意。如果说秦赵之战打得惊天地泣鬼神的话,那秦韩之战可就只能等于和风细雨了。
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的实力是最弱的。自从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自立为王以来,韩国就没在其他六国面前抬起过头。可它又偏偏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此地伸往他处,那一横的黄河就穿韩而过,奔流到海。占此地者,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韩国完全可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韩国的实力还配得上战国七雄这个很有气势的称呼的话,那么这个地理位置对它来说就是非常有利的了。可偏偏它又是一个软柿子,又紧邻着如狼似虎的秦国,明摆着是其嘴边上的肉。以前秦国想要吃掉它的时候,还有赵、楚、魏等国替它出头对抗强秦,事后虽免不了要给他们一些好处,但韩王觉得,送东西给人和让人把东西抢走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虽然对比来看,从自己手中丢掉的其实也差不了多少。再加上秦国就算打了败仗,也多少能在韩国捞块地盘,而其他国家也时不时地拿韩国来发泄一下。因此,弱小的韩国在这个乱世之中其实扮演的是一个狼群中的羔羊的角色。
面对强邻,韩国不是也没想过办法。派郑国到秦国修建郑国渠,借此消耗秦国实力就是韩国人想出来的“好主意”。只不过此举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秦国虽然因此消耗掉了一部分人力和财力,但修建成功的郑国渠所换回来的却是无可比拟的丰厚财富。
然而秦王政并没有因为韩国人给秦国办了件大好事就对它另眼相看,反而将它作为了统一之战的试刀者。如果非要说郑国渠给韩国也带来好处,那就是该渠使韩国有幸成为中华帝国的第一个成员!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秦国故意挑衅,强行索要韩国地盘。由于赵国的军事力量处于崩溃的边缘,实在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韩王安只能被迫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企图以此来满足秦国,让这个贪心不足的邻居能够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秦王政本以为韩王能够拿出点男人的样子与自己打上一架,然后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接将韩国吃掉。没想到韩王却采取了鸵鸟政策,要啥给啥,弄得秦王政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此计不成,秦王政干脆就坡下驴,笑纳了韩王的孝敬。然后在同年九月,任命内史腾为南阳守,率军前往南阳接受该地。名为接手,实际上秦国却是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十七年,在秦王政的命令下,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成为了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统一的国家。随后秦国便在原来韩国的土地上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
拿下了实力最弱、同时又是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韩国,秦国统一的大幕拉开了。一头猛虎从山林中呼啸而出,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战栗。虽然这场灭韩之战并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它预示着一场腥风血雨即将降落在九州沃土之上。其余的五国,谁也无法在大统一的历史车轮下作出螳臂挡车的姿态,即使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赵将李牧,也在秦军的反间计下悲壮地死去!
赵国自毁长城
韩国一战即下,秦王政统一的信心立刻极度高涨。他看到了秦国那强大的实力,更看到了秦军不可战胜的铁骑。高坐在成阳宫的金銮殿上,秦王政仿佛看到了在秦军舞起的刀光剑影下,原本不可一世的六国君主噤若寒蝉,匍匐在地的身躯止不住地颤抖;他仿佛看见了,普天之下四海一家,而他,赢政,这个曾经被父亲遗弃的秦弃儿,是天下的主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此,天下的王族只有一个姓,那就是赢;天下只有一个王,那就是赢政!
按照原定的统一战略,攻占韩国后,就要对赵国或者是魏国进行统一之战了。然而是先攻赵还是先灭魏,秦王和李斯一时都拿不定主意。依照秦王的脾气,他肯定是想要早一点把赵国给打下来,因为被遗弃在赵国的痛苦经历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而也终将成为伴随他终生的心理阴影。
。但统一之战是不是儿戏,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要考虑,不可能由着秦王政自己的性子来。然而事有凑巧,就在秦赵番吾之战的第二年,位于赵国北部地区的代地发生了大地震,从乐徐(今满城函北)以西一直到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的数百里范围内一片废墟。
俗话说得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第二年,大地震之后的赵国又赶上了一个荒年,全国大饥,连赵王都吃不上肉了。一曲儿谣在赵国大地上悄悄流传开来:
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赵国的号哭正给了秦国笑的理由。秦王政当即下令,命大将王翦率兵攻打赵国!
肥、番吾两战,令赵军精锐丧失殆尽;连年天灾,又令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大军,赵王迁欲哭无泪。但作为一国之君,不管怎么样也要对全国的子民负责,至少在死后不能被列祖列宗骂为败家的混蛋。万般无奈的赵王只好再命李牧率起残余的军队和秦军作最后一搏。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亲率秦军主力部队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另一员秦将杨端和则率领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
李牧不愧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他和司马尚的指挥下,疲弱的赵军硬生生地将战争拖到了第二年,令王翦所统帅的虎狼之师久战无功。
身在秦国的秦王政早就想要把赵国打下,如今上天已经把这块肉送到了嘴边,但却久久难以下咽,怎不令他怒火中烧?气急败坏的他在朝堂之上是一脸的死灰色,看谁都不顺眼,就连李斯都被他找茬骂了个狗血淋头。那些大臣们更是在秦王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以后就再也说不了话了。
攻打赵国的王翦此时也是急得火烧眉毛。一个到了垂死边缘的赵国竟然久久难以攻下,实在有负自己的威名。这还是小事,若在赵国战场上耽搁太长的时间,势必会对日后的军事行动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秦军已经有些疲惫的苗头了,长时间下去,士气将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到那时,别说统一天下了,连赵国都未必能平定得了。
日忧夜虑的王翦认识到,赵军并不可怕,最难对付的是赵将李牧。这员赵国名将,在戍守边疆、抵御匈奴时就已名满天下,经历了这么多的战斗之后,已经熬成了精。以自己的能力,面对面的硬碰硬肯定玩不过这个老狐狸,因此只有使一些卑鄙的手段才能赢取胜利。虽然二人在交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情,但两国交兵,各为其主,私人的恩怨也不能提起,只能对不起李牧了。
想通了这一点,王翦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他想起了一个人。
秦王政二年(前245),赵国战事多次失利,赵悼襄王又想起了被他弃用的老将廉颇,于是派人去调查廉颇是否还能胜任要职。悼襄王的宠臣郭开一直对廉颇怀恨在心,因为他最擅长的是吹牛拍马,这就令生性耿直、嫉恶如仇的廉颇分外恼火,甚至曾在宴会上当面斥责过他。郭开时时都想找机会报复。由于当时的廉颇在赵国地位很高,郭开没有给老将军使绊的机会,只能一直忍着。如今机会来了,廉颇年岁已高,正好以此为由将他从高位上拉下来。
郭开暗地里给赵王派去调查廉颇的使者送了许多金子,让他诋毁廉颇。结果使者给赵王带回的报告是:“老将军虽然年岁高了,不过饭量还是很大,力气也不错,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的灵巧劲儿也不输给年轻人。不过,就在跟我说话的一会儿功夫,老将军就跑了三趟厕所,看来身体的某些部件还是不太灵光了。”
赵王一听这话,心里就有嘀咕,这时郭开又在旁边浇油:“两军对垒之时,廉老将军要是肚子又闹别扭,恐怕就不好办了。”赵王终于下定了决心。
这一席话,断送了廉颇的一腔报国之心,也断送了赵国的生存机会,此后赵国的军事实力走向了衰落。
王翦又想起了秦国间谍王敖曾在酒席宴上和他说过,郭开谗害廉颇之后,王熬曾问他:“你不怕赵国灭亡吗?”郭开的回答是:“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
利用好这个小人,王翦想,李牧一定会被赵王迁夺去兵权,这样秦军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于是,王翦命人准备好重礼,派一个灵巧的人趁夜色偷偷地潜入邯郸,谒见郭开,说明来意。
郭开见钱眼开,满口答应,第二天就向赵王迁进谗言,说李牧想要背叛赵国。
由于这一段时间来李牧紧守不攻,秦军也是围城不止,邯郸城内有些挺不住了。赵王正对李牧的做法有所怀疑,再听郭开这么一说,立时就信以为真了。他马上下令,撤销李牧、司马尚的统兵权,召回城内,改用赵葱和颜聚继续率兵抵抗。
李牧知道赵、颜二人都是无能之辈,把本来就已经很衰弱的赵军交到他们的手上,用不了多久,赵国就会沦陷在秦军的手中。因此,他坚决不服从命令。
这一违抗君命的举动令本就对李牧有所怀疑的赵王更加疑心。见软的不行,赵王就来硬的了,派人将李牧和司马尚抓回了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