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02

第2章 被埋葬的童年秘密(1)

五十金奠定帝国根基

建立起大秦帝国的秦始皇已经在骊山陵中沉睡2000多年了。2000多年的时光让中国从落后的铁器时代发展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从皇帝至尊的封建集权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时代,其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已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然而,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受着骊山陵主人的困扰,直到今天,迷雾还未消散。有时造化就是这样地捉弄人,为了探求大秦帝国崛起与灭亡的秘密,人们不得不追溯到秦始皇出生之前的久远时光。

秦始皇的家族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地。秦襄公八年(前770),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所以被封为诸侯,此时秦才成为被人承认的诸侯国。从秦宣公九年(前677)起,秦国在雍(今陕西栎阳)建都近300年。

最初秦的领地位于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秦孝公元年(前361),刚刚继位的秦孝公不满这种窝囊的现状,他一心想让秦国的旗帜遍插神州大地。然而此时的秦国,因为连年的征战,再加上国内动荡不安,国力日衰,原属秦国的大片土地也被周围诸侯国夺走。

认识到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的秦孝公深感忧虑,他决心重振秦国雄风。

一面对周边苟延残喘的小国发动战争、兼并土地,以转嫁国内矛盾;一面对百姓施行仁政,同时广招天下贤才。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商鞅就借着这股东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商鞅本是卫国人,复姓公孙,名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后因在秦国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后世一般称他为商鞅。

商鞅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转变的战国中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狼烟四起。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代表各个政治势力的思想、学术流派都不甘寂寞,纷纷著书立说,四方游说,百家争鸣。商鞅就是在这种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的。

卫国虽然是个小国,经济却很发达。社会经济的发达,必然使政治发生变革,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就随之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李悝、吴起都出自卫国。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商鞅从小时候便萌生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念头,尤其注重李悝、吴起等人主张的循名责实、以功论赏、以罪行罚的“刑名之学”,并在他的老师尸佼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被称之为“法家”的学说,为他后来变法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卫国太小,留不下商鞅这尊菩萨,他便效仿李悝、吴起,到魏国去谋求生路。但魏惠王此时刚刚打败赵、韩联军,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根本不把年轻的商鞅放在眼里。

这时的秦国正好在招贤纳士,商鞅听说后,立刻收拾好行李,赶奔秦都雍城。

秦孝公二年(前360),商鞅来到了秦国国都雍城。经过一番周折,商鞅三次面见秦孝公,终于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推销给了秦王。三天三夜的长谈之后,秦孝公立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爵名),推行变法,并郑重宣布:“寡人得鞅,如鱼得水。今后一切事务都要听左庶长之命。谁敢违抗,与违抗寡人旨意同罪!”

升任左庶长没多久,商鞅就将第一部新法制定了出来,呈报给孝公。孝公二话不说,立即批准实行。商鞅担心下面的人不信任他,就先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在城墙上贴了张告示,说:“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赏金50两。”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50两赏金?”更有人直截了当:“这大概是左庶长拿我们开涮呢吧!”

众人都对这张告示嗤之以鼻,就是没有一个相信告示中的话去扛木头的。

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个敢吃螃蟹的跑了出来,说:“我来试试。”他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商鞅也没有食言,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澄澄的金子。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果然言必信,行必果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没过几天,秦国全国各地到处都张贴出颁布新法的布告。

这次变法的基本内容,一是在全国建立县制。县和奴隶主贵族的封邑不一样,它有一套完全直属于国君的政治组织和包括军备、军役在内的征赋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就等于解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人武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和军事力量。商鞅将许多乡、邑、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立41个县、每县设令、丞等官职来掌管全县的政事,官吏的俸禄由国家按等级供给,这就使官吏们必须听命于中央政府。

二是拓开“阡陌”和“封疆”。在奴隶制社会,土地是按照爵位一层层分封下来的,凡是分封到土地的人都有自己的封疆,而在封疆与封疆之间常常有空隙的荒地,这便是疆场。在封疆之内,土地按照井字形或田字形分割,其作用是便于计算地租,而那些纵横交错的地界叫作“阡陌”。商鞅规定:封疆、阡陌由当地农民开垦,并承认开垦者的土地所有权,然后按农民实际耕种的田地面积来规定赋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一颁布,立刻震动了全国,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农民眉开眼笑,立即着手开垦荒地,国家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而奴隶主贵族则百般抵制和抗拒,有的贵族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对此,商鞅早有准备。他下令全国,凡是抗拒变法的,不分高低贵贱,一律拘捕,几天之内便抓了3000多人。他下令取消这些人的户籍,统统发配到边境去当兵。商鞅通过这个手段搞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既大大挫折了那些反对新法的保守势力,同时又改变了边疆地广人稀的状况,这对于开发边疆、保卫边疆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次行动,商鞅再一次向人们表明了他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他个人的威望。

受老师鼓动,太子惠文君对新法提出种种非议。商鞅对此十分气愤:“新法之所以施行得不顺利,就是因为上边有人作梗!作为王位继承人,太子不可以加刑,可是听之任之,则又非法。”

商鞅去见孝公,面奏此事。孝公也感到这件事很棘手,考虑再三,决定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施以劓刑(割鼻)和刖刑(砍足)。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人们面面相觑,私下议论说:“太子违令,尚且不免处罚他的老师,像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从此,全国人心大定,新法很快推行了下去。

新法的顺利推行,使秦国几年之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国政治上得到巩固,经济也飞速发展,军事上也有了很大增强。当时,秦国城乡盗贼绝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过去许多荒山野岭、沼泽泥塘,都被人们开垦成了良田。在商鞅推行改革的头几年里,恰逢秦国风调雨顺,连续获得大丰收。农业的丰产丰收,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800里秦川,到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给人足的景象。秦国百姓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对新法交口称赞,就连那些比较顽固的保守派,在事实面前也转变了态度。

商鞅的改革给秦国带来了如此好处,令秦孝公十分高兴,对商鞅愈加倚重,提升他为大良造(官、爵名。战国时代之初秦国最高官职)、封商君。至此,商鞅手握军政、司法大权,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但商鞅并不满足,又打铁趁热地连续推出三项重大改革措施。

首先是力主迁都。他通过严谨调查,发现成阳地处秦国腹地,人杰地灵,是建都的风水宝地。秦孝公十年(前352)春,商鞅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迁都建都计划。

阅过奏章、审查了他的建都迁都计划之后,孝公频频点头,当即批准,并委托商鞅全权亲自督办,抓紧实施。

商鞅贴榜招贤,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调用了30多万民工,大兴土木,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气势非凡的大都城。

国都建成后,商鞅亲自组织并指挥了大规模的动迁行动。这次动迁的人数多达70多万。但从建都开始到动迁完成,仅用了三个月多一点时间,这自然得益于商鞅的能力和第一部新法的威力。

第二项措施是制定颁布了秦国的新的法律法令,史称秦律。在这些法律法令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垦草令》(又名《垦荒令》)、《开塞令》、《农战令》、《算地令》、《刑约》、《赏刑》、《禁使》等。

第三项改革措施是烧诗书,禁游学,加强对百姓的思想与文化的控制。商鞅为了减少人民反抗,鼓吹弱民、愚民,下令将凡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所谓异端邪说的书籍统统付之一炬,并禁止人们聚会,禁止私学,企图利用这一手段使百姓成为百依百顺的驯服工具。

商鞅的愚民政策是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政治主张。这种政策是新兴地主阶级必须建立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一样,它不仅对于此后的秦国,而且对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过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商鞅的两次重大改革进行得颇为顺利。这不仅是因为商鞅拥有过人的才干,更因为得到了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

商鞅的改革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得到了不打折扣的顺畅的实行,因此给秦国带来的改变是非常迅速而且明显的。经过治理,秦国彻底摆脱了危机,重新回到了最强势的强国行列。

就在商鞅志得意满之际,变故发生了——志在重振大秦雄风的秦孝公终于没能经受得住祖先的召唤,在一场重病后撒手西去了。

秦惠文王元年(前338),太子惠文君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商鞅与惠文王在当年推行变法之时结下仇怨,自知久在朝中于己不利,便假托老迈多病,回封地养老去了。哪知当初受过商鞅残酷打击的守旧派不肯就此放过仇人。他们纷纷跳出来,撩拨惠文王对商鞅的恨意,又诬陷商鞅企图逆反,终于使惠文王决心处死商鞅。商鞅预先得知消息,想要逃走,结果没有惠文王腿快,被处以车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悉数处死。一位功在当世、利及千秋的改革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商鞅在秦国施行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原来处于落后地位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商鞅变法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商鞅死于非命,但从那50金开始,他的变法便已经深入民心,使得他的改革措施得以延续不变。

商鞅之后的秦国尚不具备独立对抗其余诸侯的实力。见秦国通过变法走上了富强之路后,其他诸侯也相继开始了变法的过程,虽然没有秦国快,但也落后不了多少,这样一来,秦国统一天下困难重重。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国在等待,等待着一位铁血君王的诞生,祖先的渴望,历史的重任,将在他,秦始皇赢政的手中成为现实!

投机阴谋的牺牲品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并没有等待多长时间,仅仅距商鞅死后80年,秦始皇便降生了。而一段历史谜团,也随着秦始皇的降生而开始困扰着后世。

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的生命中有两个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他的母亲子楚夫人赵姬,另一个便是吕不韦了。秦始皇的大多数秘密,就系在这两个人的身上。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秦国太子死在了魏国,秦昭王开始为王位的后继之人犯愁。昭王儿子不少,但真正成器的不多。头疼了两年之后,昭王决定依照传统,让次子安国君公子柱顶了长子的位置。按照惯例,当了太子的安国君也要立储。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但由于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是继已亡的原配夫人之位成的正夫人,虽然她自己没有子嗣,却也决不允许其他女人借助被立储的孩子的势力爬到自己头上。尽管安国君感到这样拖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但耳根子软的他在宠妃面前也感到无可奈何,只得暂时将此事搁下了。

在安国君的20多个儿子里,有一个叫异人的,排行不上不下,又由于是安国君的侧妃夏姬所生,根本得不到宠爱,被送在赵国做人质。而秦国压根没把这个人质放在心上,屡次攻打赵国,使得赵国人对异人很冷淡,根本不加礼遇。走投无路的异人也只能过着凄凉的生活。

战国时期的赵都邯郸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有点实力的商人都来这里淘金,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大贾(大商人)吕不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个偶然的机缘,正在邯郸做生意的吕不韦见到了异人。当时的异人早没有了身为王室成员的高贵,破车瘦马是他的出行工具,粗茶淡饭是他的日常三餐,风雨无阻是他的居住条件。走在大街上,失魂落魄的异人很难被人同秦国王子联系起来。而商人吕不韦却凭借着他那过人的投机眼光发现了这块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