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斯已经心动,赵高就继续说:“大公子扶苏刚毅果断,威望很高。他一旦即位,势必任用蒙恬为丞相。就我所知,秦朝的官吏凡免官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找个借口杀掉。您能逃脱这个结局吗?”李斯还是继续保持沉默。
赵高又说:“我做胡亥的老师,已有多年,从未发现过胡亥有什么过失。
胡亥为人忠厚,聪明伶俐,能礼贤下士,全国之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好的人了。让胡亥即位,不是很好吗?”
李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视官位如命,但到底还是怕胡亥即位会祸乱国家,他对赵高说:“我本是上蔡的一个百姓,蒙先皇垂青,得以效劳于先皇,我做侯爵,子孙也都做了大官。陛下把如此重大的责任交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他呢?况且前车可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废了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君,结果弄得三代不安,混战长达20年;齐国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结果公子纠被杀。殷朝的纣王杀了比干,结果落得国破家亡!上述都是亲人相残以至香火断绝的例子,秦国怎么能效法呢?”
见李斯还有些犹豫,赵高就进一步晓以利害:“世事是变化无常的,前朝的例子在今天不一定都完全适用。当今之事,如果能上下一心,就可以长久,如果能内外协力,事情就可成功。您如果听了我的话,就可世代封侯,传之久远,您本人也会有孔子、墨子一样的声誉。如果不按我的意思办,您必定会祸及子孙。会办事的人可以因祸得福,不会办事的人会因福得祸,事到如今,您怎么还不明白呢?”
李斯沉吟良久,终究官迷心窍,舍不得丢掉手中的权力,思来想去,也只有赵高的提议可以让自己保住位子,于是只好顺从。
关于秦始皇之死,历史上是一个疑点。有人以《史记·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记载为据,认为秦始皇死得蹊跷,是古史上的谜案。其理由是:秦始皇并不像历史上有些封建帝王那样体弱多病。查诸史籍,未发现他患有暗病宿疾的记载,他的身体一向健壮。突出的例子是,荆轲行刺时,他在惊慌中还能挣脱衣袖,绕着柱子逃跑,始终没让荆轲追上。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才50岁,并不算衰老。在平原津得病,又走了140多里到沙丘;在沙丘平台养病时,还能口授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明他当时思维清晰如故,似非患有致命急病。总之,以秦始皇的体质与当时的情况看,还不至于在沙丘一病不起。值得注意的是,沙丘宫四面荒凉,宫室空旷深邃,相传原是殷纣王豢养禽兽之处。战国时,赵武灵王因庇护叛乱的长子章,被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于此,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可见其地与外界隔绝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之中,发生不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种种迹象推测,宦官赵高弑君的可能性很大。赵高原本是赵国贵族,当年秦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坑杀40万降卒。赵高从此沦为奴隶。他的父亲兄弟皆战死沙场,母亲被卖到秦国做奴婢后受尽屈辱而死。
他则幸运地被送入秦宫做最低级的苦役。
这对儿时享尽荣华富贵的赵高来说,刺激是何等巨大。在秦宫,他受尽了各种欺凌,遭受了很多非人的磨难。从这时起,他的心里,就已经暗暗植下了灭秦大志。
但要灭强秦,谈何容易!六国合纵也不过大败而回,何况他只是个秦宫杂役,手边既无一兵一卒,也无任何关系可依仗。如果是一般人,在牢骚一番后,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但赵高不是普通人,长期在磨难中长大,他很早就懂得怎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去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很快,他就摆脱了杂役工作,转到文书部门处理文字事宜。他开始了解秦国历史,并读了很多关于秦王朝的书籍。尤其对于秦国的法律,几乎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他将来的复仇做打算。
由于他的能干,不少人对他另眼想看。他在秦宫中名气渐响。然而,这样的生活乐并不能减少赵高对秦朝的仇恨。报仇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时时刻刻小心而又执著地等待复仇的机会。可是像他这么一个奴隶升上来的小文书,是根本没任何机会接近秦宫的最高权力机构。如果不能进入这个圈子直接和秦始皇打交道,复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赵高只能等待。但他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更为积极。他在秦宫中的工作越发努力,获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也许是赵高能干之名确实很大,秦始皇开始注意到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此时六国尚未统一,秦始皇对人才的聘用还是比较开明的。于是,便有用他之意。但听说他是来自长平战役的赵国幸存者,很有些放心不下。就放出风声,大意是除非赵高肯做宦官终身事秦,否则永不录用。在当时,只要做了宦官,那就表示和以前的关系全部断绝,等于重新做人一样。
这下,摆在赵高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如要进入秦宫最高机构,必先引刀自宫;二是珍惜身体,继续安享悠闲生活。为了报仇,赵高选择了第一条路!
接下来的20年里,赵高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对秦始皇表面上的无限忠诚,坐上了宦官之首的位置。
这段历史记载在清代赵翼所著的《陔馀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中:
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
此外,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据说,赵高曾犯大罪,蒙毅按律定罪,判其死刑,后因秦始皇过问方得赦免。当时,蒙恬威震匈奴,蒙毅位至上卿,一为武将任外事,一为文臣主内谋,不仅深得秦始皇信任,还为公子扶苏所倚重。一旦扶苏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将更加巩固。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既恨又怕,如要摆脱来自蒙氏兄弟的威胁,必须设法阻止扶苏即位。这样,赵高惟有投靠秦始皇最宠爱的第十八子胡亥,因为胡亥是除扶苏外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以胡亥来对抗扶苏,这是赵高蓄谋已久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时刻都在寻机除掉扶苏和蒙氏兄弟。
始皇在沙丘养病,给赵高提供了一个谋杀的机会。秦始皇病重后的诏书已经摆明了是想要扶苏继位。赵高明白,此事有关自己的生死荣辱,须当机立断。当时秦始皇身边仅丞相李斯在侧,而李斯私心重,容易控制,其他侍从均是赵高安插的同党。还有,以赵高当时的处境看,也只能出此一招,别无选择。
秦始皇这次出巡,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可能是赵高的计谋。因蒙恬当时正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
赵高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个绊脚石。
秦始皇口授诏书给扶苏时,赵高参与其事。诏书封好后,赵高却扣压未发,欲找机会说服胡亥和李斯,矫诏杀扶苏。但诏书不能扣压太久,万一始皇病情有起色,得知诏书未发,赵高就获死罪。万一秦始皇弥留不死,李斯又未被说服,反而向秦始皇告发,赵高也要被杀头。所以,只有在劝说李斯之前杀了始皇,才能万无一失。始皇一死,就不怕李斯不就范,也不会有人追问诏书的事了。可见,赵高在扣压诏书的一刻起,就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秦始皇之死,疑云重重,连司马迁也不能轻下定论。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借赵高之口说道:“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
然而秦始皇真的是死于赵高之手吗?从情理上分析,赵高弑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都存在,而秦始皇是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历史上的秦始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身强力壮,从史籍中对他相貌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蜂准”、“挚鸟膺”、“豺声”,这就是说秦始皇长着马鞍形的鼻梁、鸡胸脯、还有严重的气管炎,这些都是在当时来说足以致命的疾病,所以体质较弱。他在生活上荒淫无度,为人又刚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120公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上出巡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生病,导致暴死。
至于荆轲刺秦时,秦始皇表现不俗,也可以给予合理的解释。当时的他年仅34岁,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再加上人在危急之中,往往会激发出身体的潜能。就如同前些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母亲救子事件:当小孩在六层楼的窗口落下时,做母亲的从100多米外冲到小孩将要摔到的地方,牢牢地接住了孩子,事后再重复这一动作,却怎么也做不到了。当时的秦始皇和这位母亲的处境一样,更何况还是为了自己的性命!
秦始皇沙丘驾崩时确实是年仅5l岁,按现在的平均寿命来说,51岁正是壮年时期,谈老是会被人笑话的;但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替下的时代,5l岁可以说是高龄了。据统计,当时的人们平均寿命只有40来岁(自然死亡)而已。另外,中国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分别是:秦朝帝王36.5岁;汉朝帝王37.1岁;晋朝、南朝(宋、齐、梁、陈)帝王37岁;隋唐五代帝王47.7岁;宋元帝王46.5岁;明清帝王46.5岁;换句话说,我国自秦朝到清朝的帝王平均寿命只有39岁!而秦始皇51岁崩逝,已经高出这个平均值了。综以上因素来看,秦始皇自然死亡之说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赵高有没有弑君的可能呢?也可以通过分析来加以判断。当时的秦始皇已经陷入弥留之境,身边的御医、宦官以及服侍者肯定不是少数,赵高没有弑君的机会。当时的他只不过是个秘书,手中没有实权,不可能将这些人全部灭口。但只要有一个人看见,赵高弑君的阴谋就必将败露,如被扶苏、蒙毅或蒙恬得知,别说富贵、复仇之类的事,就连脑袋也无法保住。赵高是个聪明人,他不敢如此铤而走险!
至于诏书扣押不发,则很可能是出自秦始皇的授意。当时秦始皇只是病重,什么时候会死他自己也不清楚,一旦诏书交到了扶苏手中,在蒙恬、蒙毅的帮助下,他很可能会先自己一步赶回成阳,继位称帝,到时自己这个老子的地位往哪摆?秦始皇疑心极重,自己儿子也不敢相信。等到弥留之时,秦始皇已经是口不能言了,因此给赵高留下了篡改遗诏的机会。
由此来看,秦始皇自然死亡之说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李斯二人将昏庸混账的胡亥推上了帝位,大秦帝国的坟墓,就在这里被赵、李二人联手奠基;大秦帝国的太阳,就在这里走向了西山!
大秦帝国的黄昏
说服了李斯之后,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伪诏责备扶苏在边地没有建功,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皇帝用民太苛,并因不能归朝重当太子,日夜有所怨言,赐剑自裁。蒙恬与扶苏日夜相见,应当对扶苏的怨言有所知晓,但他既不纠正扶苏的错误,也不将扶苏的言语上报给陛下,为臣不忠,赐死,大军交由裨将王离率领。之后,用上传国玉玺后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到上郡交给扶苏。
侍者到达上郡后,扶苏和蒙恬开中门迎入,摆设香案跪听诏命。
宣读诏命已毕,使者将诏命交与扶苏,三人交谈了一会儿,扶苏含着眼泪送走使者,派人安顿他及从人到驿站休息。
使者临行神情严肃地说:“希望公子能善以自处,让下官可以早日复命。”
扶苏还没说话,蒙恬却在一旁说了:“末将奉诏将兵权交裨将王离,交接得花一段时日,贵使奉命代护军一职,也得费点时间向公子请益,诏命既已送到,扶苏公子和我自会善自了断,贵使不必急在一时。”听蒙恬如此说,使者当然知道他是在拖延时间:想跟扶苏商量。他虽然感到生气和不耐,但是赤手空拳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也不敢发作。只能故示大方地说:“那下官就静待听取公子和蒙将军的回音了。”
走进内室,扶苏放声大哭,准备拔剑自刎。蒙恬连忙夺下剑,劝说道:“皇上在外,派末将带领30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将天下的重任委托在公子与末将的身上了。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捧这一份真假莫辨的诏书,万一是假,公子却依诏自尽,能对得起陛下吗?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
扶苏长叹一声,对蒙恬道:“你不用劝我了,‘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我既是子,又是臣,如今父皇有命,还要请示什么?”
话毕,扶苏面向咸阳拜了三拜,随即横剑自刎。
蒙恬抱着扶苏的尸体号啕大哭,连使者来到面前也全然不知。
使者看了一眼扶苏的尸体,冷冷地说:“扶苏公子已经上路了,蒙将军还不抓紧时间吗?”
蒙恬站起身:“诏书真假难辨,恕蒙恬不敢从命!”
“这是皇帝的玉玺之印,难道蒙将军连这个也不相信吗?我看,传说中英勇无敌的蒙大将军也是个怕死鬼啊!”
蒙恬勃然大怒:“我蒙某人一生浴血,纵横沙场,鬼门关里也走过几个来回,难道还会怕死?我死也要死个明白,决不能死得糊涂!”
见蒙恬动怒,使者心底顿时升起一股寒意。他不敢逼着这员虎将自尽,只能将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今甘肃东南正宁)。
得知扶苏已死,蒙恬被拘,亡秦三人组兴奋异常,当即抓紧时间归国,扶胡亥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