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35

第35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7)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两、三千年前,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与贵族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像,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2000年多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人类军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军队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荣誉的标志。那么,2000多年前的秦军实行军衔制了吗?

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这支2000多年前的军队,他们的发式、帽子和装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跟军衔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着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秦军军官又是如何划分级别的呢?

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板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会是军官吗?

参照史书记载,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这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他们的权利是主管一辆战车。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这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界于都尉和驭手之间的是这些军官,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关于秦军的内部编制,兵马俑揭开的谜团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至今仍然无从知晓。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它的组织和管理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军队了。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要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

这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士兵和军官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按照道理,这儿应该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可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虎符。

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

关于兵马俑的秘密似乎已经水落石出了,但在1996年6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几名学生来到秦始皇陵实习,很随意的一铲中却似乎有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在这一铲的泥土中,隐约有一些红烧土与木炭灰的痕迹。红烧土与木炭灰是考古工作的指南针,它们是高规格陪葬坑的标志,这里地下是另一处兵马俑坑吗?

经过漫长的勘探工作,考古人员精心地挖开了一个153平方米的小坑,令他们大为不解的是,这个坑内并没有兵马俑,而是摆满了数以万计的石质盔甲,这是什么样的墓藏坑?坑内为什么只有石甲而没有人呢?

从坍塌的坑边看,这些石甲衣与兵马俑的排列方式一样,都是每四件一排,样式也与兵马俑相同。这是十分有趣的发现,难道说,这些甲衣是为埋在不远处的秦俑做的么?但是,秦俑是死物,它们怎么能自己穿上甲衣呢?

这个考古发现迅速传遍了全中国,于是,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秦始皇的身上。

始皇帝要万年长生,在首都成阳,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但是秦始皇却要为自己注定的死亡去做其他准备了。如果不能求得今世长生,那就只有经营来世轮回。

《史记》中记载的巨大陵墓就是秦始皇经营来世的最好证明,可是,人们已知的发现会不会只是陵墓的一部分呢?石甲衣又有什么用途呢?

首先,考古人员希望找到甲衣的制作方法。

现代的切割手段最小可以将石片切至0.5公分厚,可是,甲衣上的石片大多只有0.3公分的厚度。古人不可能对石甲进行大批量的机械加工,要想做出石甲,只能一片片地用手工磨制。

解决了甲片的制作,考古人员还有一关,古人是如何在甲片上打孔的呢?这种石灰石材质极脆,在打孔中十分容易碎裂。只有不断的浇水,才能保证顺利工作。三名考古人员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件600片甲衣的制作。于是,人们计算,如果这10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内全部为石铠甲,那么至少需要3600人干上整整一年。

石甲完全由手工磨制而成,一位工匠做这样一件甲衣,大概要用上近一个月的时间,可是,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与物力去制造没有实战用途的甲衣呢?结论只有一个,这些石甲衣与兵马俑一样,只是秦始皇陵墓的冥器。

有专家推断,兵马俑是始皇帝的地下军团,而石甲坑正是这个军团的武备库。用8000陶兵陶马做护卫,以上万件石甲衣为武备,自人类抒写文明史以来,再没有那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大的手笔,在地下埋藏这样一支绝无仅有的陪葬军队。

然而,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考古学家认为,这8000兵马面向东方,随时准备出击。如果西方六国的君主在阴间反抗秦国,这些军队,将用来与叛军进行决战。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可以在死后一统冥界,在阴世间做千秋万世的皇帝。

武士与甲衣,构成了秦始皇陵的地下武装。但是,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地下陵墓,就只有军队与武备吗?人们深信,秦陵的秘密还远不止此。

一座特殊的陪葬坑在2000年6月的被发掘使秦陵的研究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座地坑的墓道内摆满了陪葬战马的尸骨,主室是与实物等比例大小的房间,除了宽敞的大厅外,一侧还备有厢房。考古人员对这些出土的陶俑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另他们大为不解的是,出土的12个陶俑没有一位是身穿铠甲的战士,他们头戴长官,衣袖翩翩,双手都笼在袖中,腰带下似乎还挂有一些小器件。这些小物件是做什么用的,这个陶俑的穿着为什么与兵马俑相差的如此悬殊呢?

难道说没有铠甲就一定是文官么?他们会不会是秦始皇的仆从呢?他们是秦陵第一次出土的文官陶俑,这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意义重大。要想了解这l2个陶俑的含义,首先需要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官?

答案就在坑底,这些铜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钺在秦朝是一种法制和强权的象征,在当时,持钺者应该掌司法。经过修复,其中两个陶俑恰好露出持钺的架势。原来,这里是秦始皇的司法机关,12陶俑是各司其职的司法官员。

近年来的不断发现一次次震撼着考古人员的心灵。内城之中出土的铜车马为帝王出巡所用,百戏俑如同娱乐场,内外城之间的珍禽异兽坑就好比宫廷苑囿,而远离宫城的兵马俑正是保卫京都的禁卫军!

兵马俑是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的守卫者,它们沉默了2000多年,并且将永远沉默下去。它们是一群最忠诚的卫士,它们在等待着,等待着千古大帝秦始皇苏醒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有到来的可能,那么又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铁血时代将在始皇帝的一声号令下拉开帷幕。只不过,这样的情形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想像中了,而这群秦始皇的卫士们,也只能永远地等下去。

就如同兵马俑等待着秦始皇的复活一样,我们也在等待着大秦帝国的密码最终被完全破解的那一天。也许,秦始皇和他的伟大帝国永远不会向我们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但只要我们积极地在探索中等待,并享受等待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启迪,就足够了!

大秦帝国那重重密码,今天,仅仅破解了零星几个而已,让我们一起等待未来真相最终大白的那一天……的如此悬殊呢?

难道说没有铠甲就一定是文官么?他们会不会是秦始皇的仆从呢?他们是秦陵第一次出土的文官陶俑,这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意义重大。要想了解这l2个陶俑的含义,首先需要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官?

答案就在坑底,这些铜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钺在秦朝是一种法制和强权的象征,在当时,持钺者应该掌司法。经过修复,其中两个陶俑恰好露出持钺的架势。原来,这里是秦始皇的司法机关,12陶俑是各司其职的司法官员。

近年来的不断发现一次次震撼着考古人员的心灵。内城之中出土的铜车马为帝王出巡所用,百戏俑如同娱乐场,内外城之间的珍禽异兽坑就好比宫廷苑囿,而远离宫城的兵马俑正是保卫京都的禁卫军!

兵马俑是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的守卫者,它们沉默了2000多年,并且将永远沉默下去。它们是一群最忠诚的卫士,它们在等待着,等待着千古大帝秦始皇苏醒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有到来的可能,那么又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铁血时代将在始皇帝的一声号令下拉开帷幕。只不过,这样的情形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想像中了,而这群秦始皇的卫士们,也只能永远地等下去。

就如同兵马俑等待着秦始皇的复活一样,我们也在等待着大秦帝国的密码最终被完全破解的那一天。也许,秦始皇和他的伟大帝国永远不会向我们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但只要我们积极地在探索中等待,并享受等待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启迪,就足够了!

大秦帝国那重重密码,今天,仅仅破解了零星几个而已,让我们一起等待未来真相最终大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