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09

第9章 战国时代的铁血君王(3)

该书特别注重吸取儒道两家的学说,对法墨两家的观点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杂家的代表作,说它是“杂家”,因为它是集百家之长于大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调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观点。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为秦朝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的。这是在韩非之前进行的一种统一思想的试验,为日后的思想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吕不韦的努力虽然在当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作为(《吕氏春秋》的历史任务,并没有结束干先秦,而是开启了两汉思想统一之门)。再者,若不是吕不韦居中策划,子楚还要在赵国过着人质的日子,哪敢奢望以庶出之子的身份继承王位?更不用说把位子传到秦王政手中了。如果说这都不算亲,那除了是秦王政的亲生父亲外,恐怕没有更亲的了。

然而秦王政将这份功绩全然抛弃,直接指责吕不韦对秦国毫无贡献,反而从秦国手中捞取了大量的好处。短短30个字,可谓是字字如刀,直扎在吕不韦的心窝里。

秦王又想到,如果就这样直接把吕不韦杀掉,肯定会引起那些与吕不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者的不满。自己亲政不久,这些人暂时还得罪不起,因此没有把话说得那么露骨,只是把吕不韦及其家人发配到四川去。剩下的,就看吕不韦的悟性了:他要是还有点头脑,秦王就能取得想要的结果;要是他不开窍,那也没关系,四川之地是穷乡僻壤,人烟稀少,他吕不韦有再大的能耐,也没办法以光杆司令的身份与秦王对抗。到那时,姓吕的已经是嘴边上的肉了,想什么时候吃掉,只看秦王的心情如何了。

秦王的书信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吕不韦在河南的家中,送信者只说了一句话:“大王希望文信侯能够妥善处理。”

话已经说得很明确了,秦王的意思就是要让吕不韦自行了断。

如今的吕不韦早已没了当年指点山河的颐气:权力被彻底剥夺,产业又被全部充公,剩下的只有这些见风使舵的门客和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个人财产。天下之大,吕不韦已是无路可走。虽然他还有机会逃往国外,但天下大势已经决定了不久之后,秦国就会横扫六国。到那时,吕不韦将死得比被五马分尸的姆毒更惨。

当夜,月色如水。

吕不韦独自坐在书房之中,用手轻抚着那卷(《吕氏春秋》。当年书编成之后,他曾将该书放在成阳闹市之中,书上悬起千金。他极为自信地宣称,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为这本八览、六论、十二纪、长达20余万字的《吕氏春秋》修改增删一个字,就可以将这千金取走。其结果当然是这千金还是原封未动地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吕不韦苦笑一声,推开书,站起身来。编了这么多年的春秋,自己还是不懂春秋。当年的越王勾践手下的谋臣范蠡,其功绩不知要大自己多少倍,但勾践功成之后,他便及时抽身引退,荡舟西湖,避免了日后的兔死狗烹,最终成为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而自己呢,本是一代巨商,却非要投身政界,而且随着权势的日益增加,野心也随之膨胀,终于到了令国君忍无可忍的地步,导致了如今这个下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吕不韦打开一个隐藏在墙壁夹层里的柜子,从里面拿出一瓶酒,斟上满满的一杯。事到如今,该恨谁呢?恨秦王政斩尽杀绝?自己要是坐在那个位置上恐怕做得更绝;恨姆毒愚蠢混账?撂毒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此事,秦王政也会找其他理由铲除自己的。在秦王政眼里,自己是他最大的拦路虎,只有将自己置于死地,秦王才能安稳。

吕不韦摇了摇杯中的酒。

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杯酒里了,是功是过,是对是错,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论了。

吕不韦拿稳杯,一饮而尽!

夜已深了,万籁俱寂,只有桌上的灯台在摇晃着鬼魅般的光芒。

吕不韦死了,怎么处理吕不韦遗留下来的党羽又成为了秦王为之挠头的问题。吕不韦就像是一个榕树,不仅干粗枝壮,其根系更是错综复杂。树虽然倒了,但根还在,如不尽早将之铲除,其后患无穷。如若要采取激烈手段,好处是不浪费时间,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清理掉这些残根,不让它们再有时间长出新根来;但害处是这些根和整个秦国的各阶层都已纠缠在一起,一不小心,轻则伤害某部分的国家利益,重则可能动摇国本,给各国诸侯带来趁机入侵的机会。

用缓和的办法呢?好处是可以防止前述的害处,但毛病是出在可能旧的未去、新的又蔓生出来,斩不完理还乱,永远没有清理干净的一天。

第二天的朝会上,秦王政颁布了一道命令:“如今叛逆缪毒已受刑,文信侯吕不韦也因害怕连坐而饮鸩自尽,反叛案已经告一段落。为避免人心继续不安,表示寡人宽容,允许有罪之人改过向善,先前那些不知情或被迫从逆而被流放到蜀地者,准予赦免其罪,回归原籍!”

此令一下,顿时人心大快,纷纷赞称秦王圣明;那些被赦免的人更是感激得五体投地。

如此不费一金一银之举,让秦王政在国民心目中的威望猛然升高。

然而秦王政虽然做出了赦免有罪之人的决定,但他还是对眼前的局势放心不下。经过一番酝酿,又一道命令从他的口中发布了出去。

秦国,重又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决定帝国命运的风波

吕不韦饮鸩自尽,秦王政去了心头大患;面对磐毒反叛案遗留下来的问题,进退两难的秦王政选择了宽容。这是生性多疑的赢政继接回母后之后第一次的大度,但他很快就为自己的选择感到了后悔。

吕不韦畏罪自杀后,他所养的门客冒着被砍脑袋的危险,瞒着朝廷,私下里将吕不韦风光大葬。送葬的和之后前去祭墓的,竟然达到了数千人之多。

眼见成了一堆枯骨的吕不韦还是一只百足之虫——虽死而未僵,其余毒仍在阻碍着秦国走向正轨。

贵族、大臣们养门客在战国时期蔚然成风,“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都以礼贤下士、拥有数千门客著称。

在那个时期,门客是一股可资利用的政治势力,“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史记·春申君列传》),借助门客的力量来争权夺势,是这群吃饱了没事干的贵族大臣们真正的目的。

吕不韦贵为“仲父”,很长时期内是秦国的实际主政者,自不能免俗。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吕不韦正是鉴于战国四公子的成就,才用重金招贤纳士,使得其门客达到了3000人之多。曾把异人当作“奇货”的吕不韦罗致如此多的门客,显然出于政治投机和博弈的需要。而且吕不韦千金一字著春秋的嚣张气焰,更令秦王政无法无动于衷。门客一旦变成卿大夫的私人势力,只知人主而不知君王,便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而且门客中还包括刺客。

人主支付更为优厚的报酬,关键时刻把他们作为杀手锏抛出,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专诸、豫让便是这类“死士”。仅凭这一点,秦王政也必须采取行动了。

另外,在秦王政元年,吕不韦接受了韩国的建议,让“水利工程师”郑国来主持修筑一条人工运河。该运河从雍地云阳县(今泾阳县云阳镇)西南25里起,至中山西郊瓠日(今泾河瓠口)止,傍北山而开渠,东引洛水,全长300余里,可灌田地无数。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来显示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韩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不韦当年就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然而韩国此举却大有深意。早在秦武王四年(前307),秦军就打破了函谷关,兵锋直指韩国。虽然身背六国相印的苏秦提出了合纵的构想,但只求自保的六国仍旧是朝秦暮楚,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铁骑,只能做着无谓的抵抗,韩国就是这种局面最大的受害者。

成了惊弓之鸟的韩国尽管数次迁都,也避不开秦军的锋芒,反而丢掉了大片的土地。尽管韩军战斗力也很强,有“强弓劲弩皆在韩出”、“天下宝剑韩为众”的说法,然而,在强秦进攻下,韩国被真正打败了,将士尸横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