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12

第12章 第3日: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自我启迪与淘汰(1)

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禅宗公案:

一名山僧到宗旦大师处去参禅,顺道采了一枝白色的山茶花交给寺内的小僧,让他转给宗旦大师。

不料小僧不走路不小心,把洁白的花瓣碰落了一地,小僧心里虽然害怕,但仍然老老实实地把落花交给宗旦大师,并承认自己的过失。

宗旦大师闻讯马上请山僧进茶房品茶,并没有对小僧多加责怪。

小僧见到来访的山僧,把不小心碰落花瓣的事情,也对他说了。来访山僧直道:“可惜,可惜。”心想山僧虽贫,但只想送花以表我崇敬之意,想到此难免懊恼,却也无可奈何。

山僧应招,进到大师的茶房内,环顾四周,他一眼就发现插在花瓶里的一根光秃秃的山茶花枝。原先绽放的花朵已不见了,而在枝下的茶几却整齐地放着白色的落英,山僧顿时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大师却对他微微一笑。

管理禅悟:

对落花的尊重并不亚于对人的尊重。对生活采取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正是禅的精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禅宗的修行也要重视从小事着手。智慧的修行,虽然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如果把修行落实到实处,却是在一天中的分分秒秒。见地要正确高远,而实践总要在最基本的地方开始。所以,以禅的精神看来,这就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要义,这也是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准则。不但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更要有把高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勇气。

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在落实上,管理者要对此做出谨慎的思考和细致的安排。但是,有许多管理者表面上很有气魄,但往往执行不力,落实不细。管理者通常处在一种“大概”、“也许”的模糊状态,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这正是酝酿危机的温床。

事实上,管理者都已经非常清楚,企业从战略面、大方向上的角逐,大都很难以赢得明显优势;很多领域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大量财力、人力的投入,往往只为了赢取几个百分点的利润,而某一个细节的忽略却足以让有限的利润化为乌有。

要把管理工作做好,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人手。佛家说:“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小的事物构成的,尽管许多东西微若沙砾,但是,它却包含了大干世界的一切要素。

综观中外许多管理者的成功,往往主要是管理者始终认真对待细小的事情,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始终。托尔斯泰曾说过: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管理者的价值就在于不轻视小事情,管理者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海尔集团“严、细、实、恒”的管理风格,把管理问题控制解决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逐步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消除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死角。大大降低了成本材料的消耗,使管理达到了及时、全面、有效的状况。

而许多管理者习惯于大而化之,总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成大业若烹小鲜,企业往往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沈阳飞龙集团大起大落的原因,不在于公司规章制度不细、不严,但往往说在口上,定在纸上,钉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

二、雄鸡报晓绝处逢生

禅宗公案:

雪潭和尚拜师棠林和尚,总是没有悟道。

寺中有一僧名萨门,给雪潭出了个主意:“如果你拿棒子打师父一顿,你就悟道了。”雪潭求悟心切,真的拿根棒子朝棠林便打,和尚一把夺过棒子,喝道:“大胆狂徒!”

和尚坚决要惩罚雪潭,萨门忙为雪潭解难道:“望师父念他求悟心切,暂且饶过他,七日之内,我来教训他。”师父应允。

萨门又对雪潭说:“只有七天,除非你能开悟,否则,我也救不了你。”雪潭只好专心坐禅,以求开悟。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到了第七天的晚上,天已经快亮了,雪潭的心里仍然一片混沌,于是他走到楼上,倚在栏杆旁,意欲自尽。

就在这时,忽闻雄鸡高唱,破气惊天,雪潭跌坐于地,豁然大悟。

管理禅悟:

雄鸡报晓,绝处逢生,事情的解决往往在最后的一刹那。所以,人不要过早绝望。禅的修行,是一种方便究竟的法门,需要禅修者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也就是禅法所提倡的上根利器。尽管如此,很多非常具有智慧的修行者,也会发生很多问题。但是,禅是欢迎问题的。参话头可以说是禅的又一种修行的方法,话头就是对于自身的审问,答案在禅的修行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你在回答这个所谓花头时,所获得的其他感悟。有时这些感悟往往比回答话头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重要。管理上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发现不了问题,有时问题一旦爆发,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做的都是些亡羊补牢的补救工作。

参禅悟道,需要修行者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修行者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达到某一个程度时,修行自然登上一个新的境界,浑浑噩噩,绝难有所成就。

管理者时刻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警觉的眼睛,不要因为我们每天所遇到相同的环境,而丧失了管理者的敏锐性。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管理者应该时常扪心自问,自己在观念上是否还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管理工作还有没有改进的可能?这就叫做管理者的问题意识,也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管理者必须具备对于现状的批判精神,并且根据其判断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

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管理工作就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但是,管理者在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是企业本身所固有的问题。这些固有的问题存在于企业的根本方针上,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没有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因为企业的基本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如果需要调整,往往会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必须谨慎对待。

亡羊补牢的工作也许是管理者日常最多要做的工作,但是,管理者必须建立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在问题发生之前避免问题。因为问题总是不同程度地破坏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有很多管理者缺乏发现问题的自觉性或眼光,从而导致问题一再发生,而迟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样就使管理工作十分被动,效率低下,给企业造成许多损失;有时候,体现为发现问题,解决能力差,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有时候,管理者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管理者品质发生问题;有时候,是由于管理者缺乏远见卓识,思想意识陈旧,这都是管理者容易发生的管理误区。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管理者的能力所造成的,而是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实践的推移,管理者发生的思想意识退化造成的。

管理者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企业发生问题的先兆,时刻警惕这些情况的发生,成为管理者自我更新的首要任务。对待这些问题,要时常有雄鸡报晓的精神,常常警醒自己,才能避免管理上的盲区,并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至少能使企业绝处逢生,避免更大的危机。

三、精进修行时不我待

禅宗公案:

道钦禅师在杭州径山立寺传法,深受唐代宗崇敬,赐号“国一”。道钦禅师门下有一位鸟窠禅师,名闻天下。鸟窠禅师本叫道林,杭州富阳人。九岁出家,拜道钦禅师为师,得正法传授。

秦望山有一棵长松,枝叶繁茂,树冠大得像一个宝盖。

道林常栖息在树上,人们因而称他为鸟巢禅师。后来又有喜鹊在他身边筑窝,人们又称他鹊窠和尚。

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入山拜谒道林,见鸟窠禅师在树枝上休息。

白居易惊呼:“禅师的住处太危险了啊!”

鹊窠和尚笑着说:“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疑惑地问:“弟子位镇江山,危险从何而来?”

禅师说:“你的身体就像堆积的柴薪,人心就像猛火,如果心性不停,身心互相交迫,就如薪火相交,那情景不是比住在鸟窠中还危险么!”

白居易略有所悟,又请教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窠和尚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太守笑着说:“禅师,这话三岁孩子都懂得。”

“三岁孩子虽懂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居易深为折服,礼拜而退。

管理禅悟:

在禅的修行中,祖师们一再提倡要“精进修行”,所谓精进就是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禅宗里,把这种精进的精神比作少水鱼,修性就应该像火烧眉毛一样迅猛,因为生命有限,时不我待。有些道理很简单,却很难做到,非要到“薪尽火灭”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这也许就是“心理成熟”的道理。

管理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及时把握时机,迅速消除隐患,这样才能使企业长治久安,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这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一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摆脱险境呢?

这就是死于安乐,缺乏忧患意识,丧失了自救的宝贵时机,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忧患意识则是我们随时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的保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理者更不能缺少忧患意识。管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若有一点的疏忽和满足而驻足不前,就会导致管理失败。很多管理者可以白手起家,却总是在小有成就时一败涂地,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缺少一样忧患意识。管理者应该牢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古训。

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可以解释为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隐患的一种忧虑,使管理者不满足于现状。往往或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或通过批评揭露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问题,表现出的是主观改造世界的一种责任感和能动性。当管理者看到了这种隐患,我们便可以在工作当中戒骄戒躁。存在这种忧虑,管理者才可以在有了成就的同时居安思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忧患意识是管理者不断走向成功的最佳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本。

忧患意识不等于忧患,而是对忧患的警惕和预见。没有忧患意识才有可能真的带来忧患。忧患意识来自对客观矛盾敏锐而深刻的感知,管理者必须拥有这样的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四、自我挖掘才能创新

禅宗公案:

唐朝有一位大珠慧海,为了问道,特地从越州大云寺来到江西开元寺,拜见当时的禅宗大师马祖。见面时,马祖问道:“你来做什么?”

大珠回答说:“我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没有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宝藏不顾,离家乱走做什么?”

大珠便问:“什么是我自己的宝藏呢?”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它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

大珠慧海在听完马祖这段开示之后,便悟道了。后来写了《顿悟入道要门》一卷,发挥了圆顿的禅理。

马祖赞美他说:“大珠圆明。”这段公案所揭示的就是接纳自己,发现真我,不去跟别人比较和羡慕虚荣,而要踏踏实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自然心里平静,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娑婆世间,这就是“大珠圆明”的现代意义了。

管理禅悟:

禅师们往往道行高深,但是,从来就没有自以为是,正是因为这种谦虚的精神,和不断自我否定的精神,是禅宗祖师们越来越显得深刻。因为祖师们知道,智慧的海洋是无边际的。其实,这也是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发展源于对自我的否定,管理者不断地自我否定,实质就是不断地拥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虽然,有时自我否定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面对自己以往获得的成就。但是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更不要说像修禅者一样获得无边的智慧了。

管理者只有认清自己的家底,才能更好地完成创新的战略。因为创新的战略,是一种企业内部自我完善、自身“造血”的过程。

管理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技术研究条件和新产品开发为创新的突破口,如果自己在设备上有优势,那么就可以走一条工艺创新的道路,如果在技术人员知识产权方面具备优势,那么就可以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利用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增强产品的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管理者切忌好大喜功,不顾自身的技术和资金的实力,盲目出击,终将以失败告终。企业创新,除了要注重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有很多企业创新失败,并不是因为资金和技术,而是失败于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和实施的保证,事实上,有许多技术人员由于对过去的技术所具备的一种“偏好”,正是阻碍创新的主要力量。这种心理障碍必须通过企业的文化创新加以纠正,要想技术创新,就要先有创新的心态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