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17

第17章 第4日:明灯一盏 除却千年暗 管理的最高境界(3)

人的能力和兴趣是多元化的,而且有许多能力和兴趣会发生交叉。比如搞技术的人,对销售领域却非常感兴趣;搞销售的却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产品提出技术改进的好点子。这就需要管理者必须要给下级充分的自由度。尽管有时因条件的限制一时无法满足所有的要求,但是,管理者时时刻刻要注重给下级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赢得下级的忠诚,而且企业也伴随着下级的成长而获得长足的进步。

天才是激情的产物,而兴趣则是激情的来源。管理者的工作就是用人,解放人,让下级对工作永远富于激情,给予下级有条件的自由。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决定去干什么,同时也保住下级认识自己,协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但是,这种自由必须在不断的监督下,这才是管理者真正的工作。

八、对待员工慈悲为怀

禅宗公案:

有一天夜里,残梦在寺庙内一个人读书时,听到有悄悄挖墙脚的声音。

原来小偷想在墙上挖一个洞,悄悄进去偷东西。

和尚悄悄地把在膈壁房子里的徒弟叫来,递给他数文银钱,吩咐道:“你把这些钱送给贼人吧!”

侍僧走到正在挖墙的盗贼身旁,说:“喂,把墙挖坏了可不好;我给你钱,你别挖好了。”小偷惊得没命地跑。

和尚见状又说:“瞧,他受了惊吓,连钱都没要就走了。

冬天的晚上很冷,这孩子真够可怜的。你快点追上去,把钱交给他吧!”

侍僧终于追上了贼人,把钱递给他,贼人感激涕零,发誓今生再不做贼。

禅如是说:虽然人们都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慈悲施舍的力量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管理禅悟:

师父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禅修者对祖师的尊敬由此可窥一斑,祖师有时视自己的爱徒也如同己出。然而,祖师们的境界远不仅局限在自己的徒弟上,他们是视天下人为自己父母兄弟。管理者对待自己的员工如果都能采取这样的态度,这就是管理之道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企业具有非凡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做人往往比做事更重要,只有善待员工,回报社会,管理工作才能完成从做事到做人的升华。考察中外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而获得人格魅力,都是由于他们在创造业绩的同时,不忽视别人的帮助,慈悲为怀的人,“给予本身就是幸福”。

管理者常常有个错觉,以为成功的公司大都重利轻义,对员工苛刻,没有爱心。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公司虽然起家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经营领域有别,规模结构各异。可在他们如雷贯耳的名声后面,却有着惊人一致的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公司超越对赢利的直接追求,而在善待员工、满足顾客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目标,受到员工热爱和赞同,才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真正的过人之处。

善待员工是实现组织高效与成功的关键因素。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开发出令员工既有所激励又富满足感的管人之道。善待员工并非易事,它要求管理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娴熟的管理技巧,也需要企业对员工的承诺与奉献,以创造一个管理层与员工彼此尊重且相互珍惜的环境。

管理者应该重视不断提供员工学习的机会,大多数人都对学习、发展和体验新事物的机会心驰神往。学习不但能够帮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积累新的知识,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而且学习本身即是一种可以获得精神满足和回报的体验。

同时还要让员工体会到工作的意义,设计出高度参与和极富挑战的工作,必然会导致深层次的内部激励和工作满意度。最终,这些完美的工作设计能使员工乐于承担责任并且表现出色,反过来促进整个企业的高效运作。

管理者还要使:[作富有激励性,让员工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担负起工作的职责,获得与自身绩效相适应的回报。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最后所收获的就是员工的敬业和忠诚。

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目标,打造受员工支持的价值观。一方面,目标对于员工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另一方面,随着目标的实现,员工也能获得内心的满足。这将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力争为实现回报社会的大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事实上,许多人都志愿为非赢利性组织工作,因为其使命符合他们的价值追求。

预防疾病、帮助穷苦人家、教育孩子、保护动物、这些目标都会激励人们去投身其中,由此而激发出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

成功的管理包含着禅宗的玄机,当管理者一味追求利润的时候,反而得不到;当管理者只关注人员工和用户的时候,金钱和利润反倒滚滚而来。试一试善待你的员工,你就会参透这句话的意义。

九、直指人心赢得市场

禅宗公案:

唐代有一个叫法达的僧人,7岁出家。喜爱诵读《法华经》,此外,还读过5000部佛经。法达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以为自己读的佛经很多,很傲慢。有僧人不满道:“即使读了万部经,得其经意,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于是慧能问法达:“你念《法华经》,以什么为宗?”

法达回答说:“学人只知照经上的文字诵读,根性暗钝,哪知什么宗趣?”

慧能说:“我不识字,你可把经念一遍,我便为你解说。”

法达随即高声诵经,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急忙打断法达的诵读:“你先别念了!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

法达问:“什么样的因缘呢?”

慧能说:“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亨,就是指世人从外相上被迷惑,从内心里被空无迷惑。如果有人做到离相离空,就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解了佛的知见。”

法达于言下大悟。

禅如是说:读书要悟。有人尽管阅读了那么多书,而未能一念心开理解事物的本源,也是枉然。

管理禅悟:

禅的特色是直指人心。禅的修行中,排出一切干扰和繁文缛节的障碍,直接与自心对话,与天下人的心对话。所以,禅法有时候被称为心法。有许多管理者认为,他们所管理的对象是人,其实,人只是一个表象,管理的实质是管理人心,企业经营的也是人心。

不但要经营好内部人的人心,也要经营好外部市场的人心。市场是什么,归根结底也是人心的向背,谁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人心,谁就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做到顺应时势。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企业要获得成功,就要满足客户需要。

中国历史上,元朝是撼动世界的王朝,但到了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朱元璋知道百姓们都非常渴盼清明政治,过上饱暖生活。他顺应时势,整合义军,严明纪律,抚慰百姓。登基后,采取强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同时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几年时间就恢复到元朝最兴旺水平。

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的硝烟,并不比流血的战争淡薄。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是赢得市场法宝。对管理者而言,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最能够赢得人心、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诚信是一种重要资源。许多企业都把诚信建设作为自己的立业、兴业之本。

事实上,也有一些企业不讲信用,不仅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使许多经济活动无法进行。企业信用状况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许多企业既是不讲信用的受害者,也是害人者。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首先,管理者者必须树立信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观念,“良好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信用渗透到经济交往过程中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创造更多商机,从而成为个人、企业的无形资产。

管理者要全面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要依法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严格遵守《会计法》和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规定,依法纳税,确定和维护自身的金融信用。正确处理经济纠纷,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履行社会职责,保障职工利益。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信用教育,在企业内部创造诚实守信的氛围。要把“抓好产品质量的提升”作为企业诚信经营的载体,将“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最大的诚信。

有一句名言:“第一件商品是销售人员卖出去的,第二、三件是企业的诚信卖出去的。”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许多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只能通过建立自身的诫信,才能赢得人心,最终赢得市场。

十、教育下级和风细雨

禅宗公案:

仙涯和尚在博多任住持时,学僧甚多,僧徒中有一位名叫湛元的弟子。

城里花街柳巷很多,湛元时常偷偷地爬过院墙,到花街去游乐。他的心太花了,一听说哪条巷子里又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姬,就下定决心要去一次,消受佳人玉体。

一来二去,寺内的僧众们都传开了,这事连老师仙涯和尚也知道了。本认为要把湛元逐出山门,可仙涯只应了一声,“呵,是吗?”

有一个雪花飘飘的晚上,湛元拿了一个洗脸盆垫脚,又翻墙出去游春去了。和尚知道后,就把那个盆子放好,自己在放盆子的地方坐禅。雪片覆满了仙涯的全身。

拂晓时分,湛元回来了,他用脚踩在原来放盆的地方,发现踩的东西软绵绵的,跳下地一看,原来是老师,不觉大吃一惊。

仙涯说:“清晨天气很冷,快点去睡吧,小心着了凉。”

自己也像没事人似的回到方丈里去了。

管理禅悟:

“爱”是现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了,其实,爱的真谛是什么,多数人都没有弄清楚。事实上,“爱”有两种,一种是无私的爱,一种是自私的爱。自私的爱并不是爱,在禅宗看来,这样的爱叫贪爱,贪爱不是一种幸福,相反,贪爱是无尽痛苦的根源。真正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在佛法中,把这样的爱叫做慈悲。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地关爱着世人,赢得人类的崇拜和信仰。管理者如果真心慈悲于自己的员工,同样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朝诗人杜甫描绘春夜雨景的名作。“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像春雨一样“知时节”,懂得根据客观需要来教育员工,不就如同春天的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于“无声”之中。

有许多管理者在教育员工,特别是当下级有“失误”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横眉冷对,用严厉的语言教训下级。事实上,管理者真的就完全正确吗?事实上,大多数时候管理者只是通过强迫命令,让下级实现自己的想法,许多管理者都更自信自己具有正确的见解,通过一定的权利,迫使别人就范。尽管下级最终妥协了,但是,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管理者并不知道,有些管理者是因为过于自负而不能发现下级真正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是真知灼见),有些却是根本不愿意发现别人的想法,对于管理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许多管理者借用权力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见解。事实上,权利并不能成为真理的证明,依靠权利证明自己正确的管理者,恰恰是傲慢和软弱的结合体,管理者被权利的光环所迷惑,做不到同下级和风细雨地交换看法和思想。曾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我们交换手中的苹果,你我手中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思想,那么,我们都比原来丰富了一倍。

管理者的权利,自然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对权利的贪爱,会毒化我们的智慧。这种毒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益加深。这种贪爱的来源,都是由于一个原因,那就是管理者过于自我了。这种自我的膨胀最终导致自私的人格,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做到无私,起码也应该做到尊重别人,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对下级无私的关爱,平等地同别人交流思想,并不会影响你实施管理的力度,事实上,这样的态度更容易让别人接受你,那种冷漠和无情,最终使员工远离你疏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