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02

第2章 缘起:让我们揭开禅宗的面纱 管理禅法7日参(1)

一、管理禅法7日悟透

禅宗公案:

沩山禅师在禅堂上讲法,仰山和香严智闲站在一旁侍候。

沩山禅师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个佛的道法都相同,每个人都找到了解脱路。”

仰山问:“什么是每个人解脱路?”

禅师回头看着香严智闲说:“他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

香严智闲说:“如果谈到过去、未来和现在,我倒有个答案。”

禅师问:“你怎么样回答?”

香严智闲告别一声就走了出去。

禅师又问仰山:“智闲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

仰山说:“不契合。”

禅师合:“你的意思又怎么样呢?”

仰山也告别一声走了出去。

禅师呵呵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啊!”

禅如是说:人的解脱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对于烦恼和忧虑,亲自轻松地离开一下,这不正是走的解脱之路吗?

禅说管理:

虚云法师说:“打禅七这一法,是克期取证最好的一法。古来的人根器敏利,对这一法不常表现。到宋朝时始渐开阐,至清朝雍正年间,这一法更大兴。雍正帝在皇宫里也时常打七,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宗也非常好。在禅宗手下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曼寺的天慧彻祖就是其中一个。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才也出了很多,所以规矩是非常要紧的。”这种禅宗的修行方法叫“克期取证”。

打七的意思,就是七天当中专门用功,参禅学道。为什么要七天专门用功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也是七天悟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他又去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又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苦行就是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仍然“知非即合”。他说:苦行非道也。下山了后,释迦牟尼佛已经变成背弯人瘦。他来到中印度,恒河边上的一个牧场。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好可怜,才供养他牛奶。他重新吃营养的东西,他恢复普通人的生活,在恒河边上一棵菩提树下面打坐。释迦牟尼佛座上盘坐,发誓不证道不起此座,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因此,七天当中,第一天,发了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太空上有一颗辰星在那里亮,这个时候他悟道了。所以后人禅宗效仿他的行为,拿七天来修正,叫做打禅七。

禅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参考禅宗修行的方法。

把它与企业管理的学习结合起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然后再用于管理实践。盛大网络的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成功,在他看来主要是他对他的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是这个道理。”

禅宗极为重视实践精神。实践并不难,当你学到了管理理论知识,然后找到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理论不就用到了实践上来了。如果我们天天在那里想,如何把管理学内容用于实践,没有实际行动,没有一个明确自己的目标,到头来还是如竹篮打水。

禅修七日,目的是为了克期取证,对于学习管理学也必须有目标,就是先把为什么而学习,予以准确定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时下的管理理论非常之多,这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真的是无所适从。管理词汇之多,管理之复杂,让人望而生畏。什么专业化、多元化、战略、HR、财务、营销、SBu、平衡记分卡、制度化管理、创新、TQM、5S、品牌、渠道、广告、促销、IT化、全球化、收购、执行力、六西格玛法、供应链管理、领导技能、管理培训等等。每个专业管理词汇都可以独立写成一本书,也许我们花一辈子时间也难以搞清楚上述所有的词汇。

一个管理者要悟到管理的真谛,需要一个好的方法。所以,我们采用禅七参悟的方法来学学管理,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管理,发现管理,也许我们能得到更多的管理智慧。

二、达摩传法不立文字

禅宗公案:

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菠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菠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坐,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到了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禅说管理:

许多人认为禅很神秘,其实不然。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静虑”,也叫“思维修行”。同时,释迦牟尼佛又在灵山法会上为我们传下的一种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达摩祖师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叫禅宗。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睛与耳朵方面,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管理也是这样,尽管管理的理论书籍那么多,都把管理说清楚了吗?如果说得清楚,我们自然看得明白。事实上,那么多学管理的人都成了管理大师吗?管理大师总是凤毛麟角。用禅的眼光来看,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管理的精髓不是语言能表达的;第二,学习管理非从理论上可以获得的。

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到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摩诃迦叶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长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

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

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达摩大师秉承遗训,就乘一艘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中国。

因当时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机缘不合。于是达摩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后来,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副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

再由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法灯续焰,奕叶相承。

三、启迪智慧快乐管理

禅宗公案:

禅宗典籍中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

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第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

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禅说管理:

禅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但是,以禅修的特色来看,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在世上生存的芸芸众生谁不需要智慧呢?可是获得智慧的方法,是人们世代追求的目标。其实佛法无边,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禅。有些人习惯于把知识看成是智慧,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越来越丰富了,人们运用广博的知识做事、赚钱,但是并不快乐,反而增加的诸多的烦恼。真正能使我们快乐的是智慧,所以,人们经常走人一个错误的循环,那就是:烦恼——知识——更烦恼;而不是:烦恼——智慧——快乐,禅的路线就是让我们走智慧到快乐的路线。许多管理者因为管理而烦恼不尽,如果管理者们能获得禅的智慧,那么我们就能实现快乐的管理。

快乐是一种宽容,管理者懂得宽容别人,性情就有了转折的余地,在管理过程中就不会乱发脾气,跟上级闹情绪,跟同事起冲突。

这种宽容不但能使管理者自己获得好心情,同时也能影响你的团队,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管理者便有了带动下级群策群力的禅机。

禅宗认为最好的工作状态是从容应对一切问题和矛盾,管理者若能保持从容不迫的禅境,管理工作就能游刃有余。要想达到从容的工作,必须把握两点:一是管理好时间,二是做好计划。时间安排不当,再好的计划也会被打乱,就会破坏工作效率,许多管理者在工作中的错误,都是忙中出错。

管理者需要有牺牲精神,要把工作看成生命实现的一部分,下级工作发生了困难要主动帮助,下级心情不好要细心安慰。要具备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精神。如果管理者有能力而不屑于关心帮助员工,那么,管理者自身也不能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心里平静、安定的管理者,比较能运用他的智慧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为清净的心给智慧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心的清静是表示管理者不受外界纷繁的现象所干扰,拒绝任何诱惑。这时候,智慧就能打开,看清问题的实质。这种清静是一种禅定的境界,管理者如果有了禅定的修持,在待人处事上才能把握好分寸,处理问题得当。

禅也是一种单纯,一个心志单纯的人,一定是一个容易保持喜悦的人。管理者如果专著于自己的事业,就能为自己开辟出一片空间。单纯的人不容易犯疑心病,他用一种单纯的理念去工作和生活,单纯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有了它管理者才会快乐。

管理工作的实践,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只有智慧的管理才是快乐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做到管理的禅境,管理者必须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样才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和因缘进行管理工作。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就会定一些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和不合理的抱负,结果一定是工作失败,人生失意。

现代管理者有一种通病,那就是普遍不了解自己,他们总是生活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中,期待他人的掌声和赞美,赢得别人的羡慕并以此为自我的满足,他们不明白,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乞丐,名利的乞丐,他们把工作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享受。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总之,如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禅宗把这些不同叫做人的根器不同。根的意思就是指大树有粗大根系,小树只有细小的根系。一场大雨下来了,落下的雨水没有差别,而大树小树的受益却分出多寡。器是指盛水的器皿,小的器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枉然,人们要以此不平,那么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禅的智慧告诫我们,在工作中,也许我们总是拿到坏牌,我们不必抱怨,我们只要能把我们手中的牌打得淋漓尽致,无论输赢,我们都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四、自我觉醒人人平等

禅宗公案: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寺庙的院子里找东西,他的师父看见了就问他:

“你在找什么?”

“找库房的钥匙。”

“那可是重要的事,我也来帮你找吧!”于是师父也蹲在院子里帮小和尚找钥匙。

“你知道库房的钥匙掉在那个角落啊?”师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