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
行“道”时必须善于抵御各种诱惑。最具有诱惑力的是财货。领导者并非不应该致富,但要的是符合“道”的致富。所谓符合“道”的致富,就是把自己的致富建立在民众致富和公共财富充裕的基础之上。偏离“道”的致富是以民众贫困、公共事业颓败为代价的致富。这种富裕不可长保。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意释】
善于建设家族的不会使家族倾覆;善于守护家族的不会使家族从手中脱落;这样的家族子孙奉祀历代不绝。
用这种善建善守的精神修身,修出的“德”是真诚的;用之来培育家族,全家族都洋溢着德的气氛;用之来培养一乡,这个乡的德会成为各乡的楷模;用之来引导一侯国,这个德在侯国中的表现形态丰富多彩;用之来引导天下,这个德会在天下普遍流行。
推行这种善建善守的方法要因顺所针对的不同对象的自然,即根据个人的情况对待个人,根据家族的情况对待家族,根据一乡的情况对待一乡,根据一侯国的情况对待一侯国,根据天下的情况对待天下。我怎么知道整个天下能够治理到“善建”、“善守”这个程度呢?就是因为使用了这种方法。
【致用】
在整个国家推行一项事业,必须因顺各地区各阶层生活的特点。我国曾强迫农民成立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废除农贸市场,给农民带来灾难。现在一些干部为建新农村不顾本地村情、乡情、县情,强迫农民盖别墅。结果别墅不实用,只能在里面养牲口、存粮食,农民还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真正对人民有利并能够持续发展的事业,都是做到了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恰当地结合。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释】
含德深厚的人,如同初生婴儿,骨软筋柔而不僵;小腿乱踹,拳头牢握,不是因为毒虫螫他、猛兽撕咬他、猛禽搏击他;小生殖器凸然勃起,不是因为懂得男女交媾。这些都是自身生命力旺盛喷涌激发的突出表现。整日啼哭而嗓音不沙哑,这是自身生命力柔和性的突出表现。
懂得了柔和性就是永恒,懂得了永恒就是聪明。在柔和之外人为增加养生是一种妖祥。内心人为动气那是强行做作。人为增加养生和强行做作只能得到虚假的强壮,接踵而来的就是衰颓。这种生命力的获得不符合“道”,不符合“道”者很快就会死亡。
【致用】
一项新的事业越是不受外界力量的左右,越说明其生命力强。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婴儿的蠕动是生命力的涌出。其生命力的涌出是自身必然性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必须遵守客观规律,不能在规律之外人为地拔高什么,制造什么。一项事业如果是靠超出规律,甚至破坏规律人为地制造出来,必然没有前途。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意释】
有智慧者不说话,喋喋不休地说话者没有智慧。阻塞表现小聪明的窗口,关闭表现自己精明的大门,磨平棱角,心态平和,柔和其外形,与人顺应同化,这是玄妙的融通境界(“玄同”)。进入到这种境界,不能被亲近也不能被疏远;不能被利诱也不能被加害;不能被升高也不能被降低。所以这是天下最高贵的境界。
【致用】
“道”是万物的根据,故与万物无抵;深藏在万物之中不自我炫耀,故不刺激人的耳目感官;是客观必然性,故非亲疏利害贵贱所能动。行“道”者应模仿“道”,躲在万物背后激活之、融通之。不求光彩夺目,不惧危害加身,一心行“道”。心无嗜欲,故利害荣辱无动于衷;融通万物,使对手于我无所加其害。如此境界才是真正的高贵。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意释】
通常治理国家使用正规固定的法则,打仗则用奇计、出奇谋,但真正掌握整个天下还是要“无为”。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理由如下:天下忌讳太多,民众因忌讳而不能放手谋生、为不触犯忌讳而多消耗财物,所以更加贫困。天下人攫取私利的花招很多,互相算计,结果国家日益昏乱。天下人发明了许多超越日常生活需要的技术,结果精巧的奢侈品花样翻新地出现。统治者越来越频繁地向老百姓宣示法令(“法物”),盗贼们听多了,知道这是统治者无能的表现,反而不怕,作案的盗贼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有言:我行无为之道,民众即循其正常需求自我生育养长;我清静无为不在民众面前作秀玩花样,民众自然不会为应付我而走邪道;我不于“道”之外为张扬自己再生事端,民众不会为应付我而加大支出,自然能够富裕;我没有过多的欲望,民众就不会仿效我,生活自然朴实。
【致用】
如何做到“无为”?尽力找到群众“自化”的路径。何为“自化”的路径?就是行事要适合每个人的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不妨害,按水到渠成的方式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偏离此的一切要求都非“自化”。可是,让领导人做到“无为”很不易。领导人掌握着充足的资源,具备优先自我实现的条件。一有外界环境的诱惑,很容易昏昏然,自以为能主宰一切,一意孤行,偏离客观规律地任德、任法、用兵,不考虑群众的“自化”。所以,对领导人修炼的要求高于普通人。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意释】
统治者为政宽厚,百姓就淳朴;统治者为政苛察,百姓就狡黠。灾祸为幸福所倚赖,幸福中潜伏着灾祸。谁知道最终是祸还是福?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结局。正的换个角度看就是斜的,善的换个角度看就是恶的。世人沉迷于片面的拘泥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以融通的方式处世,方正而不让人别扭,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有光泽而不耀眼。
【致用】
一般说来,生活中所遇之事除个别极端者外都有好坏两方面。若待之以善,则对方善的方面就会突出出来,如老子所说“其政闷闷,其人醇醇”。若待之以恶,则对方恶的方面就会突出出来,如老子所说,“其政察察,其人缺缺”。但这绝非是提倡处处做顺水之人。方正、棱角、直率仍必具备,只是表现方式是融通的,即方正而不让人别扭,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有光泽而不耀眼。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意释】
治理民众顺服天道最好像农夫(“啬”)那样。农夫种田时什么事都按照自然的需求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充分,治理民众顺服天道就有了厚厚的道德积累。有了厚厚的道德积累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其前途不可限量。前途不可限量就可以掌握国家。把握了国家的根本,统治者的命运就能长久。以上讲的就是国家根基深固、国运长久的道理。
【致用】
农民种田的最根本点是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顺应不仅仅是在种地开始以后,而且是在播种之前就已厚积了顺服自然之德。同样,一个领导干部在做出遵守客观规律的事情之前,先应培养自己自觉遵守客观规律的秉性。这个秉性是能够长久做好工作的根本。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亨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意释】
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样,别翻来翻去瞎折腾。统治者以“道”治天下,迷信活动的神性就发挥不出来了。不仅迷信活动的神性发挥不出来了,即便神性本身也不伤害人。不仅神性本身不伤害人,传说中有神性的圣人也不伤害人。神性和有神性的圣人都不伤人,所以各种好的品德都聚归于以“道”治天下。
【致用】
领导者只需行“道”,不用乞求“道”之外的神灵。重用能人也应在“道”的范围以内。自称有神性可超越“道”的能人绝不可任用。这种能人也没有能力加害用“道”者。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意释】
大国肯于谦恭低调,则能成为天下安定之根,为天下人心所归。(“牡常以静胜牝”,应为“牝常以静胜牡”。)雌性常能以静战胜雄性,因为静就是谦恭低调。所以大国能在小国面前谦恭低调,就能使小国乐于归顺;小国在大国面前谦恭低调,则会使大国善待自己。所以或者谦恭低调使人归顺自己,或者谦恭低调使人善待自己。大国不过是想容纳小国,小国不过是想见容于大国。要想两者各遂所愿,大国宜先谦恭低调。
【致用】
领导者在下属面前居“下”并非是让位于下属,而是在人格上尊重下属,礼贤下士。下属在领导者面前的居“下”,并非卑躬屈膝,奴颜谄媚,而是在原则的基础上服从领导、忠实履行职责。在两者的关系中领导者应首先居“下”。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为天下贵。
【意释】
“道”是万物之精灵。善良是人的宝贝,违反“道”所导致的不善良是人被淘汰的原因。好听的话可以换得尊敬,好的行为可令人景仰,人若是不善,众人弃之犹恐不及。所以,统治者自立为天子、设三公之职,即便享有捧玉璧为先导、驷马驾车随后的最高规格礼仪,不如坐而弄清这个“道”。古人为何以这个“道”为最珍贵?岂不闻它能让你有求必得、有罪得赦吗?所以“道”被天下人视为第一珍贵。
【致用】
领导者不能只看重名号、地位、礼仪、器物等刺激耳目的有形要素,更应珍视“道”这一淡而无味的无形要素。有了“道”一切有形要素才能被激活;没有“道”,有形之物如无根之木,终将枯死。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意释】
为从不明显的为开始,事从不明显的事开始,味从尝不出的味开始。大起于小;多起于少;恩德起于怨恨。解决天下难题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天下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难做的事必起于容易之事;天下大事必起于细微之事。圣人始终不以做大事自居,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轻易地做兑现不了的允诺必缺乏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必然经常碰到难题。所以即使是圣人也会把事情看得很难,因此最终反而不难。
【致用】
领导者不能轻视小事,因为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大事的基础是小事。不仅如此,在老子内心深处,当时的小事其实就是大事。统治者眼中的小事就是民众的衣食住行;统治者心目中的大事是国政权柄。其实,国政权柄的基础就是民众的衣食住行。今日领导者只把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原则当做大事,往往忽略细节。其实许多细节就是大方向大原则的存储器和实现的环节,若不加重视,大方向大原则将被掏空。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意释】
治理社会的统治者应注意:局面尚平静时容易把握,事变尚未显露时容易谋划。尚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之,尚微小的反叛容易驱散。要在不安定的因素没有发生时提前预防,要在动乱还没有出现时主动采取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