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20036500000019

第19章 治国篇(5)

量体裁衣,谨慎用人。清代的曾国藩是很会识人、用人的。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这是从言行中判断和识别人才的实例。

我们在用人时,通常会遇到这四种人:一是无德无才,二是有才无德,三是有德无才,四是有德有才。作为领导都喜欢德才兼备者,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有德无才者可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谨慎使用,无德无才者坚决不用。

“近君子,远小人。”“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发现不善之人,不能当机立断,远离他甚至辞退这样的人,往往会铸成大错。我们本来有一盘新鲜的草莓,其中一个坏了,如果不及时把它挑出去,其他的也会很快腐烂。管仲临终时,齐桓公非常痛心,于是对管仲说:“仲父若是离开了,依您看何人能接替您之位,而辅佐寡人呢?”齐桓公接着说:“您看易牙如何?”管仲答道:“此人万不可用。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他却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将其肉蒸熟来讨好大王,可见此人是个阴险毒辣的小人。”开始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没有重用他。可是,后来因为自己贪图口腹之欲而又起用了此人,果然没过几年,此人独揽大权,将齐桓公软禁起来,最后活活饿死。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竞落得这样的下场,这全是因为他轻信小人、错用了人啊!

当一个领导不容易,用人也不容易,一定要知人善用。第一,对一些歌功颂德的人,自己要小心,他能让你犯大头病;第二,不要用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第三,言过其实的人,爱说大话,靠不住;第四,比较软弱又没有上进心的人,这种人也不能重用。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日:“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日:

“仲叔圉治宾客,祝舵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曾说卫灵公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康子不解反问老师:“既然这样,为什么他不会失去江山呢?”孔子回答道:“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他让擅长辞令的仲叔圉去做外交官,让精通礼仪的祝舵去管理宗庙祭祀,又派熟练兵法的王孙贾去统领军队。这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怎么会失去江山社稷呢?”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论语》云:“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周朝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其中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从小就特别聪明、仁慈,有圣君之气度。太王很看重这个孙子,所以有意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三子季历。可是,长幼有序,季历坚决不肯接受,大哥、二哥为了达成父愿,主动离家归隐山林。如此一来,王位顺理成章地传给了季历,季历又传给了文王。这哥俩对父亲尽了孝,对兄弟尽了悌,孝悌的家风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家风一直传承下来,季历生病了,文王昼夜不离地侍奉着;文王生病时,其子武王也是亲尝汤药、无微不至,真是孝的楷模。兄弟之情,更让人感动。一次,武王病重,弟弟周公到祖庙焚表祷告,愿自己折寿以延长哥哥的寿命。

所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上位的人能以身作则,老百姓也会服从和效法。

文王统治时期,老百姓互相礼让,亲如一家。有一次,周边有两个小国因为边界一堵墙而发生了争执,于是要去找文王评理。

当他们踏入文王管辖的地段时,发现那里的田埂特别的宽,他们感到很奇怪,就问那里的农民:“你们的田地难道很多吗?为何中间这么宽大,不是很浪费吗?”农民说:“原来这里的田埂并不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都争着要将自己的田地让出一米,这样就成了三米宽的田埂。”两个国王听了很羞愧,周朝的普通百姓都知道互相谦让,他们还不如普通百姓,两人回去以后便将墙拆除,从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这是文王的德行所致啊!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话太有道理了。

尧帝有一次下乡去巡视,刚好遇到两个罪犯被押送大牢。尧帝上前询问:“他们犯了什么罪?”士兵回答:“偷盗。”原来这个地方因为连年干旱,百姓忍饥挨饿,眼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快要饿死了,迫不得已出来偷些粮食回去救命。尧帝听后,马上跟士兵说:

“你把他们放了,把我抓起来吧。”士兵不敢,尧帝又说:“我的子民没有错,是我自己犯了两大过失: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又因为我没有教好子民,所以他们才会去偷盗。”后来,上苍被尧帝的这种德行所感动,当场就下起大雨来。所以,《大学》云: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尧舜这样的圣君能以仁德治天下,并且能以身作则,百姓都愿意听从;桀、纣这样的暴君以严苛的法令治天下,百姓也可以服从。但是桀、纣自己如果不依照自己的规定去做,只要求人民这样去做,百姓就不会服从了。这是告诉我们领导者,要时刻以身作则才能管理好员工。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礼贤下士,用人以慈。老子日:“善用人者为之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刘备因为谦虚,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成就了三分天下占其一的局面。周文王由于谦下,得到了姜子牙的辅佐,成就了千秋大业。“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中提倡用人一定要仁慈,不能把人家当做牛马,无休止地为你做事,故要用人以时。要让他精神与物质都得到满足,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举贤荐能,公心一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商汤,选了一个贤相叫伊尹,这个人非常有德行,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那些不善的人也变成善良之人。汤王过世后,伊尹辅佐他的孙子太甲。可是太甲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伊尹对他感到非常失望。为此,他痛下决心,顶着夺权篡位、不忠不孝的骂名,将太甲贬为庶民,流放边关。经过三年的磨炼,太甲去除了骄奢之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于是,伊尹又将国家大权交还给他,真正做到了“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孔子将这种德行称为“至德”。

明朝的读书人郑濂,家族中有上千口人。七代同堂,非常和睦、兴旺。明太祖听说之后非常好奇,就召见郑濂问他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将千口之家治理得这么好。郑濂答:“公平。”明太祖有意考验郑濂,就赏赐了两个梨给他的家族,想看看他要怎样把这两个梨分给一千多人。于是明太祖派了两个锦衣卫跟着郑濂去监督他。

到了家之后,只见郑濂不慌不忙拿出两个盛满水的大缸,然后把两个梨分别压碎,将汁液倒进缸里,然后不论大小一人一碗,就这样做到公平。

《大学》云:“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到贤德之人不能推举,推举又不能重用,这是怠慢啊!鲁国的柳下惠是个坐怀不乱的君子,他在臧文仲手下当差,一直不被重用。原因就是臧文仲嫉妒他的德行与才华,生怕提拔了他,而自己的地位被夺走。所以这种人,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他三次罢免柳下惠,有人曾经劝过柳下惠说:“既然此处不留你,你为何不另谋高就呢?”他说:“我是用正直来侍奉国君的,如果我是靠阿谀奉承,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到鲁国?在我们国家就可以了。”

亲爱而不溺爱,应以义理教育,使其明理;收起贱恶漠视的心,代之以宽恕并多加提携成全;敬畏而不一味奉承,应于必要时予以忠谏使之钦服;哀矜而不一味宠纵,应以鼓励、激发而使之自强不息;收起傲惰怠慢的心,代之以谦和自重,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中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齐桓公重用曾暗杀过自己的管仲,终于成就春秋霸主地位。曹操也有容人之量,他进攻宛城时,张绣投降,而后又突然叛变反击曹操,导致曹操爱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也在混战中死去,曹操本人也中箭受伤。按常规曹操与张绣应势不两立,但曹操在官渡之战与袁绍对垒时,却派人去招纳张绣,还封他为扬武将军,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结为儿女亲家。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也有如此风度,他曾说过:“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对于原是元朝的官员将士,他都能既往不咎、真诚相待。

虚心纳谏,不听谗言。《孝经》提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后,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旧臣魏征。当他失去魏征的时候,非常悲伤,因为魏征是一个敢于进谏的贤臣,由于魏征的存在,使他少犯很多过失。之后,李世民说他有三面镜子:以历史为镜,可以明白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是非善恶;以铜为镜,可以整理衣冠。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因当时为了扩充领地,巩固自己的势力,所以决定兴兵攻打郑国。有一谏臣蹇叔劝他说:“百姓不喜欢的事不可以随便去做。”他不愿意听,反而听从了杞子、杨孙等佞臣的计谋,坚决要去侵略郑国,结果几乎全军覆没。秦穆公受到这一次的教训之后,就发誓说:“如果有一个臣子,虽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但却很有德行。别人有才能,就像他自己有一样,别人有圣人之德,他也可以亲近和赞美,这种人定能保我江山社稷,让我的子孙黎民安定幸福。遇到这样的贤臣,我一定要重用他。”

人格高尚,魅力无穷。老子日:“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将国君比做企业的领导人,最上等的领导是无为管理,员工不知道谁是董事长,而企业搞得有声有色。其次是仁义管理,关爱员工的衣食住行,而且注重德行培养,这样员工会尊敬和热爱领导。再次是制度管理,奖惩分明、严格,不拖泥带水,规范化、标准化,使得员工对老板有所畏惧。最后是强权管理,利用自己的权势强制管理,员工敢怒不敢言。我们都想做一个一流的管理者,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正心诚意,修身治人。《中庸》日:“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懂得修身之道,就懂得齐家之道;懂得齐家之道,就懂得管理之道;懂得管理之道,就懂得治国之道。修身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即改毛病、去脾气、去掉贪嗔痴,以求复其本性之初,从而达到身、心、灵和谐,自然就把自己管理好了。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思想、言行、举止都无法管理,又如何去齐家呢?家庭都不和谐,又怎么去领导企业甚至国家呢?自身的毛病、脾气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成为事业成功的阻碍。

某国总理在选部长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离婚的都没有资格被录取。如果连几口之家都难以和睦,怎么能把拥有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人的部门管理好呢?这依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啊!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这就是说,合情合法的事情可以做,反之则不可为,否则灾祸就要降临了。

综观历史,历朝历代灭亡之因由,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逆”、“杀”、“色”、“奢”。“逆天者亡,顺天者昌。”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是老子的智慧给我们的启示。“荒淫无道,败国败业。”从古至今,因色亡国者,如隋炀帝、陈后主等,不胜枚举,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些都在时刻警醒着我们“功成身退,德保全”。

千里马难寻,如若我们找到并为所用,此是我们的大幸。但是,如何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留住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