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20037900000019

第19章 爱上爱情(6)

我去了几次,他也注意到了我,对我很好,喜欢和我聊天,总是叮嘱我学习辛苦,要注意身体。有时候我跟同学一起去吃饭,他还额外送给我们一个菜,同学们都开玩笑说这是沾我的光,我听了心里甜丝丝的,被关爱的感觉真好。我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心事都告诉他,对他非常信任和依赖。

有一次我从家里回来,带了一些土特产,我特意去送给他。当时是下午,餐馆里没什么人,我们坐在一张长凳上聊天,而他好像心不在焉似的,一直看着我,眼睛甚至有些发红。我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刚想站起来,他就一把抱住我,作势要亲我。我吓坏了,本能地推开他,拔腿跑出了餐馆。

这件事让我难过了很久,心里某件很美好的东西被打碎了,难受且空虚。我特别郁闷,难道这些我依赖的男人,就不能保持一种纯粹美好的情感吗,我只是喜欢他们爱护我的感觉罢了,但他们却玷污了这些感情,让它们破碎。

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即使遭遇了这么多次打击,我还是无法割舍对成熟男人的爱恋。其实像我这个年纪的女孩,都会有偷偷暗恋着的人,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喜欢着班里的某个男生,或者师兄师弟的。但我对这些跟我同龄的男孩们毫无感觉,反倒是那些年纪大得可以做我爸爸的人更有吸引力。

说起爸爸,我真的非常想念他。打我记事起,他都长年在外面打工,一年里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待几天。我知道他在外面非常辛苦,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有时太想他了,想打个电话都不行。我特别怀念小时候他把我抱在怀里,扛在肩头的感觉,那时我总是笑得前仰后合的。虽然爸爸赚的钱不多,但是不管哪次回来他都会给我带些礼物,我都把它们当宝贝一般收藏起来。

我跟妈妈的关系不好,她的脾气很暴躁,说不到两句就开始骂我,更别说听我讲讲心事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肚子疼,她让我去看医生。村里诊所的那个男大夫我还是挺喜欢的,因为他给我的感觉很像爸爸,平日对我也很好,有时还拍着我有脑袋说“疯丫头”,我很开心。但是那次我却对他厌恶到了极点,因为在给我检查时他做出很多下流的动作,有意无意地蹭我的胸部,甚至还让我脱下裤子,说是检查的需要。我当时觉得非常屈辱,但又不敢反抗,因为他在我心里就像个权威一样,好不容易熬到他所谓的“检查”结束,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诊所回到家里的。

我想哭又哭不出来,心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现在我特别想念爸爸,因为我爸很厉害,如果他在家,这些人就不敢欺负我了。但是他离我实在太远太久,以至于都快想不起他长什么模样了……

心理点评

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她反复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喜欢那些年纪大的男人呢?

我告诉她答案很简单:父亲。

也许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对这些男人的喜爱跟爱情毫无关系,其实只是在寻找一种依赖和被关心的感觉。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因为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对父爱的强烈渴望,她总是下意识地在身边的异性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她将自己对父亲的爱与依恋寄托在这些男人的身上,同时也以此满足自己父爱的缺失。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补偿,也可以是代偿。

心理补偿是一种缓解心理)中突、减轻心理压力的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弥补人们心理的缺失或创伤。比如,一个小孩子想要一把手枪,但他得不到,于是就会买个玩具的,然后把它假想成真的,获得心理满足;再比如一名曾经失恋过的男子,会说婚后的妻子比前女友好得多,也是补偿心理的体现。而这个女孩对成年男子的依恋也是对缺失父爱的补偿。

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却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甚至是危险。因为那些男人在面对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恋、信任和亲近时,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亲情,而会理解为是对自己的“爱慕”。他们受到这种“爱慕”的暗示与鼓励,便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人本来就居心叵测。

而由于父亲在女孩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席,致使她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在面对“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时,不能做出有力的反抗;另一方面,也由于对父爱的渴望,她会显得犹豫不决半推半就,因为她害怕一旦反抗,会连这种替代性的“父爱”也失去。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单纯的案例,而是它所折射出的存在于我们很多地区的一个现状。在农村,许多家庭的壮年男女为了生计不得不出门打工,留在家里的往往只是老人和孩子。家庭生活中父母角色的缺失,给这些“留守儿女”带来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现实生活中由此引发的悲剧也屡屡发生:江西的一个14岁的男孩,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一直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他逐渐形成了孤僻、暴戾的性格,有一天由于忍受不了奶奶的唠叨,竟用一把菜刀活活将奶奶砍死!贵州一个16岁的女孩,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她独自一人生活,无人关怀无人管教,为了排遣内心的空虚、寂寞和不安全感,就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导致小小年纪竟然三次堕胎……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提醒我们:“留守儿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家中出外打工的父母,即使不能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的成长,也要通过各种手段保持跟孩子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而我们的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也应该健全相关体系,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承担起关爱、照顾和监管的责任,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不是你想的那么卑微

我曾经那样地为他心跳过。报纸上发现他的照片,电视里看到他的背影,仿佛他拿着刻刀在我的心脏上一次次刻下他的名字。

我们不是情人,充其量也只是有点暧昧。他是我的采访对象,虽不算声名显赫,也称得上功成名就。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年轻,单纯。我不知道自己哪一点吸引了他。那天,接受了政府领导人的接见之后,他约我去喝酒,也许理由仅仅是需要一个女孩为一群功成名就的大男人添个乐子。

喝醉之后我扶他回房间,他硬生生地把我按在了凳子上,要我听他说话。如今我已经全然不记得那晚他说了什么,只记得他拿起电话打给老婆,问她在新闻里看见自己没有,问她儿子今天好不好。就是那个电话,我放弃了对这个陌生男人的戒心,一个如此惦念爱人和孩子的男人,一定是个好男人吧!

以后,我便成了他的朋友。每次来北京,他事先都会打电话给我;而他每次离京,无论干什么,我都会放下手上所有的事情跑到车站去送他。他是我大学毕业后,租住在小屋里的第一位男性客人,我也到过他的宾馆过夜。我不在乎旁人怪异的目光,因为我单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性。比我大20岁的他,只是在深夜常常会打电话给我,“听我说说话,我烦着呢。”

他曾经感叹过我租住的小屋简陋不堪,我笑着解释说,自己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有他给我的这份信任就知足了。

就这样,我们交往了两年,期间我从来没跟他要过任何东西,他也从不曾送我任何礼物,哪怕一束花。对这种精神的“依恋”,我是满意的。我不要求他为我放弃什么,只要他关心我胜过所有人,我也就够了。

两年后,我攒了一点钱,决定在北京买房子。那时候北京的房价已经涨得很厉害了,我工作三年的积蓄只够一半的首付,而剩下5万块钱,我不得不向朋友们借。我本来不打算找他的,可自己熟识的朋友大都和我一样,属于工作才两三年的小姑娘、小伙子,问了个遍,谁也没有那么多钱。于是,我不得不拨通他的电话。他回答得非常痛快,三个字“没问题”。我很高兴,问什么时候给我打到卡上,他说等这几天忙完就行。

对于他的工作,我略知一二,他忙的时候,一个星期都泡在单位里,于是我耐心地等。一周后,我又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有点不悦,“不是说了我最近忙吗?忙完我肯定给你。”我不好意思再问,挂了电话。第三次联系,他已经不愿意多说了,仅仅几个字就要打发我,“正忙着呢,有空我打给你!”当晚,我把银行卡号用短信发了过去,并且提醒他,“汇完了通知我,谢谢。”

然而,我一直都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接下来的日子,我突然变得沉闷起来。我不容许自己放弃对他的信任,因为除了父亲,我从来没有那么近地接触过一个男人。然而,我最终还是失望了。

他不再接我的电话,也从来不回我的短信。我终于明白,他退缩了,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

当然,钱我最后还是凑到了,最后也还清了。可我却永远失掉了一个曾经最信任的朋友,原本我把他当成一块宝。

三年后,写的小说出版后,我给他打了电话。三年多不曾联系,他已经记不清我的声音。我淡淡地说了自己的名字,告诉他我出了一本书,是我自己的故事,“送你看看吧,你曾经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在电话那边木讷地“嗯”了一声,好像在回忆我究竟是谁。“那年我跟你借钱,还记得吗?”他说记得。我追问:“为什么不再接我的电话了呢?”他支支吾吾:“没有吧。”“你是怕我还不了吧?”话一出口,我便放声大笑起来,而那头的他也不自然地笑了。

我一定是说对了。

寄给他书的半个月后,他突然打来电话,口气竟恢复了三年前的暖昧,柔和地叫我的名字,说我写得真好。我没有回答。“过几天我到北京去,好几年没见了,我请你吃饭吧!”他的口气和当年一样果断而不容拒绝。我在电话这头长长出了一口气,“见面?还是免了吧。把书寄给你,只是为了让你知道我现在过得很好,为了让你知道,我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卑微。”

心理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它决定了人们所能注意到的那“一亩三分地”。

人际关系中,“通情”很关键,但人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别人所关注的东西。

这场误会最终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破裂。

人际关系的破裂一般会经历几个阶段,正如文章所说的那样,记者想借钱买房子,但对方迟迟没有行动,这让当事人觉得很不舒服。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的相互联系,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只要它存在,关系就存在,而分歧就是共同情感消失的开端。同时,随着情感融洽度下降,双方开始难以判断对方的感情和动机,怀疑、猜测、否定占了上风。

接着,对记者的电话,对方开始搪塞,但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这便进入了关系破裂的第二阶级。当裂痕出现以后,双方的沟通量会下降,谈话会高度地注意,高度地选择,双方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关系良好的形象,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困难。

而后,对方不再接听电话,记者也不再和他联系,此时属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逃避阶段。双方都没有了交往的期待和热情,不再奢求关系的改善,相互回避,开始了不屑一顾和“过敏”反应。

最终,记者在接到电话后,直接表明了断交的态度。关系终止可能是立即完成的,也可能持续很久。在大多数情况下,关系终止的明显标志是在先前关系恶化基础上,发生了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此时,原有的那些深刻的情感连带和卷入已经完全断绝了。

众所周知,广泛的人脉总有好处。那么,如何才能防止人际关系出现裂痕呢?

首先,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情感、背景和利益要求,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是普遍的、常见的。所以,在同别人交往的时候需要时刻对处理矛盾有所准备。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中,就容易失去理智。人是情绪化的,在过激的时候保持冷静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有所预计。

此外,尽可能地做到移情,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理解别人。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做的那样,他的目的何在,利弊有哪些。这样可以把不恰当的体验降到最低。

还有,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很多时候,人们在矛盾的关键问题上存在很多猜测的成分,避免误会就需要做出澄清,提出种种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最佳的一个。

恋父情结还是天作之合

如果说每段恋情都有一个比喻,那么青梅竹马的爱情就像黄瓜,谁也不知道它长大后,究竟是甜是苦;青年时的爱情就像火炬,一旦点燃就熊熊燃烧,直到燃烧干净;中年后的恋情,则像白菜,虽然样子普通,可是味道可口,能基本上和所有其他的菜搭配。

但是夏雨的恋情,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东西来比喻。

夏雨是别人介绍来咨询中心的。当时那个朋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这孩子不知道怎么了,现在茶不思饭不想,每天就是呆呆地看着窗外,再就是翻些心理学的大部头。家里人趁她出去时看过她的书,都是些弗洛伊德的书。你看看,能不能和她聊聊?”

一般来说,我很少回应朋友的这种请求。但经不住朋友的苦苦哀求,我还是答应了。前提条件是让她按照正规程序走,到咨询中心来做预约登记。

夏雨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沉稳、安静的女孩。瘦瘦的,走路很轻。坐在那里一开始也不怎么说话,只是眼睛盯着我,仿佛要从我脸上看出什么文字来。

第一次来的时候,她仿佛对我的藏书很有兴趣。在咨询室里没坐多久,倒是在外面,对着我的书架看个不停。第二次,她才提出,正式想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