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20038300000030

第30章 想学得好,习惯就得好(2)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好习惯培养不起来,只是家长的方法不到位。好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妈妈们,记住这句话: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孩子有了好习惯也有了好的命运。

只要孩子“用功”,不要孩子“刻苦”

儿童有能力协调好玩耍和学习的关系,而不需要家长天天念叨着“刻苦”来困扰。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克服万难的“英雄”来要求,这如同要求一只小鸡到蓝天上翱翔。

学习要刻苦”吗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爸爸妈妈说,一天至少要学习十一个小时,至少是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只有这样刻苦学习,才能考上二中,可是我晚上不想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每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的现象,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认为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思路来要求孩子很不恰当。“刻苦”或“吃苦”的学习态度,家长们首先要知道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勤奋、坚持的精神,而不是要让孩子觉得它里面包含的那种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如果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不良暗示。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它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

有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他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拿得出做得到的,用它来要求孩子,就更不适合了。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他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到自己心底深处对“苦”的讨厌。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如果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活动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减少,而且活动就会让学生成为一种苦工,学生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而家长却总是指责孩子“不刻苦”是件很轻易的事,与之相伴的是批评孩子“不懂事”。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学习的好处,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学习应该刻苦努力。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这方面天性被扭曲了。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玩游戏、网上聊天,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坐着等等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上,表现出特别“不上进”的样子。当家长说他,他也脸皮厚厚的不在乎。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独立地看待,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家长和教师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而却想着“甜馅饼”——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的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厌烦。成人也是如此,令人感到厌烦的、影响心情的事情,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完美呢?

“二战”期间,一名最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想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陛,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两者冲突了,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杜威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学生也就更渴望游戏。

家长和教师往往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将一种“苦”灌输给孩子,这就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只想逃避“苦”,渐渐地也就逃避了学习,过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就变得“不懂事”了。

给孩子学习的激情

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不要把他们当成可以克服困难的英雄来不断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来困扰他,一厢情愿地要求儿童具有tt卧薪尝胆,,的精神,等同于要求一只小鸡到蓝天上翱翔。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

家长要懂得“吃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有了土壤,还需要激情的肥料来促进孩子的学习。

有的孩子要中考或者马上要高考了,可还不愿意用功学习,说明他的学习品格始终停留在低龄阶段,这种发展的停滞乃是由于从小到大,他在学习上始终没形成兴趣,也没有学习的激情,在思想上始终没发展出理性。这些发展的停滞,一定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方式有关。在儿童心理发展学上分析,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的心理需求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热情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而贯穿这其中的就是要让孩子有学习的激情。激情是不断鞭策和激励人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对学习和工作充满高度的激情,可以使人们不畏惧现实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有人说,激情是生活的灵魂。当一个人满怀激情地去学习和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财富,更是由激情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孩子在学习中,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激情。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保持激情,孩子在自己成长中会形成一种学习的理性,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学习品格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杰。

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家长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也未必每天都能让孩子有学习的激情。但至少要用自己的眼神和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是件“不苦的事”;家长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对学功课像对踢足球或玩电脑游戏一样热情,至少要让他觉得这件事像睡觉和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须。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孩子的管理中不断思考,和孩子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体会自己的话传达给孩子的到底是个什么信息。

培养孩子学习的激情,首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我想家长们都会深有体会,经常性的批评并不能够让孩子成绩提高,那么家长们就应该控制住自己脱口而出的批评,既然没什么用处又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那又何必说这样的话呢。在学习中,不断鼓励你的孩子。“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正因为孩子的心灵敏感脆弱,所以鼓励的话更容易起到促进的作用,让孩子有信心,也有激情去学习。还有一点不要逼着孩子学习,当孩子愿意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是一种享受,必然效果会事半功倍,可以适当地鼓励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

妞妞自从上了高中后,就明显感到学习很累,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面还表现出松懈。

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他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他对苦的体验,向他提示“学习不苦”。

丽文帮妞妞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勤奋努力的,自我调节学习激情的文章,让妞妞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都是需要勤奋,也需要学习的感情。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妞妞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丽文没有向妞妞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丽文给妞妞买了本《自然的奥秘》科普读物。尽管妞妞高中时学习很忙,丽文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自然的奥秘。妞妞从这里看到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类探索自然的艰辛。周围的世界是那么有趣和神秘,而那些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有着无比的激情,经历那么多的

艰难、坎坷,探索的激情却丝毫不减。妞妞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惊人的成就,觉得自己的累,根本就不算什么苦,看到科学家们那么激情执着地努力,自己心里无形也受到影响。

妞妞从高二的第二个学期开始,每天晚上回来就复习功课,非常自觉,而且兴致都很高。妞妞高考结束后,觉得自己怎么没有同学们的紧张,只是觉得和平时的生活一样的。丽文很高兴妞妞有这种状态。因为她明白,妞妞在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兴趣才是“第一”

学习的兴趣是人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人在学习中最积极的因素,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得兴趣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转变为学生对学习持久坚持的习惯,是学生学好功课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句话家长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在实际中,很多家长往往用“刻苦”来灌输孩子,只有刻苦了,才能获得成功。

一个女孩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女孩的家长被邀请去给学生的家长们讲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这位家长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别的经验,就是逼着她用功。”这个家长说家里到处都是孩子学习用的资料,连孩子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也摆着每天要看的书,连孩子吃饭也不要浪费。这位家长的经验颇受其他家长们的认可,结果是许多家长都回家狠逼孩子学习,有的更是在孩子上厕所时也强行给孩子塞一本书。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细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细节成全了孩子;但在总结经验时,可能不善于捕捉细节,没发现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谈出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这个家长不想告诉大家,可能是她不会总结。这和现在书店卖的一些成功家长谈家庭教育的书一样,家长的“成功”是真的,书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长由于专业或表达水平的限制,

没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炼和展示出来,却更多地呈现一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其他家长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甚至会有误指。家长们如果只是学点皮毛,回来简单地抓“用功”,把孩子吃饭的时间都要抓起来,恐怕最后要大失所望。

这时肯定会有人说,那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对啊。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也经常读到很多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而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

要让孩子学习有所收获,先要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让孩子不学都难了。

只要好习惯长远,不求眼前“一百”

家长只追求分数的目标,给孩子暗示的也是追求分数的刺激,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还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只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这样的灌输,只会让孩子以后做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