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15

第15章 教子有方,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如有的直接用脏手拿东西吃;有的指甲很长不知道剪;有的领口、袖口很脏;有的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大多数孩子对如何增进身体健康、除害防病等卫生保健知识欠缺。走着走着,便旁若无人地将痰吐在地上;有了果皮等废弃物,随手就扔;打喷嚏、咳嗽毫不遮掩……某项调查显示,93个孩子中,坚持每天三餐后漱口的只有39.78%.就连每天早晚两次刷牙的也只有76.34%。即使在大学阶段,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人人都能坚持的。

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小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要想做到干干净净每一天,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认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

一个妈妈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些新变化。那就是他比以前爱干净了。

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他不太重视个人卫生,就连饭前洗手、睡前洗漱这样的小事都要父母盯着做。如果没人盯着,他就马虎完事。可是,最近,孩子变了。妈妈问他:“为什么爱整洁了?”孩子说:“因为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讲卫生、讲环保的故事,而且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手放在显微镜下面观看。这使我们认识到,不爱讲卫生、不懂环保的人简直就是野蛮人。”

2.让孩子自己洗漱

父母要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洗刷,孩子换洗用具要专用,毛巾要消毒。2岁后逐渐学习用肥皂和水洗手,知道用自己的换洗用具,使用完毕放在固定的地方。

3.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

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的细菌和灰尘。

4.保持整洁,勤换衣服和袜子

当孩子穿着的衣服,尤其是领口和袖口干净、整洁时,站在他人面前会很有信心。所以,要让孩子养成勤换衣服和袜子的习惯,尤其是内衣,不要因为他人看不见就不在意。衣服整洁就好,讲卫生比讲名牌更重要。

5.诱导孩子要爱护环境

父母要让孩子随身携带纸巾,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时刻切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6.定期整理书包

孩子最好每月整理、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孩子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千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7.饭前便后要洗手

作为父母,应该注意,3岁就应该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到5岁时孩子应该已经养成了这一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巩固这一习惯,并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应先浸湿,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后冲洗干净,最后用毛巾擦干。父母可以给孩子做好示范,让他们模仿。为了让孩子记住正确方法,父母可故意在洗手时不抹肥皂,洗完后问孩子错在哪儿或进行“看谁的手洗得干净”的比赛,以此来促使孩子认真洗手。

8.要多督促、检查,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成人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与巩固,逐步形成自觉行动。有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头或咬指甲,这样容易得肠道等传染病,类似这样的习惯不好,应从小督促孩子改正。

尽早消除孩子与父母同睡的习惯

因为在父母身边会感到温暖、舒适和安全,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和父母一起睡觉。许多父母担心孩子独自睡觉会着凉,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愿意让孩子和自己分床睡,渐渐地孩子就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心理。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和父母同睡会带来诸多不便,父母再想让孩子独自睡觉就非常困难了。来看这样一段叙述:

有个男孩到5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要求他独自睡觉。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哭闹自不必说,低声哀求,哀伤地哭泣,甚至向爷爷奶奶求援,那情形,让人见了实在是有些可怜。他平时是一个顽皮、任性的孩子,一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只要他的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跟我们睡”,他立即就会老老实实,乖得让人不敢相信。为了让他和父母分床睡,他的父母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打他,吼他,把他抱到他自己的床上,强迫他自己睡。但这样做收效甚微。后来,他的父母先允许他隔一天晚上和父母同床,然后慢慢地发展到一个星期和父母一起睡一次。大概坚持了半年,才把小家伙要求和父母同睡的习惯纠正了过来。

一些父母说:“实在没办法了,我们只好等孩子睡着后,悄悄地把他抱到他的小床上。哪想到早上醒来,竟然发现孩子又睡在我们身边。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醒来,又爬到我们床上的呢!”

孩子和父母同床有诸多弊端。许多孩子会在半夜醒来,缠着父母给他讲故事,弄得父母整夜都无法人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和父母同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和父母同睡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很弱。而且,这些孩子换了一个地方往往就无法入睡.大多存在着睡眠问题。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报告,该报告称:在1岁时不能安抚自己入睡的儿童,到3岁时更有可能在夜里醒来,并要求别人来帮助他重新人睡。专家们认为,蹒跚学步的孩子的睡眠不好,可以从他们1岁左右在夜里醒来的行为得到先兆。研究者们提到,那些需要父母安抚入睡然后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不能学会在夜里醒来再自己重新入睡。而另一方面,那些通常在醒着时被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能学会自己入睡,在以后夜里醒来时能够轻松地重新人睡。

在这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孩子的睡眠问题将持续到童年早期。包括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在内的众多工业化国家中.估计有28%~35%的儿童有这种问题。但是研究者们还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能预示睡眠问题的产生和持续。

为进行调查,研究者们用录像带记录了33个孩子连续两个晚上的睡眠情况,观察他们在晚上开始是怎样入睡的,在夜里醒来的时候能不能重新人睡。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研究者们再向他们的父母调查这些孩子目前的睡眠习惯。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那些需要摇动、喂食或其他安抚方式来帮助入睡的孩子,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睡眠问题。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老是要和父母同床睡觉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独自睡觉

从小就让孩子自己睡,即使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爸爸或妈妈可以睡在孩子的床上陪伴。如果这时候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等孩子病好后,再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就非常困难。

当孩子偷偷摸摸地爬到父母的床上,或者缠着父母要求和父母同睡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决,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父母不能表现出丝毫的纵容和姑息。要知道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2.让孩子喜欢自己的房间

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用品,按照孩子的心愿把房间收拾得舒舒服服的,让孩子很迷恋自己的小屋。

3.向孩子灌输“个人空间”意识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干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从小就培养孩子要进爸爸妈妈房间的时候,首先要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同时,家长在进孩子的房间时,也要敲门,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

4.运用非常规策略

当孩子经常溜到父母的床上,父母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可以假装不知道孩子睡在了床上,紧紧地裹住被子,让孩子无法钻进来;故意在睡梦中把孩子挤到床角;把脚、胳膊搭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感到和父母一起睡觉很不舒服。慢慢地,也许孩子就会更愿意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培养孩子科学理财的习惯

乱花钱是许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许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长总是宁愿自己节约,也要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总是说:“唉,为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变本加厉,内心的欲望不断膨胀.这样不仅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心灵也会被金钱所扭曲。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理财的习惯呢?

1.端正对孩子的爱

邓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多赚些钱留给子孙,我总觉得他们这种做法,夺去了儿女种种冒险生活的乐趣。他们多遗留一块钱,便使儿女多一分软弱。最宝贵的遗产,是要儿女能自己开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约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建筑业巨头。1971年的一个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家中与三个女儿就自己的巨额财产如何处理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因为我非常爱你们,”约瑟夫·雅各布斯慈爱地说,“所以我决定不留很多钱给你们。”然后,他给女儿们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谆谆教诲她们要学会自立,自己去创立人生和财富。在得到女儿们的赞同后。他签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在自己死后捐献给慈善事业,每个女儿只得到100万元——这只是他巨额财产中很少的一部分。

什么是爱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在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用细说了,但是,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都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我们的父母往往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以为给孩子钱,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钱面前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这样的爱能说是伟大的吗?真正的爱应该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约瑟夫.雅各布斯事后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的:“父母如果溺爱孩子。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实,约瑟夫·雅各布斯认为应该让孩子对金钱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如果孩子坐拥巨额家产,不用劳动也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贪婪的享受,那么这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堕落的深渊。孩子由于体会不到挣钱的辛苦,他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从而做了金钱的奴隶;一旦某天他没有了钱,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