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02

第2章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1)

有教育专家指出: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好母亲.如“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等,但是,今天我国大城市的某些孩子的坏习惯较多,总结起来共有“六小”,即“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和“小马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 习惯的培养。”许多家长对此非常认同,但在培养方法方 面。有很多家长做得不对,需要改进。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他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不少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让自己成功的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把这些美德转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经历记录在了自传当中。

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花了整整15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并有所收益。”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同习惯的养成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高度。你也许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城市青年到乡下游玩,看到一位农民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去问:“大伯,您不担心它会跑掉吗?”农民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都是这样的。”青年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一用力不就拔出来了吗?”农民走近他,压低声音说:“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我就给它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可是它没有,只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眼巴巴地望着草料了。”原来这个小小的木桩已经成为大水牛必须遵循的生活规则。

无独有偶。一位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两半,在其中的一半放进了_条大鱼,并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科学家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大鱼看到小鱼,顿时来了精神,它使出了浑身力气,径直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每次都被玻璃撞了回来。几次下来,大鱼撞晕了头,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而此时,大鱼再也没有吃掉这些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的面前游来游去……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

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培养好习惯要从小开始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不断增长的债务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确实如此,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将一辈子受这种坏习惯的折磨。

日本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在日本即使是4~5岁的小孩子也知道自己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碗筷等。

在日本的幼儿园餐厅,你经常可以看到5~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稍大一些的孩子会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地上去了。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的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从最平常的一个表情——“微笑”说起,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感觉。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要学会文明地待人接物,首先就要学会微笑待人。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人更容易给人好感。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而这将大大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生活、工作和成功。

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很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是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吗?”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

“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习惯吗?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孩子的习惯是什么样可能更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接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要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科学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1天。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得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为了孩子,请养成好习惯

有一位父亲说,我是个大老粗,司机,每天跑车回来,就爱打几圈麻将。只要第二天不出车,我能一打就是一通宵。孩子他妈为这没少说我.还让孩子把我喊回去几次,我呢,老习惯,改不了了。可是后来我还是狠狠心,把这“麻将瘾”戒了。

你知道为什么?嘿,我那宝贝儿子,学好的没那么容易,学坏的居然一看就会。也不知怎么着,他就学会打麻将了。不敢在家打,也不能到同学家打,他就跑到游戏厅,在游戏机上玩。我打麻将玩钱只是图个刺激.并没玩太大,我那儿子可不得了,在赌机上玩,几百几百地输,输光了就偷同学的钱,偷家里的钱。孩子他妈疑心孩子偷家里的钱,跟我说,我还不相信,盘问了他两次,也没问出来。后来老师找上门来,说孩子在学校偷了同学的钱,还有证人。我顿时火了,把孩子暴打一顿。孩子哭得很伤心,说再也不偷了。问他为什么要偷钱,他说:“你们大人有钱,想怎么赌就怎么赌,我没钱,只有偷。”那一夜我失眠了,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当着孩子的面,发誓说:“爸爸今后再也不赌了,如再赌一次,就把这手剁了。”从那以后,我不管“麻将瘾”犯得有多厉害,都不曾上过麻将桌。孩子也改掉了坏毛病,不再偷钱了。

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他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我们家长学习。但是我们能不能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孩子养成这种坏毛病之前,做父母的就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使孩子免受不良习惯的影响。

人无完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们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人养成了一些不大好的习惯,毫无疑问,这些有着不好习惯的家长.必将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某个父亲好吃懒做,回到家里只是看电视、看报,静等饭菜上桌。那么,他的孩子肯定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觉得父亲的生活才叫逍遥自在,于是也衣来伸手,饭来张1:1。

再比如,某个母亲爱赶潮流,买化妆品,做美容,涂脂抹粉,那么她的女儿也很容易沾染上这种毛病,从小就对着镜子涂口红,自以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