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34

第34章 培养健康心理习惯,给孩子的心灵洗个澡(4)

3.创作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知道仅靠不停地向家长张口要这要那,不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4.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家长应给予表扬,但应适度。因为经常性的表扬会使孩子认为这些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一旦这样做了,便能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虚荣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分析原因,并鼓励其逐渐克服。

让孩子远离孤僻离群

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这样讲:“我家的宝宝真聪明,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笨。”“我们的孩子最听话,可不像别家孩子那样调皮,那么讨人厌。”家长有意无意地说出诸如此类的话,在表扬或炫耀自己孩子的同时却把别的孩子贬斥一番。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当我们的孩子听了这些话,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他们会不会变得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与其他孩子格格不入呢?

晴晴的妈妈在37岁才生下这个女儿,疼爱之心自不必说。晴晴稍有头疼脑热都会惊动全家人的每一根神经,家人对她可谓处处关心.事事包办。当晴晴3岁时,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了,全家人把小晴晴送到幼儿园,可刚去了一天,她说什么也不肯去了,一到幼儿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妈妈和奶奶都跟着掉眼泪。看到此情此景,奶奶便说:“你看孩子多可怜,她不愿意去就别勉强了,还是留在家里,让我带吧。”就这样,晴晴在奶奶身边又待了两年。和奶奶在一起时,晴晴很少出去玩,大部分时问在家里听奶奶讲故事或自己一个人过家家。

看着周围的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进步不小,妈妈决定再次送晴晴上幼儿园。这回晴晴好像长大懂事了,不像以前那样苦恼。但据老师反映,晴晴在园里和其他小朋友表现不一样。她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不和他们一起玩。当别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打闹时,晴晴总是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玩。老师让小朋友们回答问题时,别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而晴晴从来不敢举手。老师把她叫起来,她回答的声音也很小,像蚊子哼哼。晴晴在园里总是一副郁郁寡欢,与小朋友们格格不入的样子。可晴晴妈妈却说:“晴晴在家里可不这样呀!”的确.晴晴在家中与幼儿园里好像判若两人。在家里,晴晴很好动,和父母整天有说有笑的,她特别喜欢和奶奶在一起.像个快乐的小鸟一样总是围着奶奶转。但她一见到陌生人就很害羞,躲在一旁不说话。

晴晴这种孤僻离群的孩子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很正常,只是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或要送她进入幼儿园时、去学校时,就会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表情淡漠等。

从孩子的天性来说,孩子是喜欢交朋友的。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和迁就,孩子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小天地里什么都很顺心如意,而当他到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情境中时,就会感到陌生、害怕,并且要遵守集体的规则,会感到一切都不如家中如意。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惯,也会使孩子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差,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采取逃避的方式,拒绝去幼儿园或学校。

当然,孩子的孤僻离群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内向、拘谨、好独处、不爱活动等,孩子本身具有这些特点,家长又很少让他们出去与同伴一起玩耍,这样容易形成孩子孤僻的坏习惯。

环境因素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孤僻离群,如由于孩子原来所处的环境闭塞,很少见到陌生人,当突然改变环境时会觉得很不习惯。孩子的挫折经历可能是造成其孤僻离群的另一个原因,在与人交往中屡次遭到拒绝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而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他人交往。

孤僻离群的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问题,使得孩子难于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自卑和羞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成长。因此,应采取措施纠正孩子孤僻离群的坏习惯。

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凝聚力,孩子在这种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

家人不要太亲近孩子,孩子应该与年龄相同的玩伴在一起,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如果总是与家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将来步人社会就会感到很难适应。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经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这是孩子社会交往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3.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

孩子从小与大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家人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4.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社交技能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家长应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游戏方式,鼓励孩子说出“我跟你玩好不好”等一些有礼貌的话,并让孩子知道别人喜欢他这样,而不喜欢不礼貌的孩子。告诉孩子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家长应经常赞美孩子.也教会孩子学会赞美别人。孩子自己如果能说出“你很棒”、“好漂亮”之类的话,则可以赢得不少朋友。

让孩子不再爱哭

哭泣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或者是感到孤独和恐惧时.都会哀哀哭泣。有时候,大人没有满足孩子的心愿,或者说孩子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自然就会使用哭的手段。尤其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别的手段和大人交流,只能通过哭来宣泄感情。孩子天生是害怕寂寞和孤独的,喜欢妈妈爸爸时刻陪伴在身边。起初,孩子的哭泣都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发现自己一哭,就能得到父母的特别关注,因而也就找到了一种便捷的与父母交流的手段——哭。因此,一般说来,父母没有必要为孩子的哭泣过分担忧。

不过,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特别能哭,而且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

这不仅会让大人们心烦,而且也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个有事没事就喜欢哭哭啼啼的孩子,其独立性肯定非常差。怎样才能纠正孩子总是哭个没完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不能因为孩子哭就妥协

当孩子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父母必须先行衡量其需求的合理性。不要因为孩子哭就对孩子有求必应,无原则地妥协是对孩子的纵容。

2.让孩子意识到是睡觉的时间了

如果你已经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同时你能断定他并没有病,可是他一被放在小床上就哭个不停,你可以抱起孩子哄他一会儿,然后轻钟再进去把刚才的做法重复一遍、二遍……他最终会意识到睡觉的时间到了。

3.带孩子去看医生是必要的

应搞清楚孩子反常的、长时间啼哭的原凶,也许他是生病了,这时候家长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置之不理

对较小的孩子,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忘记”哭闹:而对较大的孩子则可以婉言相劝。若孩子是利用哭闹让你注意他时,可使用置之不理等方法,当然态度要坚决、冷淡。让孩子哭个够,待他平静后,再告诉他理由。

5.酌情处理

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关照,同时又不愿成为孩子哭声的奴隶,你必须很有理智。如果你知道孩子不饿,也没有什么危险和病痛,更没有尿湿自己,可当你把他放在床上午睡时他却哭闹个不停,这时,你完全可以等几分钟再去看他,这不会伤害他。

6.多和孩子亲密接触

孩子需要从别人的接触和抚摸中感受到爱。当孩子能够听懂大人的话时,你一定要记住在他不哭的时候也要爱抚他。如果你只是在孩子闹的时候才抱他,他很快就会变得更爱哭闹。

8.为孩子营造舒适的环境

许多玩具都适合放在孩子床上,但建议你每次不要放太多玩具。而且在小床上应放些软的玩具,以免影响孩子睡觉。有许多玩具是专门为还不会坐的孩子设计的,他们只要看着玩具就感到很有趣。孩子喜欢看能运动的玩具或人的面孔,你可以把杂志上的人像剪下来贴存孩子的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