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05

第5章 好习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2)

这种把批评蕴藏于表扬之中的做法会帮助孩子早早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重要的,培养他们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3.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批评功能,例如对甲的表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乙的批评。有的父母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时间长了,无疑会使自己的孩子丧失信心或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而处于悔恨之中,此时父母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法,应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们的错处。批评孩子错处时,只谈眼前做的错事,不要翻旧账,以前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能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这样很容易伤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从内心里就会不接受任何批评。

4.表扬要及时、具体

一般情况下,对应表扬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起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大,越是如此。

对孩子的表扬越具体,越容易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这时父母不妨说:“你把书收拾得这么整齐,真是一个好孩子!”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5.批评要以事论事

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要以事论事.不要影响亲子关系。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不会因为他们做了错事就不爱他们了。事实上,有些孩子不爱听批评,原因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因此,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上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也会跟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让孩子学会宽容

竞选总统前,林肯要在参议院进行一次演说,没想到的是,一个参议员却当众羞辱他道:“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别忘记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

“非常感谢你使我再次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离世多年了。我一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伟大。”林肯不卑不亢地说。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情况,人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参议院一时陷入了沉默中。

接着,他转身对那个傲慢的议员说:“我还知道,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适,我可以帮你修鞋。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我的父亲学会了做鞋子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大家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如果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父亲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这时,参议院内响起了一片真诚的掌声。

竞选成功后,有人问林肯:“你为什么用那种方式对你的政敌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政敌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

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他用的就是宽大仁爱的方法。这也是他两度被选为美国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当人们走近以林肯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警世名言:“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

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是的,对一切人要宽大仁爱,要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礼品。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比拟的。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的爱戴和尊敬。

美国加州的富翁米卡尔有着美丽的洋房和大片的花园,有让许多人眼红的财富。由于好多人在打米卡尔财富的主意,所以米卡尔让人在房子四周筑起高高的围墙,以防不测。

春天,米卡尔的花园里鲜花怒放,沁人肺腑的花香飘过围墙,在全镇弥漫开来。

花香引起一些孩子们的奇思异想:院子是不是种着奇花异草?是不是种着长有大眼睛、会唱歌的花呢?于是孩子们决心探个究竟。

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孩子们搭起人梯跳到院子里,他们在花丛中寻找着,踏坏了许多鲜花和嫩草。后来,他们被仆人赶出院子。

米卡尔为此生了好多天的气,后来,把这事讲给朋友听。

朋友听后说:“为何不把围墙拆了呢?”

米卡尔烦恼地说:“那我会丢失好多东西!”

朋友说:“围墙连一群孩子都拦不住,何况身手不凡的大盗呢!”

最后.米卡尔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彻底拆掉了围墙。

没有了围墙,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进人花园,好好寻找心中的神花,结果.花园中根本没有什么奇花异草。

米卡尔的朋友把孩子们请到客厅,并让他们美餐了一顿,然后对孩子们说:“在花园中种下你们心中的神花吧!”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然后跑到花园里去了。

由于米卡尔拆掉了围墙,镇上的人都可以欣赏到花园的美丽,米卡尔因此得到了全镇人的爱戴和尊敬。

一天,一伙大盗闯入米卡尔的家,但是刚闯入花园不远,就被守护神花的孩子们发现了。于是,孩子们开始分工,有的孩子跑到洋房向米卡尔报告;有的孩子跑去通知其他人。结果,大盗们被及时赶到的米卡尔和镇上的人们捆绑起来。

庆功宴上,米卡尔对大家说:“我要感谢大家,是你们让我懂得了一个伟大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只有敞开的花园最安全、最美丽。”米卡尔的话博得了众人的掌声。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吧,品德宽厚的孩子长大后才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业。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宽容不仅仅要礼让.还要在与人交往时讲信用,主动关心别人,勇于承认错误。与他人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可是,他们也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比如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好朋友之间闹别扭成了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顺心的事都闷在心里不肯说,变得怪癖而孤独;有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绪,恼羞成怒与伙伴大打出手,险些酿成悲剧等。要让孩子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就需要让孩子拥有广阔的胸襟,养成宽容的习惯。

父母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要“互让”

互让就是互相谦让,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与他人间的关系就容易处理。不然,是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2.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要“互爱”

互爱就是互相关心,不计较性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只有学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才能有一个快乐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3.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要“互谅”

互谅就是互相谅解,不要太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要体谅他人。这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容的习惯。

教孩孚懂得分享

一棵树上,有只嘴里叼着一大块肉的乌鸦,它身边有许多闻肉味而来的乌鸦。乌鸦们一动不动地盯着叼着一大块肉的乌鸦,还有许多乌鸦正向这边飞来。

那只嘴里叼着肉的乌鸦早已很累了。它知道,自己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么一大块肉吞下去,更不可能把肉弄碎,好好地享受美味。

也许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因为先前被大家追赶.它已经筋疲力尽。只见它摇晃了一下,叼着的肉突然失落了。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肉,立即展翅飞走。其余的乌鸦紧随其后——第一只被追赶得筋疲力尽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后面了。

不久,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丢落了那块肉。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所谓的幸运儿……也许我们认为这些乌鸦太可笑了,但却能从中得到启示:不懂得分享的乌鸦,最终可能谁也得不到美味。

分享是什么?分享就意味着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让别人分享。分享是与独占和争抢行为相对立的,不仅包括对物质和金钱等有形东西的分享,还包括对思想、情绪、情感等精神产品的分享.甚至还有对义务和责任的分担。

一次,家里买了花蛤煮汤。儿子特别喜欢吃花蛤,汤一上桌,他就把里面的花蛤全捞走了,爸爸批评他,可他振振有词地说:“人家喜欢吃嘛,爷爷、奶奶也不喜欢吃,他们都要让我吃。”其实,爷爷、奶奶不是不喜欢吃,只是孙子喜欢什么,他们就全让给他吃。此时,爸爸故意把儿子碗里的花蛤夹到自己碗里,并说:“爸爸也喜欢吃花蛤,你的这些花蛤让给爸爸吃些。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肯定会答应的,是不是?”听爸爸这样说,儿子有点不高兴,可过了一会儿,他却说:“爸爸,你不是说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吗?你怎么把花蛤全拿走了!”爸爸心中暗自高兴,儿子“中计”了,便趁机表扬他:“儿子说得真好,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现在你就把这些花蛤分给大家吧。”

通过这样一番开导教育,儿子终于懂得了与人分享的意义。

分享对于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影响着人们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当人们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人们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与人交往打下基础。而那些只习惯于独自享受,只为自己谋利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的。生活需要快乐,快乐就要分享。分享要成为一种做人的习惯,那样,生活会更加美好!

现在,许多父母习惯于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心中没有他人。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懂得分享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呢?分享其实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本领,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和教育。

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许多小朋友为争最好的玩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的坏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正上幼儿园,可以在孩子的书包里放一些书、玩具、零食或糖果,告诉孩子到幼儿园后,主动给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果孩子不太乐意,你就要告诉他,大家一起玩才是最快乐的,同时,你现在让别人玩了,以后别人也会让你玩。这样,他们就能慢慢地意识到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

在家里。父母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们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关爱同学的道理。也可以讲一些有关帮助别人、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故事,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这也会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当雨天时看到别的同学没有伞被淋湿,就会去跟他分享一把雨伞;在午餐时,有的同学没吃饱,就会跟他分享漂亮的红苹果;在自己快乐的时候,会跟别的同学分享愉悦心情……当然了,如果孩子做得好,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他们将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

让孩子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并乐于分享,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父母给以正面的引导,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人分享的愉悦感受,父母还需适时激励,从而使孩子产生与人分享的强烈愿望。

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必须教给孩子怎样去做。父母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可以通过自由活动时间的谈话与讨论,随机教育,使之懂得:只有愿意与人分享,才能赢得更多更好的朋友。

2.要适当地强化分享带来的快乐

很多孩子乐意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让他们拿出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他们就不乐意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做家长的在客人到来之前,可以让孩子挑选几样他们愿意让别人玩的玩具,告诉他们不要担心玩具被弄坏。这样当他们无条件地与别人分享东西时,他们能感到自己对那东西仍有控制力,它们还是属于他们的。